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郑两山人家世略述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1342字

郑两山人家世略述

昔人有言曰:莫为之前,虽善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何二者相须之殷,而相遇之殊也。吾读此深有慨焉!纵观古今人与事物,往往因人而彰,因人而寝,与此语不谋而合。如遵义之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三前辈,其为西南大儒,爱国外交家固矣。但冷落无人提及亦久矣。厥后始有郑莫祠之建,扫墓之为,今日又修复“钦使第”,以彰善人,诚无足议。所可叹者,惟郑两山人,生不显,死不闻,不无憾焉耳。

所称两山人者,亦非我的杜撰,乡先辈黎庶昌先生曾作有《郑两山人传》,并印行有《悦坳遗诗》一卷,固因其所称呼而呼之。

郑两山人者,西南大儒吾乡郑子尹先生之两弟也。兄弟二人,幼时亦随其兄郑珍学于舅氏黎雪楼前辈处,因家贫,不计束脩有无,雪楼前辈亦诱掖训诲无倦。但虽孜孜向学,终不及乃兄渊博精深,可是子尹前辈初考秀才,亦名落孙山,回家忧气,因其母劝,始又振作精神,致力于学,两山人因见其兄在科考上尚且如此困厄,自知己更无望,乃绝意科考仕途,及年稍长,回家自食其力,亦耕亦读,一隐于堪舆,一隐于歧黄。

郑柴翁先生之二弟名字子行,回家后结庐于夙鸣山之麓,农耕之暇,闭门读书作诗,不问世事,黎庶昌先生曾刊印有《悦坳遗诗》一卷,曾记其雅有田园诗人兴味的作品,并略录一二,以见一斑,其六言诗曰:

七言绝句有:

由此可见他描绘当时小农经济社会的深刻,惟妙惟肖,自非对当时社会无深切的体会者所能道也。又如他读唐诗有咏云:

自非对王、李二公的诗作有深刻研究,精微体会者,何能提出“意淡”“情浓”这两个既概括又中肯的词语啊!可见其对经史诗文无不研究,只不乐功名乐于农耕,甘为山林隐逸,其亦长诅桀泥之流亚欤。其外甥赵懿(赵廷璜子,郑柴翁女淑昭所生故应是外孙)前辈为其画像,画名“抚松独立图”并题诗其上,吾曾亲见。诗云:“东方有逸老,为人诚可风。不乐功名事,甘为田舍翁。结庐于凤岗,竹木映苍葱。闭门不问俗,作诗聊写衷。偶立茅檐下,神气出双瞳。心静命益寿,身闲家更穷。试从白云外,惟问襄阳公。”这幅画像为淡墨工笔,栩栩如生,据长辈说,神态轮廓,非常肖似。其诗亦毫无饰词,朴素写实,很切郑老的身份。画神诗妙,堪称双璧。

柴翁前辈之三弟名珏字子瑜。亦同时与二兄返回洪水坝家中,为衣食计,除勤攻经史外,更精研歧黄之术,当时吾乡多感称其为有脚阳春之疾,活人无算。耕医之外,独好捶纶夷牢溪之上,古人所写“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正好为其写照。一生就以耕、读、医、渔自娱,以终天年。但精心培育后代,二子俱教以学医,长子须籍医以维持生计,没有工夫深造。至其次子名知礼字仲符,不惟歧黄之术精深,而儒学亦精深渊博,其伯父子尹公爱之有逾其子知同,因其品学兼优,谨遵郑氏家训。故能在科考上名列拔贡,而遵义府衙门、县衙门亦聘请其教育子女;黎庶昌为川东道台时,亦曾任其掌管文案。其人芳规芳躅,学识渊深,当时新旧两城耆老,莫不尊之重之。

吾早知郑两山人之家世为当时吾乡之最,但恨知之少,难撮要,可骨鲠在喉,一吐为快,故写此概况简述。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