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溪民国年间经济活动述略
鸭溪是遵义有名的集贸市场,与打鼓、永兴、茅台齐名。历史上曾是贵州北部除遵义县城(今遵义市红花岗区)之外的西部经济活动中心,谓之旱码头。
鸭溪集市的形成,当在明末清初之际。《贵州通志·卷六》(以下简称《通志》)“鸭溪有铺兵二名,是驿传之地”。《通志·卷二十二·兵制》“分际鸭溪汛,把总一名,兵五十名”,可见鸭溪既是驿站,又是用兵之地。乾隆年间,贵州学政洪亮吉途经遵义时曾住在鸭溪,在品味了当地的土酒后欣然赋诗,可窥鸭溪集市之一斑。随着社会的发展,鸭溪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成为遵义县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鸭溪的繁盛当在清末、民国初年。光绪年间,川督丁宝桢主持川盐官运入黔,鸭溪成了仁岸川盐入黔的集散地。仁岸盐帮经坛厂、枫香到鸭溪,经由鸭溪往东到遵义,往南到贵阳、瓮安、平越(今福泉)等地。随着川盐入黔,四川不少商人迁来鸭溪落户创业,加上当地的酿造、手工业基础,百业竞技,带动发展,一派繁华。抗战军兴,国民党军政部后勤家属七八百人来到镇上,从事各种行业,进一步推动了集镇的繁荣。
由于商业的繁荣,管理商贸各业的鸭溪区商会于民国三十年(1941)应运而生,是县内集镇除县城外的第一家,下有盐业、屠宰、饮食、客栈、花纱、疋头、驮运、油烛、酒业、国药等10个同业公会,会员有550名(户)之多。现略述如下。
一、盐号:有名的盐号有永隆裕、太和、协兴隆、隆兴等4家。永隆裕是民国十年(1921)赤水人余大荣来鸭溪兴办,民国三十年(1941)转让。到解放前夕,这些盐号合并为“利民”盐号。
二、盐运:盐号的开设衍生出盐运业。一是人力运输,即所谓的盐巴客,俗称盐巴老二。他们或出于伕行,或受雇于盐号。背一个紧底广口的竹篾背篼,手持一个月牙板丁字形的背杵,十数人数十人不等,艰难地行走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累了,就放下背杵,背篼靠在背杵上小憩。怀阳洞口和残存的古老官道的石板上,还留有背杵铁钉杵下的圆洞。邑中著名作家蹇先艾写的小说《盐巴客》,是他们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另一类是从事畜力运输的马帮。一帮有七八匹、十数匹马;四五人、七八人不等。为首的称马哥头。头缠折叠规整的黑色帕子,身着多个纽扣、多个布袋的对襟汗衫。走在最前的头马颈系铜铃,丁当之声不绝,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就是马帮形态的复活。这两支运盐队伍,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将盐运到鸭溪交割,少数留下,开包拆零分给摊贩,供应四乡,大部分继续往前赶。
三、客栈与马店:盐帮的集散为客栈的兴起与兴旺创造了条件,到上世纪40年代,鸭溪街上少说也有四五十家。这些客栈,多数没有名号。有一家叫黔康旅社的,是上世纪20年代就有的稍大的店。门口悬挂一盏长方形灯笼,正背面写上某某客栈,两侧写上一联:“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有的连灯笼也没有,就三两个铺位,作大店人满时的补充。为马帮服务的则是马店,一楼拴马,二楼住人,供应马的饲料饲草。马帮到店,伙计们的第一件事就是铡稻草掰包谷拌饲料送进马槽。旅客住店,选择供应晚、早二餐的,叫“进出”,只吃一餐的,叫“单顿”,只住不吃的,叫“干号”,供应有别,价格不一。盐巴客们多住新店子,吃个晚餐,起早赶路,沿途到金刀坑或八流水吃两个“帽儿头”。先舀饭在一小碗内,再压入另一个大碗内转一圈,形成一个像头的饭团,再辅以几碟小菜,多为素菜,有的也有炒菜。食客多根据自己的食量选择就餐。
四、汽车运输:汽车运输在鸭溪兴起始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遵义县汽车同业公会有木炭汽车20余辆,鸭溪的商人杨丕臣、申树清、黄兴凡等就有5辆。名为木炭车,是因为这种车是靠木炭燃烧产生动能。靠近驾驶室的左侧有一个硕大的锅炉,随车常备足量的杠炭。上坡路段,驾驶员的副手要下车添杠炭,保证足够的火力,汽车才能继续行驶。坡陡路长路段,往往要停歇数次。
汽车运输的货物,一是生猪,二是桐油、棬油。从事贩猪的商人,多是白腊坎、金刀坑、天旺都、乐山等地的人。如金刀坑高应兴、王昭明等。他们先收购生猪囤积,待到能装一车了,便约定时间集中装车运送。老百姓称之为“拉肥猪上贵阳”,一个来回大约需要七八天。鸭溪一带山上多桐树、乌臼树(本地俗称棬子树),是有名的油料树种。据说桐油可以炼汽油,美国人在贵阳大量收购。一时间,白腊坎、箩筛坝、高枧、金刀坑、天旺都、石板场、油榨房等地榨油业蓬勃兴起,如街上黄家、王家,金刀坑况心明,况心传兄弟等。有人专门收购桐油,收购时先验油质,将桐油注入铁灯碗点燃,燃烧后能形成一个表面光泽,底面成蜂窝块状物的即视为合格。这是当时的一桩大生意。另有土产、山货、药材、皮张等货物也是运输的对象。经营者逢赶场时收购,集中到一定数量后装车起运。从湖南来的赵相云,专事收购山货、皮张,搞得有声有色。
汽车运输的兴起为鸭溪带来了贵阳、遵义的洋纱、布匹、日用百货等产品,这些产品随车回来,进一步推动了鸭溪的纺织业、花纱布经销业。当时经营洋纱的,著名的有廖聚林、杨民生。洋纱按饼计,一饼12支,捆成一个正方体。除经营洋纱外,杨家还经营布匹,即花纱布,当时叫洋布、宽布、细布,店家还经营百货。
五、纺染:鸭溪街上有专门染布的地方,叫染坊,染布的师傅叫染匠。比较有名的染坊有两家,即谢怀容染坊和马家巷子童绍武、黄锡武染坊。洋纱进入鸭溪后,纺织业兴盛,染坊也兴旺起来。如杨海清家,有七八台纺织机;熊万顺家有两台纺织机,多雇用纺工若干,每天每台机子出布一件,倘师傅手艺好、机子性能好,增加工点,可以出两件。
六、农具及其他小手工业:成规模的小手工业还有铁匠铺。其时,鸭溪场上的铁铺不下十家,如余海和,周XX家,常年锻制锄头、镰刀、钉靶等供应农村市场。以他们为基础,解放后先后成立手工业合作社,后发展为遵义县第二农机厂,即鸭溪农具厂。另有范伯渠家切丝烟,何楷家卷纸烟。有谚云:“黄烟火炮转之莲。”转之莲是小火炮的一种,点燃后在地上旋转,故而得名,颇有趣味。鸭溪做鞭炮的有牟光君,黄安云,李XX等好几家。生产酱油麸醋的,清末民国初有四川人来开的太和号酱醋房,开的时间长,后来有陈家尤、陈家模兄弟经营,再后来的赵可君家酱油铺比较有名,赵家铺子开在税厅,一直做到解放后公私合营。
七、餐饮:餐饮小吃方面,魏明德甜酒颇负美名,外地人说的鸭溪甜酒通常就是指他家。曾以名优小吃进入遵义大饭店,凭票供应。陈真明家凉粉,比徐家、蒋家还早,还要出名。邓世豪家羊肉粉生意也很红火,他家还承办筵席,百人会会首起会时,往往在他家办宴席招待会众。田家烧腊为卤制品,每制腊品时,要杀几十只鸭子,将鸭子脱毛后置于大盆中用水泡着,叫来邻近儿童扯绒毛,每只鸭子付几分钱工资,一群小孩围着大盆拔鸭毛,既有趣,又挣钱,家长支持,孩子高兴。
八、茶馆:开茶馆投入资金少,一张方桌、几条长凳、几架躺椅便可开张营业。顾名思义,茶馆就是“吃茶”的地方。地方上所说的“吃茶”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甲乙双方因故争持不下,便商定时间在某处吃茶。当事人各请几个知情人,再找一个或者几个共同认可的有名望的人来协调裁决,届时,双方齐集茶馆,各说各理,各找证据。谈定后由有名望的人裁决生效,输的一方负责按人付茶水费用,谓之“捡茶钱”。其时,很多民间纠纷,都是用“吃茶”来解决的。因此,对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稳定社会来说,茶馆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九、金融:一是罗恒丰在税厅开办的“四维银行”,开展存贷款业务。罗恒丰是鸭溪底坝罗兆南的儿子,罗家原是大富豪,罗恒丰当过保安团长,因此有资金开设银行。二是风行一时的融资性质的“百人会”。“百人会”近似于解放后一些单位组织的互助储金会,确定入会金额,还会时间,得会次序。先得会的要酌付利息。一般是会首得头会,以后可议定,亦可摇色子确定。会首在起会时要办酒席招待会众。这种融资活动活跃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风靡一时。后来有些会首居心不良,筹款到手后携款潜逃,会众又无法过问,就不再有了。
十、副食及药铺:经营糖食果口的有申树清,龚太云几家。还有赵家的全林斋糕点铺,当时的糖是寸丁糖,由饴糖拉制而成,有的成杆状,有的成多角颗粒,成品中间有明显的红绿色条,粘手,现已不见。其他的则为桃片、酥饼之类。药铺集中在平街,有郭焕章,龙XX家,主要经营中药,后来也兼营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