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鸭溪交通运输沿革谈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3276字

鸭溪交通运输沿革谈

作为长征途中重要的驿站,鸭溪锁川黔要津,是川盐入黔的必经之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以迤逦贯穿镇境的326国道为主体,四通八达的道路构成立体交通网,向东可达名城遵义,往西直通金沙、仁怀,北去可至乐山松林,南与石板比邻。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鸭溪驻军修整长达两月余,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密切相关。

从播西大道到326国道

从有文字记载的史籍中可考,鸭溪公路最早可追溯至明初。《遵义县志》载:“明朝初年,由播州土司杨氏和水西土司奢香各筑一段成西大道。道由城西南起马坎关、八里水、罗蒙城、鸭溪口、白腊坎、马蹄、泮水、大楼隘入黔境。”杨氏也好,奢香也罢,无疑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至少他们都意识到了修筑西大道的重要性。遥想明朝土司统治时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修筑这么长的大道无疑算是当时工程中的大手笔,工程量之大,于当时而言,应属地方上的一件大事。便是臆想也可知,为了便于交通,耗费了巨额的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专门修建这条长达近百公里的大道,足以证明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历史证明了这条命名为播西大道的道路最终成为326国道中重要的一段。当然,这是后话。

名为播西大道,其实宽仅1.6米,不过,考虑到当时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这样的宽度已足够三四匹马并驰,称为大道,于当时而言,实不为过。播西大道路面以板石为主,碎石为辅铺设而成,自理智马刨井起过乐理、金刀坑、统村、合村、白杨杠葛麻池(当时的鸭溪场),绕狗脚湾南穿场镇而过,经牛场坡北至仁合到白腊坎狮子口——此为近三十公里的鸭溪段。在此基础上,历经几百年向东南西北延伸出若干歧道,其中东南歧道共有五条,是诸方位中最多的。不得不提的是由白腊坎溯白腊河上至枫香花茂的北歧道,1935年,红军长征时,朱德总司令由苟坝经鸭溪北歧道过白腊坎、底坝南渡乌江,三进三出鸭溪场,进而四渡赤水,成就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建成于民国32年(1943)的326国道基本上是沿古播西大道而建。最初是叫遵(义)茅(台)公路。1973年时进行了第一次改造,由泥路改建为沥青路面,其路基、线路均未作改动。路宽6.5米,交通工具仍以马为主,即便是车,马车居多。6.5米也足以容相对而驰的两车错开。斗转星移,不期已是21世纪,交通工具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对于地处偏僻一向贫穷落后,且有“地无三尺平”之说的黔北高原而言,已是破天荒的事情。为顺应发展的需要,2001年,国道进行了第二次改造,这一次改造于我记忆尤为深刻。其时我每日往返于鸭溪至乐理,施工期间所历所见,犹以因施工道路不畅多次迟到晚归印象为深。改造后的国道路面水泥铺就,宽12米,相当于第一次改造后的两倍,鸭溪段内长度也由原来的25公里缩短为22.5公里。

盐道·街道·古场镇上的国道

鸭溪场历来是商贸集散地,也是川盐入黔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曾有人云“鸭溪缺盐,遵义无味”,此说是否成立在其次。“盐巴老二”们由川境背盐入黔,一路跋涉辛苦不堪,好容易到鸭溪,歇脚此地,有吃有喝还能住宿,一路劳顿后难得的休息修整,真个是好地方。场上还有来自湖广四川的商贾们,加上本地瞅准商机的经营者,一时间古镇鸭溪热闹非凡,沿街马店、旅馆、饭店等服务场所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比肩接踵,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其时,当是古盐道蜿蜒贯穿场镇,因商贾集聚,盐道也便成了街道。直到五年前,马家巷子(街名新隆路)街道翻新,整洁的水泥路面倒是赏心悦目,只是再也找不到青石的记忆了。

时间辗转多年,国道修通后,自然成街,依然是东西贯通将古镇分为南北两部分。很多当年在鸭溪做生意的商人在这里安家落户,如今要是随便问起街上的居民,祖籍四川、江西、湖广者不胜枚举。

穿街而过的国道两旁,罗列着千篇一律的木结构瓦房,小孩在路上嬉戏,猫狗慵懒地伏在檐下晒太阳。门是可以拆零的木板,每天天刚亮,便有开门的声音,一块块卸下门板,整齐的一排商铺列列在目,逢旧历一、六,是被乡人称为“赶场”的日子,本地的农村人很重视赶场天,因为赶场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商家聚集街上,产品种类齐全,琳琅满目,可以上街购买居家必需品,也可以将自家地里种的粮食带上街出售。每逢赶场,长长的街道上人头攒动,宛如一条硕大的蚯蚓缓慢蠕动。从年长者的叙述中可知,这样的场景,从鸭溪场开始赶场以来,一直沿袭下来。

当汽车取代马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后,无论货车客车,驾驶员们最为头疼的就是鸭溪赶场,国道只此一条,别无他途,每有车过,赶场人毫无让车先行的意识,往往便堵成长龙,半天不得通行。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道场镇段因年久失修,逐渐变得坑洼不平,一旦下雨,泥泞不堪,每有车过,溅起泥浆无数,沿街铺面深受其害,商家苦不堪言。后不知是谁突发奇想,掇根长凳摆在门口,车子来时,得绕着凳子过,溅入店内的泥浆自然就少了很多。这一“发明”很快推广开来,左邻右舍纷纷效尤,一时间,每逢下雨,从上场到下场,沿街板凳列列,蔚为大观,只是如此一来,供车过的道就窄了许多,过往车辆因忌于“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一古训,自不敢碰这些凳子,无不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不久,鸭溪“板凳街”这一“美名”便声名远播。许多外地司机无不既恨又怕。

国道亟需改造,也亟待改道。

2001年,国道改造工程动工。改造后的国道不再从集镇通过,街道上站岗的板凳们也光荣下岗。

马车·黄包车·汽车

播西大道是马驮人、马拉车的历史。国道建成通车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马和马车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除了马车,还有一种叫“鸡公车”的,这是一种用木制的独轮手推车,手柄长,宛如鸡脖子,车斗如鸡腹,独轮,用于货运,称其“鸡公车”,真是形象之极。另有在场镇及附近从事客运的人力黄包车,普通人家出行,骑马者少,步行者多,能坐黄包车者,非富即贵。解放后,这种“人驮人”的运输方式被认为是剥削行为,黄包车寿终正寝。

古镇从来不缺少极富经营头脑的商人。民国32年(1943),正是国道建成之年,古镇拥有了两辆木炭汽车。这是由黄兴凡、苏春阳、彭锡章、杨海清等八人合伙购来专门从事货运的汽车。1961年,国营遵义公共汽车公司开通遵义至鸭溪运输线,鸭溪客运站设在东桥,只需花上6角钱,便可进遵义城一次。开通之初,须得提前两天购票,普通商人和平常百姓从此告别长途跋涉之苦。

1983年,刘永文购卡车一辆,专门从事农运,成为改革开放后古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私营客运车辆应运而生,中巴车开始登台亮相,并逐渐成为客运市场的主力军。自此,古镇交通运输揭开了新的一页。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私营中巴占据了鸭溪客运市场的70%以上,到拆并建时,全镇已有货运车辆85辆、客运车辆20余辆。这一年,鸭溪第一家运输公司——振兴汽车运输公司成立,开古镇集团运输之先河。此后,鸭溪私人购车者越来越多,私营车辆的增加,无论是对国营的公交公司还是集体所有制的振兴公司,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90年代中后期,市公交公司不得不取消鸭溪营运线。振兴公司也开始走下坡路。

随着集镇规模的不断扩大,集镇街道及集镇到附近乡村的客运市场需求催生了小型运输工具——机动三轮车,1996年,街道上出现了大量机动三轮车,仅仅两年工夫,便发展到80辆。2000年,振兴公司宣告倒闭。次年,随着新国道的建成,集镇街道全部水泥硬化,三轮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镇共有用于客运的三轮车300多辆。成几何数级递增的三轮车满街跑,大街小巷,乱停乱放,秩序混乱,车祸频发。同年,刘永文成立平安汽车运输公司,公司下辖货运部与客运部。2002年10月,21辆崭新的出租车取代了以杂、乱、差著称的三轮车,集镇交通秩序得到极大改善。随后的2003年,66辆长安车也加入到客运行列。2007年3月,黎明路客运站开业,年客运量达75.96万人,客运周转量近400万人。至此,鸭溪客运、货运市场走上规范化经营之路。

2012年,杭瑞高速公路鸭溪段建成通车,长800米,宽40米的迎宾大道不但提高了汽车运行的速度,也是古镇发展速度的最佳见证之一。而宝马、奥迪这样的名车频繁出现在大街小巷,则是鸭溪发展速度极有说服力的注脚。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