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盏孤灯到万家灯火
【朗朗乾坤,阴阳交则生电;泱泱华夏,和合演而成网。电本源自天地,网来传承文明。电力先行官,为镇乡更好燃灯送暖,顶天立地,铁肩担社会责任;光明遣南使,助厂矿更快开机启轮,万户千商,明眸识鸭电深情。忆峥嵘,屈指算难题道道,回头评奇迹声声。】
55个春秋,弹指一挥间。能镌刻在记忆里的往事很多,这些记忆中,“电”如同它无形的张力到有形的传输,在历史的长途中慢慢地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黔北鸭溪的电力网络在这55年间,如同一条条交错的经纬线遍布辖区,纵横镇乡大地。从竹篾火把、煤油灯、蜡烛到电灯,从单一的白炽灯到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从偏远山村到喧闹的集市,从点点星光到火树银花,从一夜孤灯到万家灯火。鸭溪的电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优的嬗变。7万鸭溪人民的日子也如盏盏明灯,越来越红火。
烟熏火燎,看到“一盏孤灯”
鸭溪的电力事业虽最早始于1958年,柴油机发电,但发展却极其缓慢。直到1960年6月初,鸭溪镇利用浒洋水库,水力发电,装机容量也仅20千瓦。“万家灯火”,曾是几代人的梦。曾几何时,竖几根电线杆,拉上几根线,家里灯火通明,是许多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老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我们小时候,小水电供电有限,经常只在吃晚饭的时候通一两小时的电,娃儿些吃了晚饭出门耍,一般都是摸黑回家。那时候的电灯,开了之后是灯丝先亮,然后慢慢地发出一点微弱的光,完全亮了也就只看到人的影子。当时大家都没有安装电表,用的大都是15瓦的灯,每月电费不到三角钱。”鸭溪镇长堡年过六旬的杨先生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用电情况时说,“那时灯光还不如烟熏火燎的煤油灯和农家自制的竹篾灯亮,电压也不稳定,灯泡总是忽明忽暗的”。他说:“那时,鸭溪是‘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用得上电灯的人少之又少,许多家庭仍用煤油灯照明。电器对于他们而言,更是遥不可及。”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经常无电可用。当时的鸭溪电影院放映电影也要找时间,但也是经常遇到开演不久就没电的状况。小时候听家住马家巷子的周幺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乐理老家一远房亲戚来串门。晚上,亲戚起床解手,周幺爸给开灯后即回房睡觉。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听到一声炸响,随后是亲戚的大骂声,周幺爸急忙起床查看,只见这位老兄脸青面黑地站在厕所门口,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说:“这家什高高地吊起,吹也吹不熄,拿也拿不到,只好用棍子去刨,没想到,轻轻碰到就冒火还要甩炸弹……”搞得周幺爸哭笑不得。周幺爸说,那年代,许多人还不了解电,不知道“电灯”是什么概念。不要说乡下,就连城里照明工具也主要是煤油灯和蜡烛。每到夜晚,街道上除去几盏屈指可数、忽明忽暗的路灯外,寻常百姓家里点的还是煤油灯。
曾在电力部门上班的刘大爷说,到上世纪70年代,虽然普通市民家开始用电灯,但是由于电压负荷和经济的限制,一户人家也就一只15瓦的灯泡。刘大爷笑着说,为让这只灯泡照亮整个家,当时很多住户就在两间屋子的中间墙壁上挖一个洞,把灯泡安在洞里面,这样就能照亮两间屋子了。回首往昔,刘大爷真有恍若隔世之感。
鸭溪电灌站退休的70岁的苟大爷说,30年前那时候虽然普遍用电,但由于电力不足,停电便成了“家常便饭”。一旦停电,别说看不成黑白电视,就连孩子读书写作业也成问题,只能就着昏暗的烛火折磨自己的眼睛。“当时除了电力不足造成停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人偷电。”苟大爷说,那时候的偷电有别于现在,现在是把线搭在人家的线路上叫偷电,而当时偷电的定义是用高功率的家用电器。因为一个片区就一只总电表,仅够普通照明。有人冬天经不住冷,就偷偷用电炉来取暖,这样用电量一增大就会短路停电,搞得街坊邻里还经常因此闹得不愉快。清查这种偷电行为是当时供电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这样的故事,听到许多,除了付之一笑之外,还有些淡淡的苦涩。50多年过去了,鸭溪电力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人们迎来了用电新时期。不要说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灯具为人们带来多彩的生活,就是像空调、热水器这样的高功率家电,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身工程,点亮“万家灯火”
解放初期,政府虽然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但因生产企业大都发展缓慢规模较小,电力需求不大,除了一些机关单位和重点企业外,其他很少用电。电灯对百姓来说,是稀罕物和奢侈品。
1951年遵义人民电厂开始送电,1958年开始昼夜供电。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鸭溪用上了火电。鸭溪是由20多公里外的遵义县南白变电站(原大坟堡变电站)的一条10千伏线路来供电。全镇只有一台变压器。1975年在白蜡坎建立了一个35千伏的变电站——白龙变电站,鸭溪镇的供电线路也由原来的一条变成了三条。1979年装机63万千瓦的乌江渡发电站建成;之后遵义电厂进行技术改造,装机达25万千瓦;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装机120万千瓦的鸭溪火电厂,80万千伏安理智变电站惠及四方,彻底改变了鸭溪的用电供电的状况。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村电网设备陈旧,供电可靠性低的现象仍然影响着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了让农村实现“户户通电”,遵义县于1994年成立了农电局。2000年,遵义县供电局(原遵义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鸭溪镇的供电管理也由原来的南白供电所的一个电灌站,晋升成立了一个有着21名供电管理人员的鸭溪供电所,2004年,遵义县供电局在鸭溪镇新建了110千伏杨柳变电站。在随后的3年中鸭溪镇辖区内一根根电杆、一台台变压器、一条条线路架设在无电村的田间山头。鸭溪镇的供电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到2007年,鸭溪镇的电力供应线路已有了7条10千伏的线路:2条煤厂的专用线路,5条专供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的线路,鸭溪的年供电量已经达到6500万千瓦时。名镇鸭溪成为理想的人居和创业乐园。50多年的峥嵘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而鸭溪的电力发展却在这50多年里点亮起绚烂的“万家灯火”。
2008年初的冬天,遵义遭遇几十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元月份,遵义市大部分县城及110个乡镇相继遭遇停电。鸭溪镇也没有幸免,直到2月6日大年三十,才逐步恢复全部供电。2009年初,南方电网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5省区选择了15个重点城市,实施新一轮电网建设改造,遵义市就在其中,鸭溪镇也由此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网建设攻坚战。遵义电网将全部实现以110千伏变电站作为县级电网主供电源,形成以双回辐射接线、单回环网接线、两站三线接线、链式接线以及单辐射为主的电网结构。前所未有的建设规模,给了期盼旧貌换新颜的遵义电网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鸭溪镇的电力网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确保黔北名镇鸭溪的小城镇建设阔步向前。
50多年来,鸭溪的电力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都坚实有力。年售电量持续攀升:1972年15万千瓦时、1982年120万千瓦时、1992年到达500万千瓦时、2002年突破2000万千瓦时,2012年攀升到3800万千瓦时,40年增长了260倍。一串不断飙升的数据,见证了鸭溪的电力茁壮成长。
在历史长河中,50多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鸭溪来说,这50多年也许是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段。这50多年,鸭溪从百废待兴走向活力四射,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跨越,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兴旺。这一切,离不开电力发展及电网建设的强劲支撑。
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有人陶醉于绚烂的夜景中,有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搜寻记忆……鸭溪的电力史,托起它的崛起梦,回望鸭溪,灯火辉煌。最初那盏古朴的灯泡,它的纤弱的灯丝何时烧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的确确留给了人们对不足的思索,对未来的希望。鸭溪,正如它的版图一样,像一个竖着大拇指的拳头——正在一展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