搜索
   登录

侗族接骨药制作技艺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014字

侗族接骨药制作技艺

掌握侗族接骨药制作技艺的药师,主要分布在从江县东北部的侗族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河谷盆地宽广,有贯洞、龙图、洛香等千亩良田大坝,是从江县的主要产粮区。这个地区的地形为喀斯特地貌,山为树林、石林重杂,可谓是崖下生林、崖上长林,被称之为“林上林”景观。山中山泉、水库处处可见。大小溶洞遍布其间,山中峰回路转,有天然的“迷宫”之称。由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山中名贵中草药比比皆是。

在侗乡,摔断筋骨,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里有部分老人知道接骨药秘方。但真正掌握此秘方的草药师,到目前为止,已为数不多了。在普查中,药师告诉我们:不管是断裂性骨折,或是粉碎性骨折,都不用截肢,只需在伤口处包上“侗族接骨药”,其断裂的骨节、粉碎了的骨片骨块,都会活动起来,自动寻找自己原来方位去愈合。常言道:“筋骨伤损,百日痛忍”。而在侗乡,如果摔断了筋骨,大人只需包药七天,保证接好如初。小孩则只需包上三天药,断骨就复原如初,最多不超过五天。

侗族接骨药制作技艺为祖传秘方,一般不外传,即使外人看到草药原形,但药师都用侗语称谓:一味叫“务数得哈”、一味叫“虽岜”、一味叫“空哈”。用时将三味草药同时捣烂。制作过程中,不能用铁器,只能用木棒。先用木棒捣烂的三味药合在一起,用米酒拌过,拿到火子上加热。加热温度用手指去试,以适合人体温度为宜。加热的装药器皿,也不准用金属的,而用瓷器。上药时,护理人要注意,药凉了再加温继续用。热天反复两三次就可以了,冬天得多次反复加温。整个疗程就一剂药,不再换新。

用于接骨的这三味药,头一味只用叶而不用根枝。第二味只用根而不用枝叶。而第三味只用根枝的皮肉,不用叶和根枝骨。药师还告诉我们,采药和用药都有禁忌。采药时,不叫采,叫买。每味药在挖时,都留一半根在原地,用几颗米放入坑中,作交换的意思,再重新埋好挖的坑。伤病者用完药,伤愈后,药渣不准烧和抛洒,要拿去山上或菜园,埋回地下。接骨药都是有伤者求医时,现采现用。还有就是此药不得预先采挖来家,谁先采药到家,家里就会有人发生断骨事件,直到用完药为止。此话虽玄,但也时有巧合发生,说明了此药采了必须要用。这也正好起到保护药源,不至于乱采烂挖,而导致生态的破坏。

侗族接骨药制作秘方,是侗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并世代相传下来,成为有效的接骨良方而服务于民众、服务于社会。2009年8月由从江县申报的“侗族接骨药”入选黔东南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