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我的父亲彭锡章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1078字

我的父亲彭锡章

儿时,我总是喜欢在家里翻箱倒柜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有一次,我想“制造”一个铁环,在堆杂物的三楼上寻到一个比铁环好看且规整得多的圆圈,仔细观察后,觉得应该是汽车上的方向盘,我蓦然间纳闷起来:一向寒碜的家里,怎么会有一个旧的汽车方向盘丢弃在杂物堆里呢?须知,当时鸭溪的公家私家都没这洋玩艺,就是遵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也不过几十辆破旧不堪的道奇车,汽车上的任何部件都被人们看作是洋宝贝,同时,该公司的驾驶员,走到哪里都被仰视为工人贵族。

我带着好奇心去问父亲。其时,父亲在家里闲坐着抽叶子烟,听了我的提问,沉思片刻,猛吸了两口烟后,才苦楚地告诉我,在1949年以前,我家曾是拥有两辆汽车和数十亩田地的富裕大户。这时我才明白我家的政治成分为什么是“工商业兼地主”。

之后,我从父母和亲友的相关闲谈中,才知父亲在1950前家累千金却是白手起家。

家父1911年出生于重庆綦江,为生计所迫,十三四岁便随亲戚远离老家来鸭溪做童工,继而当小贩,并将老家的祖母、姑母接到鸭溪供养,因经营有方,家庭日有所积。

1928年,周西成开通川黔公路,为汽车能运输食盐,遂将公路开叉到鸭溪以西。

由于贵阳需黔北的桐油作照明,遵义织布需贵阳的洋纱,鸭溪广产桐油,鸭溪的纺织业又是遵义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空前加大了鸭溪与贵阳的经贸往来。父亲立即意识到人担马驮的运输方式也不适宜长途贩运,于是利用汽车做起桐油、洋纱生意。几年后,父亲与同仁合作买了鸭溪第一辆私家汽车,俗称“一个轮子的主”,接下来是生意越做越大,从“一个轮子的主”发展到独自拥有一辆车、两辆车……当时整个遵义县私家运输机动车仅五辆,鸭溪就占了四辆。1951年后成立的国营遵义市汽车运输公司和贵阳汽车三场各有一名元老级驾驶员,都曾是家父在1949年前雇佣过的司机。

父亲在业内以经营沉着稳健著称,以善于捕捉信息及把握行情见长,以致富注重资本积累为要,因之成为鸭溪工商业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1950年政权更迭时,父亲开明远见,主动将资产交公,未受“刑事处罚”,并被安排到鸭溪的合作性综合店做职员,兴许这也叫“破财免灾”吧。

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退休,所在的合作店是集体性质,退休无退休工资,父亲毫不在乎,在家里开了一个小茶馆,过去的好友和同仁几乎每天都会来光顾,聊不尽的市井琐事和“国家大事”,从不时的笑声里,写照着过去的是是非非,都付笑谈中。

父亲一生皆处国家灾难重重之期,一生自强,在商场上拼搏有成并在政权更迭中完身淡出。公元1987年初冬,父亲七十六岁得以善终,应是无愧无憾之一生!

适逢清明,写此几句,祭家君以自励!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