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红军长征在鸭溪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3163字

红军长征在鸭溪

第一印象

1935年1月5日(即农历乙亥年腊月初一日),风和日丽,气候晴朗,正是鸭溪镇的集市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造谣,欺骗宣传,鸭溪镇上的区、乡、镇、保、甲长和土豪劣坤,还有少数受蒙骗的善良百姓,听到中国工农红军已抢渡乌江,攻克遵义城,不久将来鸭溪镇的消息,早已逃之夭夭了。本来鸭溪镇赶场天是很热闹的,可是那天来赶场的却不算多。来赶场的,都是一些为生活所迫,缺吃少穿,不得不来称盐、打油、卖鸡、卖蛋、卖柴、卖药的劳苦人。鸭溪镇平街税厅的药铺和肉案旁有十余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吸水烟、叶子烟,倒也安闲无事。

“啪啪啪”三声枪响之后 [1] ,正在药铺给病人称中药的我,看到红军的大队步兵战士,头戴五角红星帽,背着小布米袋,肩扛着步枪,也有扛着手提式转盘轻机关枪,年青力壮,精神抖擞,军容严整,分四路纵队,从下场上来经过我家门前,向平街上场(即今新华路)开去。我亲眼看见一个背一捆柴的农村老大爷,就在我家门前肉案旁边,把队伍里背转盘轻机枪急行的青年红军战士绊倒了,那老人吓得战战,不知所措,旁观的人也都为这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捏了一把汗。谁知那被绊倒的红军战士从地上爬起来,对着那位背柴卖的老大爷,先行了一个军礼,然后亲切地说;“老伯伯,对不起您,把您冲撞了。”随即紧跟队伍向川会馆方前进。人们当时都很惊异,大家议论纷纷:“要是今天这个背柴卖的老大爷撞倒的是国民党蒋介石、王家烈的大烟鬼兵,不知要被拳打脚踢成什么样啊!”大家打心眼里感到:红军真正是为穷苦人民打不平的亲兄弟,红军真正是咱们受压迫、受剥削的穷苦人民的亲骨肉。军民鱼水情,红军胜亲人。是千真万确的。红军一来就给我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红军到达鸭溪镇的当天,行装甫卸,很多青年红军战士,一手持板笔,一手提装着石灰浆的小铁桶,在鸭溪镇街上住户的大门上、柜台上、街头巷尾的空壁上、土地庙的石壁上,书写标语、口号。如:“打倒蒋介石!”“活捉王家烈!”“红军是工农的队伍!”“红军是北上抗日的先锋队。”“白军弟兄不打红军。”“白军官兵与红军北上抗日去!”等等。有的标语署“中华苏维埃总政宣”,也有写“红东宣”的。红军还逢人便谈,遇人便讲:“老乡们,乡亲们!我们中国工农红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队伍。”“红军是打土豪分田地,保护干人的弟兄。”“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住民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个战士都是宣传员,他们用朴实的语言,作普遍深入的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人深刻印象,经久不忘。

记得是1935年1月8日的晚上,天上星光闪烁,地上人声鼎沸。一个姓陈的操江西口音的红军约了我和张洪武、刘光全等人,去借锣鼓作宣传工作。从下场小平桥起,敲锣、打鼓,邀集群众,经下场(现东升街)、平街,一直到万寿宫(后为鸭溪区公所)。真是人如潮涌,热闹非常。当时戏楼下边的石院坝里都站满了人,拥挤得水泄不通。戏台上,青年红军赤卫队文工团的男女同志表演了很多感人至深、丰富多彩的节目,他们高唱振奋人心的《国际歌》,表演《冲锋舞》、《镰刀舞》、《拉锯舞》、《推磨舞》等很多富有深远革命教育意义的舞蹈。最后演了一幕戏剧。剧名:《打倒卖国贼蒋介石,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压迫,解放全中国》。至今虽时隔五六十年,因教育意义深刻,故记忆犹新。剧情是这样的:

几十年后,理想变成了现实,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消灭了蒋介石八百零六万反动武装,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把我国由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举世饮誉的新中国。五六十年过去了,今年欣逢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回忆当年红军长征在鸭溪镇的情景,缅怀革命先烈、先辈们的忘我奋斗为民造福的光辉历程,肃然起敬之余,尤当学革命先烈,学革命先贤为党和人民忘我奋斗的革命优良品德,为四化贡献余热,自勉力行。

除暴安良,北上抗日

唱着歌时,红军的一个团,第一次在鸭溪街上虽然只驻扎了短短的六天,但传播的革命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是永远也不会消逝的。

红军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普遍宣传。如今鸭溪街上六十岁以上的这代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红军敌我分明:对贪官污吏,土豪劣坤,恶霸地主,高利贷盘剥者,均严加惩办,毫不徇情;对劳苦市民,工农群众,被压迫、被剥削者,则亲如手足,秋毫无犯。

红军在鸭溪镇上,打了几家土豪劣坤,如放高利贷剥削工农的地主杨德轩、国民党区长郑希贤,一毛不拔的周光学、王义之、杨子钦几家。红军除驻扎在这几户地主土豪家和湖广庙等公宅外,其余工农群众和一般市民家里,不但不住,就是请他们也不进去。

那时有句口号:“红军到,干人笑;红军到,地主焦。”确实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红军除暴安良、劫富济贫,深得人民喜爱。记得当时马家巷子今马银舟住所,住着一个叫谢祝三的地主,是个跛子。他攀富欺贫,高利盘剥,包揽词讼,无恶不作。红军到鸭溪后,很多受他欺压的工农群众,纷纷向红军告状,请求红军为民除害,除暴安良。红军查实后,接受群众建议,将谢祝三逮捕。于1935年1月10日上午在文昌宫操场执行枪决,真是大快人心。当时红军出有一张处决谢犯祝三的布告,贴在平街黄明灿门前街心的土地庙石壁上,现将布告追忆记述于下:

当天下午,住在鸭溪街上的红军,接到上级通知调离,北上抗日去了。临行前,我向那位介绍我参加红军赤卫队的陈同志,说明我因母亲双目失明,瘫痪卧病在床,大小便要我搀扶,又请不起人照顾,故不能随红军部队北上的实情,陈同志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说:“你留在后方应不忘抗日救亡,前方后方,目标一样,永当人民公仆,前途光明在望。”陈同志的金石良言,经常在我脑海里萦回,至今回首,仍一一呈现在眼前,每当忆起,力量倍增,饮水思源,我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四化贡献余热,用以报答党和人民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育之恩。


[1] 国民党荷莲庄团防队长刘登明上鸭溪街上看动静,刚走到鸭溪下场(即东升街)麻园巷口,正碰到红军先头部队,刘立即回头摘掉军帽弯腰逃走。红军同志叫刘站住,刘不听,故红军朝天“啪!啪!啪”开了三枪,以示警告。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