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我的父亲王文钦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788字

我的父亲王文钦

1937年冬,父亲迫于一家生计,和母亲带着我大哥王福林离开安岳老家,经四川合江来贵州谋生。原来的目的地是贵阳,但从赤水、仁怀来到鸭溪便住了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鸭溪经济繁荣,门路多,好谋生。

我父母是一头挑行李一头挑着我那襁褓中的大哥来贵州的。初到鸭溪是靠下苦力过日子,接着是在织布坊当小伙计。熟悉鸭溪的市场各业后便开始做起小买卖来。不两年,有了一点积余,便开始做起以桐油、洋纱为主打的长途贩运。做桐油生意是先将鸭溪周边的桐籽、棬子收购起来交榨油坊加工成桐油棬油,再用汽车运到贵阳批量卖出。卖了油以后再将货款买成洋纱运回鸭溪卖出。桐棬油是其时贵阳市民的照明必需品,洋纱则是鸭溪织布业的原料,这样的生意说起来是有资本的商家的经常性贸易,但市场竞争激烈加社会动荡不断,其生意所存在的巨大风险也常有。父亲凭着干练的经营本事,来鸭溪十年后,即由一个社会苦力变为鸭溪街上有名的成功商家。

到文革时,我的父母因善于积累财富被抄家而轰动遵义县。父亲也遭罪于囤积居奇。

对于父亲的成功,我是这么认为的:作为商人,除了善经营,还要善于积累,才能算得上成功人士。

首先,父亲精于盘算,事必躬亲。父亲每做一笔生意,事前都是十分重视行情变化,然后才是应变而行,从来不盲目行事。在生意中,从来都是亲自打点。绝不假他人之手。

其次是父亲生活节俭,偏重财富积累。我们家的生活消费,哪怕就是家庭富裕了,资产雄厚了,全家人也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例如,我幼年穿的衣服,多是我二哥不能穿了的衣服改做给我穿。而经营盈利均成为经营资本。

父亲的这两大优点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兄妹几人,也就是说,我们兄妹在后来的经商中取得的成功,父亲的这些品质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我如今回忆起父亲,令我感念不已的不仅是他的白手起家积累千金的经营能耐,更多的是他对我们兄妹“行不言之教”。

今天,适逢父亲百年诞辰,故有此文以记。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