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记忆历史的河流
发源于遵义县松林镇丁台,流经原遵义县鸭溪区乐山、鸭溪、石板,最终汇入乌江支流偏岩河的那条河,名罗闽河。因这条河面不宽水量不大极其普通的小河频繁出入于遵义世家谱牒和史书方志,因而使其具有了许多神秘而又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虽然,今天我们也无法穿越历史的时空剥开层层迷雾,去完全认知了解前人在这片土地演绎的故事,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触摸在这条河两侧留存的一些文物古迹以及去翻阅有关这条河片言只语的文献记载,去捡拾一些历史信息,还原一些历史往事。
一条界河
罗闽河在唐宋时期为是播州罗氏、杨氏与水西彝族闽部的一条界河。唐大历五年(770),附南绍之水西闽部越过罗闽河侵占播州,播州罗氏始祖罗荣率师入播驱逐,后据有播州并驻军今遵义县南境世袭统治其地,同时,以罗闽河为界,控制着这一区域。罗荣入播第五世孙罗太汪袭职年幼,居宫不能主政,毗邻附南诏国的闽部往东越过罗闽河击败罗氏。罗太汪逃离播土,前往川南泸州依叔曾祖避难。势单力薄的罗太汪请求杨端领兵收复播州故业。唐乾符三年(876),杨端以“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为由,率领乡人八大姓家丁,从川南泸州、合江沿赤水河攻入播州,驱逐附南诏国的闽部退回罗闽河以西。然后“迳入白锦,军高遥山(今遵义县八里)”,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力量,守护着播州西境的安宁。从此,罗闽河又成了水西闽部与播州杨氏的界河,但河名依旧。
从杨端入播到南宋宝祐四年(1256),今遵义县罗闽河以西渭河以东这一片地域,在播州杨氏和水西安氏彼强我弱或彼弱我强的历史进程中,时而为播州杨氏拥有,时而为水西安氏占据。今遵义县罗闽河以西地域至今留存的大量无法释义之地名称谓(乐山的洛塞、瓮海;鸭溪的洛蒙、土鱼、水烟;石板的洛壄、天旺;枫香的保海;马蹄的波洛海;泮水的花水、大海子、小海子等等),证实着水西彝族长时间据有其地的历史事实。
南宋宝祐五年(1257),蒙古据大理,以攻罗鬼,播州告急。播州路(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建制)都统制、安抚使杨文进入今遵义县西境,于罗闽河、渭河二河西岸构筑军事防御工事,阻击元军。后元军未至播州,就此罗闽河以西渭河以东这一片地域,从此属播州杨氏所有。元、明时期,播州杨氏派重兵驻守其地,以弹压水西,牢固地控制着这一区域,直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氏被明王朝剿灭。
几座宋墓
在今天遵义县境内,宋墓最为集中的地区,当数鸭溪罗闽河以西九庄、理智相邻地域。已知的近十座宋代墓葬,特别是一些宋代播州路高级军官的墓葬聚居于此,应和南宋时期播州杨氏受朝廷之命,二十年屯兵于罗闽河东岸,构筑军事防御,以阻止驻云南的元军实施攻罗闽、出播州灭掉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的战略企图有关。
据文献资料所知,南宋宝祐四年(1256)五月,罗施鬼国遣报思、播,言元兵屯大理国,取道西南,将寇边境。诏以银万两,使思、播结约,罗鬼为援。杨文知恶战在即,在播州境建城堡、设关隘、储军粮、造兵器、选人才,派探子侦察敌情,全面做好战争准备。宝祐五年(1257年),蒙古大将兀良合台带兵出大理东征,进攻滇东,以攻罗鬼,播州告急。杨文具实申奏朝廷,皇帝十分忧虑。南宋宝佑六年(1258)春,朝廷遣节度使吕文德到黄平及思、播协助部署防御,指导建关隘,屯栅粮。并下诏特差思州驻扎御前忠胜军副都统制往播州,共筑边隘备御,又诏给银万两,送思、播二州作军费。吕文德与播州路(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建制)都统制、安抚使杨文研究作战方案,决定利用播州险要地形,“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杨文考察境内形胜险绝之地,在龙岩山筑龙岩新城(即海龙囤)。同时,集思、播劲旅,进入今遵义县西境,以罗闽河、渭河为池,于二河东岸构筑二道军事防御工事,阻击元军,一直到元至元十四年(1277),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元止,前后二十年。
现将部分宋墓遗存简述于后,以飨关注这片土地的人们。
理智村宋墓,位于理智村第三村民组大头山下一条向南逶迤接近田畴的缓坡地带。为南宋淳祐7年(1247)农历9月至12月,石匠杜作头等人为路分统制田通庵夫妇修建的合葬墓。因女室石刻1957年运至省博馆藏研究,现仅存男室。墓室左右墓壁及墓顶,后壁龛分布着雕工精美的花草、人物、动物图案及碑文。其艺术水平之高,内容之丰富,仅次于国家级文保单位杨粲墓。其墓最有文物价值的是墓室左右壁留存的二方阴刻楷书碑文(详情见《理智村宋墓》)。
汪家林宋墓,1957年,鸭溪乐民村修建引水沟渠时发现。墓位于九庄罗闽河东北岸严登书房屋后水沟直立土坎。墓以黄砂岩条石建造为平顶单室,墓室长2.64米、宽0.89米、高1.86米。墓门不存,墓壁及后壁雕刻图案和人物造像部分遭到盗毁。右墓壁下层为石台,高38厘米,素面;上层由外至里雕刻图案现为:首为立柱,上刻瓶插花卉;次为壁龛,内雕格扇窗,二神鸟立于云纹上,窗下为单狮戏球;再次为鹦鹉食桃浮雕;左墓壁的装饰雕刻与右壁相同,最后雕刻修竹、梅花鹿与右墓壁鹦鹉食桃浮雕对称。墓顶置石横梁,石横梁前为覆斗形藻井,刻古钱,周绕花边,横梁后为斜坡藻井。后壁龛宽1.06米,石台上雕女墓主人坐像,高0.55米,穿无领对襟衣,著百褶裙,双手抄合平置腹前,发髻高耸,左右各有一侍女站立,高0.45米。小龛顶部为石刻仿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盖筒瓦,檐下刻阑额、雀替、斗拱。
九庄宋墓乃1963年当地村民余世贤打猎寻兽迹至此发现。该墓位今鸭溪镇乐民村九庄境内的一座叫燕湾的小土山上。墓室为细白砂石砌筑,墓后壁为一圆雕端坐男子墓主人坐像,人像顶部为仿照宋木结构房屋瓦檐、横梁和柱子雕刻。左右墓壁刻有精美的花草纹饰,墓顶石为浅浮雕花纹三层藻井。现其墓封土回填,具体情况不详。
池坪宋墓,2007年5月笔者与同事颜昌尤往池坪期间发现。该墓位于罗闽河东北岸池坪祖福林山北麓半腰缓坡地带,墓门不存,墓口裸露于土坎边沿,系白砂条石构建而成,为夫妻双室并列合葬墓。双室中壁与杨粲墓相同设有通道,墓顶为覆斗形藻井,后壁为高浮雕墓主人像,双室左、右、后壁及藻井遍布野鹿衔枝、双鸟逐日、墓主人、女仆、武士、牡丹、荷花、弧纹、方格、缠枝花草等人物、动物、花草石刻图案。其图案形态逼真,刀法线条流畅、细腻圆熟。从男墓主人端坐,双手搁于膝部,头着带耳官帽,身穿圆领腰带官服长袍判断,这是一座典型的宋墓。
在今罗闽河流域一带,除上述几座宋墓外,笔者还在八里街西南山坡、九庄一道山梁、理智街东北山坡等地至少发现5座宋墓。由于这些墓葬墓室为素面料石或也遭毁坏,故从略。
今鸭溪镇罗闽河附近理智、九庄、祖福林等地遗存的大量南宋时期墓葬,特别是一些播州杨氏属下军官的墓葬,不但让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年战火纷纷,元军兵临其境,思、播军民固守臣节同仇敌忾,誓死捍卫其境,守护风雨飘摇中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政权的坚定决心和豪迈意志,同时其墓葬丰富的石刻、文字留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南宋时期播州(今遵义市)的政治、军事、建制、葬俗、服饰等社会情况提供了一组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有着较高的文物、文史价值。
三件汉代青铜器
我们再沿着这条沉淀着厚重人文底蕴的河流,溯源而上进入上游的箩筛(或为洛塞,彝语音译。土语“塞”“山”音近,讹为乐山。“乐山”地名称谓,可能缘于此),我们由此去追寻一段关于这片土地更加久远的历史。
站在这片阡陌纵横罗闽河蜿蜒流淌的平展大坝中间四周环视,只见农舍松竹掩映,山形整密延绵。置身此景,这近似封闭的一隅之地,确能让你恍如走近一处远离都市喧嚣和烦躁的世外桃源。
就在这坝子边沿一个叫龙塘的地方,1977年下半年,乐山镇龙塘村一个叫赵九仙的农民在掘土时,无意间在同一地点挖出三件汉代青铜器。后经辗转流落至遵义市(今红花岗区)桃溪乡幸福村陈应明手里,遵义地区文管会得知情况后将其收回,并于1978年2月16日移交遵义县。
青铜器计为铜釜、铜铣、铜壶三件。铜釜口径38厘米,颈最细处周长93厘米,腹周长132厘米,通高32厘米;铜铣通高21.5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26厘米,腹部周长131厘米,辅首宽7.2厘米、高7厘米;铜壶通高32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25厘米、足径17厘米,圈足高7厘米。颈周长30厘米、腹周长81.5厘米,耳径3厘米。
三件青铜器中,其铜铣因内底铸“双鱼夹文”而显得弥足珍贵。铜铣内底为圆形图案。正中有3×7厘米“宜侯王”三个阳文篆字,“宜侯王”两侧为双鱼图案,双鱼头部朝“宜”,鱼长16厘米、宽6.5厘米,鳃、鳍、鳞俱全。
汉朝建立,天下一统,铜器形制趋于相同。南方之青铜器,特别是西南之青铜器,均铸造于堂琅、朱提(今云南昭通)二地。
堂琅、朱提青铜器中,以铜铣知名度最高,曾远销中原,有“天下铜铣,均出堂琅”之誉。堂琅、朱提铜铣,有图文者最为珍贵,而内底铸有双鱼夹文“富贵昌宜侯王”或“宜侯王”者为上乘之珍品。遵义县乐山青铜器中铜铣有双鱼夹文“宜侯王”,显然其产地为堂琅、朱提(今云南昭通),并为其铜铣中珍品。
汉代,为西南夷一隅之地的今遵义县境,其百姓还处于“铜石并用”和“铁石并用”时代。乐山同一地点出土的三件青铜器,为生活实用器且有铭文,说明其持有者,在汉代不是官员,便为富豪。
在乐山青铜器出土100多年前的清代,汉学家段玉载在《说文解字注》“鄨”下言:鄨县故址,在府城(今遵义市城区)西,故垒犹存。其断言以何为据我们无从知晓;犹存之故垒,所指何地,我们也难以确认。但“府城西”之方位,和距段玉载所言100多年后,位于城遵义西面遵义县乐山龙塘出土的三件青铜器与其记载吻合,使得我们不得不在联想中大胆推理断言:遵义县乐山罗筛坝,为汉代鄨县治所所在地,即汉代犍为郡最初治所所在地。
汉代鄨县,含现在遵义市的遵义县、桐梓县、正安县、绥阳县、凤岗县和金沙县、黔西县相邻地。早在春秋时期,这片土地便有了以鳖为图腾的部落联盟性质的社会组织结构。其地先属巴国,后楚国据黔中,掠其地,置鳖县(秦行郡县,六国也效之),委任荆人为鳖令治理。后荆人鳖令违法,当逮之治罪,鳖令闻之,遂逃往西北蜀国。时今成都西北面江水漫为水患,危及成都;蜀王杜宇派鳖令治水,水患遂除。事成,杜宇自感德不如鳖令,故禅让其国,鳖令为蜀王,号“开明”。因之缘故,鳖地又属蜀国,为蜀国东南隅。
秦灭六国统一后,于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在鳖地置鄨县,“鳖”字下部由“鱼”变“邑”为县名。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派遣中郎将唐蒙,带领万人从出巴符关(今泸州合江县)沿赤水河经鄨县出使夜郎,并置犍为郡(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建制)。犍为郡辖县十二,户十万。为控夜郎之地,唐蒙将犍为郡治设在鄨邑。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犍为郡治迁南广(今四川高县、拱县境),孝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迁治僰道城(今四川宜宾市区)。元鼎六年(前111),原属犍为郡的鄨县划隶牂牁郡;至三国鼎立时,鄨县仍隶牂牁。晋永嘉五年(311),宁州刺使王逊将蜀汉牂牁郡分为牂牁、夜郎、平夷三郡,鄨县划隶平夷郡;东晋咸安元年(371),平夷郡更名为平蛮郡。鄨县隶属依旧。齐中兴元年(501)后鄨县废。
遵义的历史在播州以前,即为鄨县的历史。然而这一段长长而厚重的历史,犹如一缕薄薄的青烟漂浮于黔北历史的星空,叫人琢磨不定。乐山成套的青铜器在同一地点出土与文献记载的吻合,似乎为鄨县和犍为郡最初治所的锁定,提供了一种尘埃落定的可能。
以上是鸭溪罗闽河从汉代到南宋时期这一地域片段式的历史记忆,我们还可以从播州世家《罗氏族谱》《杨氏罗氏》关于这条河的记载,以及这一河流区域留存的鸭溪元代管军千户(元代管军千户正职为正五品,副职为从五品)黄植墓、翁海播州杨氏与水西彝族禁约石刻(明以前)、明末卢安世在罗闽河上修建的平板桥、清代古盐道、民国高枧“严禁打渔”摩崖等众多文物古迹去认知一些关于这条河的历史往事,理清一些关于这条河的历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