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雷泉山 雷泉水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2037字

雷泉山 雷泉水

诗曰:

峰峦托起一条长街,逶迤向东。随着几声鸡鸣犬吠,静谧的古镇在薄薄的晨曦中醒来,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是呵,要跟上时代的节拍,鸭溪太忙了。她将忙着告诉人们,这里不光有彪炳千秋的长征遗迹、历史悠久的盐运古道、饮誉中外的酒中美人,以及名优小吃等,还有美丽的山和水。

说到鸭溪的山,当数大营顶和雷泉山。两山南北相望,各有特色:大营顶山脉挺拔峭立,势如老干,枝干相生,生气盎然;雷泉山脉却秀丽连珠,蜿蜒曲折,宁静绵长。两两对峙,如雌雄二将,拱卫着千年古镇。

我爱大营顶,更爱雷泉山。

我从小生长在雷泉山麓,对雷泉山有着无比的依恋。寥寥数语,难诉情怀。

雷泉山,又名雷家坡,位于鸭溪镇南面,海拔不足千米,无所谓巍峨气势,其实就是一座小山,却一直为人称道,令人神往。笔者曾有一首小诗赞道: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雷泉山就是一座圣山,她虽不及众多名山的雄伟壮观,却有着独特的秀美与灵气。

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的雷泉山满坡桐棬,非常茂密。我们常在树上“玩树猫”(一种儿时的游戏),灵巧的攀爬,轻松的跳跃,大声的欢呼,开心至极。儿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到了阳春三月,桐棬花开,芳香扑鼻,这里更是孩子的乐园,游戏其间,流连忘返。欢笑声跟桐棬花一样灿烂。

然而,最令人向往的,还是端午节爬雷家坡。

清晨,薄薄的雾气还未散尽,孩子们便邀三约四,呼朋引伴,提着粽子,带着盐葵花籽儿,炒花生等,闹喳喳地上山了。这是最为开心的一天,因为这天无论孩子们做错了什么,决不会遭到大人们的责罚。孩子气尽情地嬉戏玩耍,童真童趣,尽显无遗,即便是平时最为调皮的孩子,这天也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其乐融融,兴致不尽。

下午时分,忙完了家务农活的大人们,换上干净的白色的确凉,蓝色中山装,心情愉悦地也开始登高望远。抬眼望去,左右的山道上,蚂蚁似的人群,摩肩接踵向上蠕动,单调的白色和蓝色,为雷泉山镶嵌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颇为壮观。不时耳边还传来一阵阵高亢的新编版的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爬到坡顶。”真可谓兴致勃勃,轻松无比,所有的紧张疲劳,枯燥烦闷,荣辱得失,统统消失殆尽。

夕阳西下,人影散乱,大人们大多一手牵起自家的孩子,一手捏把避邪的艾蒿菖蒲,收拾起一天的欢悦,缓缓的下山回家,开始筹划第二天的生计,心里默默地企盼着有灵的圣山能给自家带来好运。

五月端阳登雷泉山,约定俗成,蔚然成风,这个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我爱雷泉山,也爱雷泉水。

常言道:好山必有好水,此话一点不假。在雷泉山脚下,有一泓清泉,名之雷泉,此井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后因泥石流淹没,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建。上世纪70年代,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山上的植被尽遭破坏,大量水土流失,造成雷泉水数度干涸,为拯救生命之源,乡党街邻四处奔走呼号,于1995年、2008年两度维修,雷泉井才得以原貌保存,饮用至今。

雷泉井全石砌成,外观颇似石砌古墓,上有古槐遮风挡雨,中间石刻篆铭“雷泉”二字,下开井口,呈长方形,略向内倾,井沿高约三十厘米,左有小孔,为水满溢出而设。内呈穹窿形,石为底,高约三米,可容十人站立。泉水出石滹,经石槽,流向小碓窝,再到大碓窝,枯水季节,人们自觉排队取水。大碓窝水满时,恰好一桶水,即使是涨水时节,人们也只能蹲下身子,倚靠井沿,用瓢舀,慢慢取水,用桶打水是断然不行的。井外两侧,立有石碑,上刻维修善士之名,以警后人饮水思源。雷泉井整个外观造型既古朴典雅,又庄重大方。

雷泉,号称鸭溪第一泉。说起她的好,古镇的人们,不论老幼,无不交口称赞,向外人介绍,如数家珍。脸上洋溢着无比的自豪。

雷泉水冬暖夏凉,清冽甘甜,如是三伏天饮上一口,令人神清气爽,暑气顿消,疲劳顿减。然雷泉水的特别,远不仅于此,还有更多的妙用。如用此水煮饭,搁上三五天不会馊臭;用来沏茶,无论几日,不会起茶垢;用以泡菜,不管多久,盐水不会生花;如果用来煮甜米酒,那更叫一绝,那个香甜,直叫人咂舌。据传,鸭溪场堡魏明德家的甜酒能远近闻名,除自身的工艺水平外,主要得益于雷泉水。

雷泉水有大小井之分,大小井之间相距不足十米。上述为大井。

小井为石砌方井,井深一米,露天,无井栏。虽与雷泉水井同脉同宗,水质却迥然有异,小井水较之大井水,略显浑浊,人们常用来洗衣服喂牲畜,却有一样神奇的妙用,那就是用来推凉粉,磨豆腐,特别点得来,且成团快。也不知水里富含了哪些矿物质。我们不禁叹道:一样的好水!

雷泉水美,雷泉水养人,尤其是女人。大凡常年饮用雷泉水的女人,几乎都聪慧美丽,皮肤白皙,细腻光洁,且健康长寿。有远嫁而来的女人,无论多丑,只要喝上三五年雷泉水,就会慢慢变得楚楚动人。在雷泉山下生活的人们,男子大多活到六七十岁,女子则不然,八九十岁者不乏其人。

雷泉水神奇啊!

行文至此,以诗为结: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