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尹家世及其后嗣考
郑子尹,嘉庆十一年(1806)旧历三月初十日巳时,生于遵义县西乡天旺里(今鸭溪镇)河梁庄玉磬山下大田坎草屋中,同治三年(1864)旧历九月十七日亥时,逝于遵义县东乡(今新舟镇)禹门山砦右营寓所,享年五十九岁,葬禹门沙滩子午山其母墓后侧。
子尹之先为江西吉水人,其七世祖郑益显,明万历庚子(1600)以游击从南昌刘綎征讨播州(今遵义一带)杨氏,播平,綎被调回卫,留部曲领旧兵万余,分置遵义、仁怀、赤水,叙南(今四川宜宾市)、建武(今四川兴文县西南)、马湖(今四川雷波县东北大凉山中)等处,耕种防守。郑益显因而驻屯遵义城西六十里之水烟田(今遵义县西北,元置长官司),继值吴洪、杨和尚作乱,郑益显率众抵御,西境无患。崇祯辛巳(1641)长州(今浙江长兴)王佐圣来宰遵,以益显宿将,声威大著,便向他请教扼水、蔺之抗的办法,益显为之划筑新站城(今南白镇),与佐圣往来巡视训练,连备悉举。崇祯壬午(1642)因府道缓逆酋郭士奇、吴尚才之狱,致使逆酋吴尚贤等结党入寇,城因陷落,佐圣被害。此时益显与綎留将王尚明,协十里土司,直捣贼营,分兵新站,绝其归路,贼尽被歼,郡赖之以安,不久,益显即卒,葬宅西湖洋水(河名,今浒洋水库下游河边)上,自后遂为遵义人。子尹对其先人的“功业”颇为自豪,在其《阿卯晬日作》一诗中曾写道:“维昔别子公,锋冠刘綎军。播平不与赏,屯耕水烟田……定国与捍患,饮水俱忘源。”对其先人未受升赏,流露出几分不平之色。
益显子斗宸,孙维垣,曾孙之珑(字琭翁),都是“忠孝唯谨”的布衣。之珑喜好收藏,其族兄之侨(字东里)居仁怀,康熙辛卯(1711)举人,壬辰(171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遵郡自改流入国朝膺馆职者,他是第一人,但未几告归,事奉两亲,色养备至。亲殁,遂不出,闭门殚精,于书无不读,尤深究程朱之理,知行并进,几于醇儒,著述颇丰。诗赋华赡,书法学唐人,远近珍其片楮如拱璧。
之珑长子菘(字雪容),即子尹曾祖,配宋氏,遵义处士,有良好的品行,他把家从水烟迁郡西六十里之天旺里河梁庄,当湖洋水上,与门直曰水流岩,悬瀑可四十丈。菘之从兄郑琯(字献虞),乾隆戊午(1783)举人,己未(1793)进士,官黄平州(今贵州黄平县)学正,晚年告归,放怀林壑,文酒相娱,居水流岩悬瀑上流,去菘河梁庄四里许,著有《湖洋集》。
郑菘独子仲侨(字学山,号崇峰),即子尹祖父,乾隆诸生。父早殁,因幼时体弱多病,母令稍习医,但他尽发方书,研究积年,有所得力,欲以治人为事,闻有世传验方,则不惜重金购买。一次,他游至四川大足吴山林寺,得急病,市远难得药,有位姓张的先生给他一药丸吞服,遂愈。与张攀谈,乃知张是医林高手,遂从张学三月,医道大明。但他回乡后,绝口不谈方脉,有知者上门求诊,或有急症者延请,虽中夜大风雪,必赶赴病家,且能药到病除。其母多年痨咳,以其医案调服,疾除,寿至九十殁。由是医名传四方,家室殷焉。所居则仓囷环四墙,住宅四周花果竹药园圃四五十亩。他生性慷慨,有客来家,则烹牛宰肥,或时作十日之饮,乃去。临行,贫者则送予物品。邻里有饥寒告急者,则呼仆人量若干斛送去。而他自己恭行俭约,一布袍数十年,食饤两蔬而已。其子文清也习医,曾请他著医法传世,他说:“是道必知其意,不可以言求。”仅以伤寒症治口授之。临卒,出贷券约万金烧掉,对儿子说:“子孙才,能自食;不才,滋害人耳!”卒年六十四。配程氏,能识字,通大义,性温柔,勤于妇职,持家有法,早殁。自此,郑氏始以儒医起家。与学山同辈的诸从昆仲中“十犹半焉诸生”。但下代却“以饮博弃耒砚”,濒于“族圯”的境地。
郑学山长子文清(字雅泉),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二十二日子时,生于遵义西乡天旺里九甲河梁庄。文清六岁丧母,由外祖程氏抚养成人,少尝试秀才,不售,即弃之,便从其父问方脉,后精《伤寒》,病者遇治,立愈。他医德高尚,凡求医者,无贫富之分,且不收酬金,若有酒则取一壶而已。其生平不谙世俗鄙事,胸无机思,口无宿诺。有钱,闻人告急,辄与之。为人诚朴刚直,待人和气,慈怛之态,溢于言表。若人有过失,则当面数之,不顾人忌,而人却无忌者。文清对子尹望其成才之心甚迫,子尹幼时即亲授诸经,课法尽善。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文清带领全家,负上家中藏书,迁居百余里之外的夷牢水(今禹门沙滩)上,僦耕黎氏垚湾地。
文清性好洁喜饮,晚更嗜钓,除锄花课孙外,尝在溪边,虽斜风细雨,亦无所畏惧。得鱼则热酒烹之,呼邻翁对饮,絮絮话桑麻事,意趣翛然,又培植花木,庭院放满花盆,四时生香不绝,常与亲友、儿孙辈饮酒联句,有时独自成篇。其诗淡雅质朴,多存天趣。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月三十日戌时,卒于乐安里三甲垚湾,例赠文林郎。
文清德配黎氏,山东长山(今邹平)知县黎公安理第三女,乾隆四十一年(1776)八月初三日午时,生于乐安里三甲沙滩官庄山南栀冈下,嘉庆庚申(1800)九月适文清。黎安理早年家境贫寒,无法再养女儿,黎氏降生后,不给乳,拟让她饿死,而三天后她仍然活着,母亲实在不忍心,才将她喂养下来。因此,她从小就在困苦环境中磨练,养成勤劳俭朴的品德。又由于出自“书香”人家,受其家教颇深,故对儿子教育有方。平日手不辍劳动,与邻里和睦相处,对孤苦贫穷者,大力救助。衣皴食喘,由蘖厥颠,万苦千劳,哀哀终世。道光二十年(1840)三月八日卒于垚湾,寿六十有五。生子三,女二。子,子尹居长,次子行、子俞。女,一为子尹姐,一为妹。
姐,生于嘉庆九年(1804),适县西隅里瓮海(今遵义县乐山镇)处士冯乐善。她仁贤肖母,生男女各四,同治三年(1863),偕乡人避乱金山寨,十一月二十四日,贼攻破寨,二子死于战阵,遂率群幼迁住宅西回龙寺,饥寒困苦,不堪言状,同治四年(1864)正月十九日,于寺内病故,年六十三。十余口之家,存者仅第三子及妇耳。
妹,适庹以纯(字仲奎),与子尹家相去三里之磨子坎,庹氏能诗善文。
二弟郑(1809~1878),字子行,读书略通大义,晓堪舆之术,终身为布衣,好为人排难解纷。每有兴,即讴吟命笔,其诗纯天籁,不事雕琢,风格清新自然,颇近严沧浪“别材”、“别趣”之说。著有《悦坳遗诗》(又名《鸣凤山人诗稿》)。子知劬,同治己巳(1869)入泮。
三弟郑珏(1816~1859),字子俞,亦终身为布衣,精于医道,受其父兄濡染,亦不时吟咏赋诗。其性情孤僻,寡交游,诗作多兀傲气,清新可喜。著有《古医方》若干卷。子知朴、知礼、知浑,女一,适李。知礼仲符光绪己亥(1899)入泮。
子尹德配黎氏,乃其伯舅黎恂之长女,嘉庆八年(1803)正月十四日子时生于乐安里沙滩官庄栀冈下,道光三年(1823)适子尹。她事翁姑以孝谨著闻,能安淡泊,数十年如一日。子尹卒后,八历寒暑,于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十六日卯时殁于藻米溪(今沙滩大河沟)住宅,葬绥阳郑场左青杠山。生子二,女四。
长女淑昭(1825~1877),小名阿芝,字班班。幼时即能吟诗填词,喜古代才女事,尤慕班昭,子尹便给取名淑昭,而字以班班。她性格温柔沉静,有大家风范,精于蚕桑、纺织诸女工。道光二二七年(1847)适平水里(今遵义县团溪镇)赵廷璜。淑昭喜作诗。所写大都为锄园、采桑与闺阁离愁,风格清丽柔婉,抒情状物,细腻动人,颇富于生活情趣,著有《树萱背遗诗》,其教子言行,赵怡录写为《慈教碎语》一卷刊行。生子三:怡,进士;懿,举人;恒,举人。
次女章章,道光十四年(1834)生,咸丰四年(1854)十月适乐安江上六十里之螺江丁氏,丁氏名诰,字小衡。
三女薲于,道光十八年(1838)生,许莫友芝长子莫彝孙(字伯鬯),未归,咸丰四年(1854)五月病逝。她自幼很聪明,子尹十分怜爱。
四女,早殇。
长子才儿,道光九年(1829)生,次年即殇。
次子知同,字伯更,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十一日,小名阿卯。伯更自幼能语,祖父母便教他背诵诗文,幼时与邻童嬉戏,即喜欢模仿古代冠服鼎彝,戏作礼仪。三岁正式发蒙,子尹即口授四子六经,稍长又授形声训诂,六经义训。他又潜心摹习诗词文赋,得汉唐人风韵,二十岁时,以《说文》受知学使翁同书,取列庠序为诸生。但伯更视应试帖如粪土,所作制艺文不合八股规程。咸丰二年(1852)赴省垣应试不售,后因贵州农民大起义而停试十五年,伯更无处应考,直至同治八年(1869)和同治九年(1870),两次应试均落第,他便绝意仕进,在家耕读。咸丰六年(1856)和七年(1857)曾于贵阳唐炯家和贵阳知府刘书年家任塾师,后又到铜仁知府袁开第家任塾师。
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提学使,知伯更绍继家学,特招往成都入幕,张氏锐意提供小学、经训,伯更因得以小学鸣于蜀中。又常随张氏赴各州府校士,他所拟《说文》“囮、竹、一、枚”等,常被选为试题。光绪六年(1880)广东布政使姚觐元(字彦侍)邀请他去其幕府,为其校订祖父姚文田的《说文考异》,因与主家意见分歧,书稿迟迟未定,姚氏对他礼遇渐疏,他亦性情刚直,便毅然归家,直至光绪十三年(1887)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在南园开设广雅书局,招伯更任书局总纂。在广州仅两年时间,便因病辞世,时光绪十六年(1890),终年五十九岁,与妻宦氏合葬于望山堂废址。
伯更与其父俱以经训绩学名冠西南,时人以之比王氏引之、惠氏栋宇父子,称“大小郑”,又谓研究小学者,“前有许叔重,后有郑知同”。伯更治学以许、郑为宗,而于《说文》尤专精。黎庶昌《题郑伯更〈说文正问〉》中说:“每立一义,坚卓宏通,匪惟善读许君,实段氏之诤臣也已”。伯更在这方面的著作有《六书浅说》、《说文本君答问》(又名《说文正问》)、《说文述许》、《说文商议》、《说文伪字》、《经义慎思篇》、《愈愚录》、《隶释》(又名《隶释订文》)、《楚词通释解诂》、《转注考》、《集韵正误合钞》、《补姚氏〈说文异考〉》二十卷,自撰《说文正异》二卷(此稿存清廷内阁,见善本书目)。诗文著作有《屈庐诗稿》、《漱芳斋文钞》、《郑征君行述》、《朴学斋诗文集》若干卷。伯更善书,四体均精妙端庄,生平不作草书,其隶书遒劲飞动,笔意在汉魏之间;篆体则精洁齐整,冠绝一代,论者评为“冰翁(李冰阳)之后一人可也”。
伯更嫡妻宦氏,字霞英,遵义城北二十四之屏风山庄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适伯更,同治八年(1869)病逝。乃著名学者宦懋庸(号莘斋)胞姐,霞英生子五,长阿厖,咸丰四年(1854)六月生,次年正月殇;次玉树,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生,亦殇;三碧树(名师惠),同治三年(1864)生;四师阎;五株树,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二十日殇。女四:长如达,咸丰元年(1851)生,咸丰五年(1855)正月殇,其余三女,唯存一人,名郑纨,适姑淑昭长子赵怡。
伯更继配刘氏,字少霞,遵义县高坪镇人,同治十年(1871)适伯更,生子一,师洪。女一,适县学庠生张文谟。
伯更子师惠,小名碧树,子尹卒时未龀。自幼受伯更之教,文功较深,为府学廪生,提学使孙某拟选为拨贡,旋因调任而罢。光绪十四年(1888)到省垣应乡试,因在绥阳一桩假命案牵连,被仇家阻挠,未能入考场,主教官蒯光典(字礼卿)查无子尹后人墨卷,询问提调道员袁开第,乃知此事,遂送盘费给师惠,让他去广东侍奉其父,又发檄去地方要员了结此案。因此他失去了考举人的机会。郑伯更于光绪十六年(1890)于广州逝世后,友人华阳王秉恩(字雪澄)料理丧事,师惠扶柩归黔,溯柳江西上,至古州厅(今贵州榕江县)起岸;水陆数千里,艰苦备尝。行至贵阳即患病,兼程赶到遵义城中舅氏宦家便去世。伯更婿赵怡和从弟知礼护送两棺归葬沙滩子午山望山堂废址,师惠葬子尹墓阶下左边。他遗有二女,无子。长适本邑新卜区罗氏,罗曾任区长;次适本县虾子区王氏,名应玖,王曾两次出任知县。郑氏家中遗书、手稿均师惠保存,后转入次婿家中。
三子师洪,因家境贫困,又遭不测之祸,读书很少,殁后葬子尹墓阶下右边。独子克勤,未成器早殇。女二:长适本邑团溪区程氏;次未出阁,解放初,出天花病去世,年约五十岁。
二子师阎,号蚊徽,同治四年(1865)正月二十三日生,略晓诗文,曾因那件假命案牵涉,囚于县狱中,后得救出狱。因家庭生活无着落,出走四川,在重庆、成都之间往返,为火柴厂输业务。后因与同人集资转徙到嘉定(今乐山)办火柴厂,民国二十六年(1937)冬客死异乡,终年七十三岁。
师阎嫡配杨氏,生一子郑伟,他在嘉定定居后,杨氏在家去世,无人抚养,师阎接去嘉定,不久病逝,死时大约二十多岁。
继配干氏(1887~1960),乃乐山县乡中姑娘,精明能干,贤淑大方,小师阎二十几岁,生三女一子。
长女国芝,生于民国七年(1918)六月,约识字,解放前是乐山县缫丝工,解放后经营香烟,旋任居委会主任,文革时错划为反革命入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无罪释放,现住四川绵阳市。
次女,未成年病死。
三女国蓉,生于民国十四年(1918),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到遵义,就读于遵义师范,未毕业即归乐山家中,后任小学教师,现住四川双流县借田区。
师阎独子郑昌,民国九年(1920)农历五月十九日生于乐山。因家庭无经济来源,初中未毕业即辍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经人介绍到四川丹巴县卡垭短期小学任教,一年后转到泸定县乾海子学校任教,半年后回乐山,此时家境更为窘困。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节后,即往叙府(今宜宾市)火柴厂找生路。当时日本飞机轰炸重庆,叙府亦遭难,工厂停工,进退维谷,无路可投,便去重庆国民党中央财政部找在该部任职的表兄赵钧凯,因幼时曾听其父亲谈过这位表兄。赵钧凯便写一封信叫他回遵义老家找赵恺(字乃康),经赵恺介绍,郑昌从1939年4月至1940年上半年在杨柳街小学(今遵义市文化小学)任教,1940秋考入遵义县高中第二期,1943年毕业,因无经济来源,难于深造,便去金沙县中学任教。解放后,郑昌到贵阳集中培训后,分到遵义市二中任教,1981年底退休。郑昌长于数学,教学有方,工作认真,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退休后留任三年,继续为人民工作。
郑昌在1952年思想改造结束时加入中国民盟,后一直任二中民盟小组长,解放初下乡搞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运动,曾担任组长;1956年肃反时,担任二中肃反小组长;1958年错划为“右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批纠正平反;1985年担任遵义市退休教师协会理事长。
郑昌德配黎氏,名焕福,是黎恂的嫡系玄孙,子尹的外曾孙女,曾一度在童装厂工作,后长期是家庭妇女。郑昌有二女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