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鸭溪遗存的部分红军标语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1814字

鸭溪遗存的部分红军标语

1935年1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进入遵义县境,前后停留了44天。在这44天中,红军主力及其中央机关,在县境西部的鸭溪、枫香一带,停留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为了宣传发动群众,使广大贫苦大众明白红军宗旨,他们采用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传播革命道理,因此红军标语在这一带遗存也最多。但几十年来,百姓民房拆旧换新速度较快,致使许多保存了数十年之久的标语、漫画、布告正在不断的毁坏,几乎消失殆尽。由此,笔者将《红军文化在遵义》《壮歌行》等书中,红军在鸭溪区范围内留存以及笔者1997年在鸭溪搜集省级文化名镇申报材料时发现的《十告白军》标语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十告白军

标语一:《十告白军》,长2.44米、宽0.80米,署名“红西宣”,墨汁竖行书写。1997年6月,笔者在鸭溪搜集贵州历史文化名镇资料时,发现于鸭溪镇金钟办事处荷庄二组50号贺元芬家堂屋厅口上方三块石炭壁上。由于其屋顶房漏,雨水浸湿标语,致使字迹弥漫不清,但尚可阅读。标语二至十六条:收录于《红军文化在遵义》《壮歌行》等书,其中仅有五条标语注明发现地点,其余均只标出存在大致范围:遵义县鸭溪区。而标语末署名落款只有第三条第六条,其余均无。

这些标语用俗词、俚语、顺口溜、民谣形式,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准确地向人民群众讲述最为关心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联系的人和事,并将红军对人民的好处和白军带给人民的灾难,“干人”与“绅粮”生活的悬殊,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从而启发了广大群众与白兵明白,只有跟着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闹革命,才能改变不平等的罪恶社会,才能使“干人”得到翻身解放。由于它使人一看就懂,一读就心领神会,因此能在“干人”的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了发动群众的目的。

红军文物是我党历史革命斗争的见证物,遵义县的红军文物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遍布县境的革命史迹、史料,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树立的一座丰碑。它如实记截了红军长征乃至中国革命的进程,由于其较之历史文物更加贴近生活,闪烁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因而更容易被当代人所接受。对于那段历史,我们避开其政治层面的因素不说,单就其体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担当,对理想目标信念的坚信执着,以及因坚信执着而产生的一种极强的生存意识,进而这种极强的生存意识而萌发出来的对困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