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笛
苗笛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民间竹制管吹乐器。苗笛与芦笙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有芦笙的地方基本上就有苗笛流传。苗笛的具体创始时间无考,但在三国孔明征蛮时期,芦笙在我国南方苗族地区逐步盛行,苗笛也就从那时开始伴随着芦笙的兴起而发展起来。黔东南16个县市都有苗笛流传,由于苗族支系和流传地域的不同,苗笛的规格、式样、音列和演奏方式所区别。但尤以从江县岜沙苗族的苗笛最具代表性。2009年8月由从江县申报的《苗笛》列入州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岜沙苗族的笛子,通常为四孔笛,其他地区有的为六孔。竹制管身,多使用留有竹节的细竹制作,规格分为高音和低音两种。高音笛管长40~50厘米,管尾外径1.1厘米左右,内径0.8厘米左右,在管首竹节以下的内侧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孔,上面用蜂蜡嵌粘上一枚铜制簧片,簧片长1.7厘米,宽0.6厘米,簧舌呈长梯形,舌长1.3厘米,根宽0.3厘米,尖宽0.15厘米,管身下部开有四个按音孔,孔径0.4厘米,孔距分别为:尾端至一孔7.8厘米,一至二孔3.4厘米,二孔至三孔4.3厘米,三孔至四孔2.8厘米,第四孔的位置通常在吹孔至管尾的二分之一处。吹孔与按音孔不在一根中轴线上,而呈45度角。
低音笛管长60~70厘米,管尾外径1.5~1.6厘米,内径1.2~1.3厘米,管首竹节的下内侧开一长方形吹孔,上用蜂蜡嵌粘铜制簧片,簧片长1.8厘米,宽0.8厘米,簧舌呈梯形,舌长1.4厘米,根宽0.4厘米,尖宽0.2厘米,管身下部开有四个按音孔,孔径0.45厘米,孔距分别为:尾端至第一孔12.2厘米,一孔至二孔4.6厘米,二孔至三孔6.4厘米,三孔至四孔4.2厘米。吹孔与按音孔呈45度角。
苗笛的音调以适合人声演唱苗歌为主,通常高音笛的音列为d1、e1、#f1、#g1、a1。低音笛的音列为a、b、#c、e1。音域较窄,通过特殊指法或控制气息吹奏力度,可获得六度音。苗笛音乐的基础音主要由6、2、1组成,并用升降音和下滑音来加以装饰,基础音在演唱伴奏中反复出现,音色柔和优美,深沉抒情,并略带形似人声鼻音。吹吸时虽音高不变,但音色不同,吹奏时明朗,吸奏时稍暗。采用一吹一吸的吹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效果。同时可以自由换气,使演奏有着持久性。
四孔苗笛常用于独奏、齐奏或演唱苗族情歌伴奏,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幽会和“玩山”等爱情生活必不可少的器乐之一,男女均可吹奏。苗笛独奏的曲调结构特殊,节奏自由,富于表现力。乐曲常出现一些快速流动的音型,常用升调、降调、下滑音对音符进行修饰。用苗笛伴奏的歌曲称作笛子歌,苗语称“邂栋林”,内容多为情歌,是一种集体对唱形式的歌谣,分为男声、女声两部分。演唱时,姑娘们坐在中间,小伙子分列两旁,用一对音调相同的苗笛伴奏,歌声柔细,笛声缠绵,音调统一,融汇和谐。笛子歌因演唱者嗓音的不同,所使用的苗笛音调也有区别,他(她)们通常随身带多对笛子,来适应不同歌唱者的伴奏需求。苗笛的另一演奏形式是在为演唱苗族古歌时进行伴奏,此时多用低音笛,伴奏演唱者多为老人,是一种一人演唱多人听歌的演唱场景。演唱时,老人坐在中间,听众坐在四周静静听歌,伴奏的音调略为深沉忧伤。
苗笛所伴奏的苗歌曲目广泛,包括苗族的古歌、情歌、山歌、酒歌、叙事歌、盘歌、劝世歌、哭嫁歌、伴嫁歌、苦歌、劳动歌等等均可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