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溪中学发展概述
一
遵义县鸭溪中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县第一批发展起来的中学之一。当时,全县农业合作化已基本完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部署新建四间中学,以数序列,一中在县城南白,二中在鸭溪,四中在高坪,五中在新舟;原在团溪的遵义第三初级中学纳入县中学序列为三中。一中是完全中学,其余四间为初级中学,冠名“遵义县第×中学”。鸭溪中学时为“遵义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遵义县与遵义市合并,原县内的中学,均以学校所在地冠名。“遵义县第二初级中学”更名为“遵义县鸭溪中学”,沿用至今。
建校之初,学校只有包括副校长(主持工作)、教务、事务在内的6位教职工,到年底陆续增至11人,第二年增至18人。此后,随着学校的发展,教职工逐年增多,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有30多人,80年代中期,有50余人,90年代中期,增至100人左右,2013年全校教职工18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7名,一级教师90名。另招聘有木工、清洁工、保安等20人。
学校创办当年,招初一新生3个班,157人;第二年招2个班,104人;1958年招3个班,150余人。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年,在毕业班中选出54名学生,办师范班。全校共8个教学班,400余人。1959年到1960年,先后招新生11个班,600余人,并办了一个高中班。时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学生减员甚多。到1961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将农业户口的学生全部下放,初中各年级只保留一个班。1959年办的高中班也裁撤,农村的学生回乡,少数城镇居民的学生转到高坪中学继续学习。1962年以后,形势逐渐好转,招生范围也逐渐扩大。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有10个班,近500名学生。1969年复课,当年招初中3个班,学生150余人,第二年招4个班,收学生200人。1971年,恢复高中,招2个班,学生额定100人,第二年招1个班,第三年又招1个班;此后,每年都招有初中、高中2~3个班不等。多至4个班。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先后在高、初中增办补习班。1999年,全县中学调整布局,西片区高中集中在鸭溪中学,学校初中招生保持在每年2至4个班的规模,高中则逐渐增加至10个班。2013年,有高中30个班,初中20个班,全校有50个教学班,(含高中补习班),全校学生近4000人。
二
学校开办之初,是借镇上文昌阁旧址,即现在鸭溪医院所在地上课。因地处闹市,且地势狭小,不利于学校发展。1957年春,上级决定拨款给学校基建,校长熊仲明、事务钟立猷会同区委书记王合,大岚乡支部书记罗安吉,镇上知名人士杨明生选址。先选在下场乌龟堡,因要占大片农田,罗不同意,后选定在一个叫枫香堡(又称狗脚湾)的地方。这里原是一片坟山地,荒冢累累,草木丛生,野兽出没;坡脚一湾溪流环抱,虽然荒凉,却也幽静。经他们脚踏手指定界,占有100余亩的地面(含农具厂面坡至河边、鸭中路一带和长征酒厂全地)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当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用政府拨款1.5万元,初步建立了教学办公楼“工字楼”、厨房及部分教职工宿舍。只是当时没有完善地界手续,困难时间,部分农民视为闲散地种上庄稼,学校也未及时过问。上世纪60年代初“四固定”时,固定为农业生产用地,学校只保留了现在的区域。
就在这个区域内,在1957年基建的基础上,1958年,由当时的鸭溪基层社划拨了几栋木结构房屋给学校,学校组织学生拆迁来建成男、女生宿舍,此后,又建图书室,增建一栋教学楼。同时平整了大运动场,辟两个篮球场。到1960年代中期,学校环境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经费一直拮据,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不断增多,教室不够,学生、教师宿舍紧缺,直到1980年代后期,采用群众集资、政府补贴的办法,筹集了部分资金,先后修建了高中教学楼、初中教学楼和两幢教师宿舍楼,用房情况稍有缓解。90年代早期,学校自筹部分资金,争取部分政府拨款,拆除工字楼、女生宿舍,修建了综合楼、纪念楼。90年代末,学校自筹资金,拆除高中教学楼,新建五层大教学楼,总面积3425平方米,共34间教室;一幢教师宿舍楼和门面宿舍楼。2013年学校建筑面积25911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1245平方米,高中教学楼3425平方米,初中教学楼3610平方米,男生宿舍985平方米,女生宿舍7531平方米,现有4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正在施工,教师宿舍楼9006平方米,学校实验室与计算机的建设正在翻新与补建中,学校有300米塑胶跑道和塑胶足球场,现学校有教学大楼3幢,综合楼1幢,纪念楼1幢,男、女生宿舍2幢,教职工宿舍5幢,建筑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从上世纪80年代来,学校便有计划地实施校园“四化”(绿化、硬化、美化、净化)建设,校内通道已全部硬化;在保护原有林木的基础上,引进了雪松、紫荆、樱花、杜鹃等多种乔、灌木,零星空地设置花圃、花坛、喷水池,并砌筑一定数量的桌凳供学生学习,也是老师小憩的场所。2004年,经市林业局、环保局、教育局验收,学校已获得“绿色学校”称号。
三
加强教学管理,认真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学生,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建校伊始,学校按照各科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教学秩序较好。1958年,在“大跃进”高潮中,学生参加“种蓖麻”、“除四害”、“大炼钢铁”、办农场、办工厂,加上一些建校劳动,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时间增多,且持续时间长,教学秩序受到极大干扰。1962年实施中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教学秩序才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工作受到极大冲击,斗争派别形成并加剧其社会化,师生严重对立,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教学工作已不能正常进行。这种不正常状态一直持续到三个年级的学生在1968年全部同时毕业为止。
1969年学校复课,文革尚未结束,这期间,除受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诸多政治活动的影响外,教育战线又有“黄帅日记”、“白卷大王”张铁生、“马振湖事件”等的宣传,教学工作受到的干扰仍然很严重。即使在这时,学校仍然坚持以教学为主,尽量开齐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成立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注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举行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在没有实施考卷考试的时候,仍然严格考试纪律,严格要求学生。
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认真贯彻中央教育会议精神,排除了政治上对教学的干扰,全力抓教育教学质量。1982年9月,县教育局出台一个《遵义县教职工暂行工作条例》,制定了从教育局到中、小学的各种岗位责任制度,学校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不断推进。80年代末,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一些社会不良分子又常到学校滋扰,严重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学校一方面向上级和公安部门汇报,积极组织力量给这些不良分子以严厉打击,一方面克服困难,修建围墙,成立保卫科,加强了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岗位责任制,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学校工作有声有色。到目前为止,学校建立了有包括校长、党支部书记、行管人员和教师的岗位职责16款,各处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12款,教职工工作制度13款,包括《中学生守则》在内的学生规章制度18款,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如今,学校正沿着以“四法一纲要”为核心的法制轨道发展。
四
学校在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两段时间值得提出。一是1980年前后几年,一是1990年前后几年。
1977年恢复高考,到1978年,学校两年高考成绩都不太理想,不仅与县一中比差距大,与团溪、高坪的差距也大,在西片区两年均低于洋水中学。面对严酷的现实,学校领导多次开会统一认识,决定摆脱困境。学校认真分析了高考上不去的原因,寻找薄弱环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分析了学校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思想大动员,明确提出了“打高考翻身仗”的口号,指出这是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振兴鸭溪中学的需要,也是家乡父老和广大学生的迫切要求。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全县各学校的特点,提出适合鸭溪中学发展特点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抓好应届班,也要抓好补习班;既抓理科,也抓文科,协调发展;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集中使用力量。力量薄弱的学科争取外援,在社会上发掘人才,以资后备;强化教学管理,领导深入第一线,督导教师严格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此外,还与北京八中,福州、贵阳的一些学校加强联系,及时获取有关信息。通过努力,终见成效。1979年高考上线25人,缩小了与县一中等兄弟学校的差距,1980年上线31人,超过县一中。当年初、高中学生,考上大学本科、专科、中专、中技的100余人,实现了“翻身”的愿望。此后几年,学校仍保持比较良好的发展势头。
1989年,在校工作多年的三位年轻教师提拔组成学校领导核心。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一是从1985年以来教学处于滑坡的局面,一是日趋恶化的社会环境。上任伊始,他们对学校近几年的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学校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明确了办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社会主义规律办学的原则,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坚持依靠教师办学的原则,加强领导廉政、勤政办学的原则;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四个一起抓:德、智、体一起抓,优、良、中、差一起抓,高、初中一起抓,毕业班和普通班一起抓。在抓好领导班子的建设和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成立护校队,开展夜间巡逻,修建校园围墙,设门卫制度,营造一个宜于教学的好环境。在这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之后,1990年,学校提出“一年小变,三年大变,振兴鸭中”的口号,决心再打一次翻身仗;1991年又明确提出“超高坪,赶二中”的口号;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管理相对完善,在1990年代初,一年一个台阶。1985年考上大专61人,1990年下降到23人,紧接着1991年38人,1992年48人,1993年80人(文科30人,理科50人,其中重点6人),基本实现了当初提出的目标,得到上级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这种发展势头也保持了好几年。
五
回首鸭溪中学近六十年风雨历程,几经曲折,几度兴衰,几多欣慰,几许遗憾。这一切又莫不应和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想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从城市到农村,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应运而生的鸭溪中学,从教师到学生到家长,也是意气风发,合力拱卫着这株稚嫩的幼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经历着少有的磨砺,学校发展也遭受着严重挫折;此后虽有短暂的复苏,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又将教育的成果荡涤殆尽。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路走来,一路风光。学校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到今天已发展到有近4千多学生,180多名教师的完全中学。一间片区中学,到此规模,也实属不易。正所谓国衰校衰,国兴校兴。新世纪的到来,学校既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学生正在准备创造新的辉煌。
各级领导对学校的关心与指导,给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64年,来县挂职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施正亚,曾会同县的其他领导来校视察,深入教室、寝室,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明确指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当时分管文化教育的副省长龚贤永,曾三次来校视察,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在省政府接见学校领导,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明确的意见,对学校发展中的问题责成地方政府着力解决,帮助学校克服困难,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2005年,学校校庆前夕,副县长何华听取了学校的汇报,知会县教育局、国土局、财政局等单位和鸭溪镇党政领导,组织现场办公,对学校进一步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地方党政,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建校之初,鸭溪小学腾出文昌宫供学校使用,保证了学校按时开学。1957年,县人大代表、工商业者杨明生主动参加校址选定,保证了学校建筑按时施工,按时竣工,提交使用。60年代初,下放了大批农村学生,广大家长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附近的群众,多方保护学校教师、领导。80年代,学校高考成绩上升,社会广泛赞誉。1985年,首届教师节,镇上各单位,各部门纷纷到学校祝贺。80年后期和90年代,鸭溪窖酒厂和鸭溪、泮水、枫香镇政府慷慨捐资,支持学校基建。2005年校庆,贵阳校友倡议成立奖学助学基金。当年校庆活动中,广大校友捐资30万余元,为学校开展奖学助学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追忆这些历程,无不令人动容。正是社会各界,历届校友的呵护、支持,学校才顺利地走到今天。
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好,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中坚。学校依靠这支队伍,推动学校不断前进。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批年轻教师走上教学岗位,艰苦奋斗,响应党的号召,在参加各种政治活动的同时,教学依然搞得有声有色。1970年代,实行开门办学,高中部的好几位老师,身体力行,带领学生,深入农村,与学生同吃同住,不仅锻炼了学生,也有力地支援了农业。有的学生就此成为农机、电机能手,以此为业。1980年前后几年,为“打翻身仗”,全体教师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各尽所能,不计较报酬,把学校教学推向一个高潮。1990年前后几年,正视现实,冷静思考,强化管理,把学校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全校教师,包括西片区的教师,都是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青春、贡献智慧。历史将铭记他们。
有良好的学风,是社会对鸭中校风的肯定。“鸭中学生勤奋好学”,是社会对鸭中学生的赞誉。文化大革命前10年,虽有过多的社会活动冲击,学生仍能孜孜不倦,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不少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师范班的几十位同学,毕业后活跃西片区的教育战线,对西片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77年恢复高考,校园中弥漫着浓厚的勤奋学习的氛围。晨曦初露,绿树丛中,林荫道上,朗诵之声,不绝于耳。夜幕深垂,熄灯号鸣,路灯之下,手不释卷者不乏其人。1990年代,学校为此还加大了路灯的亮度。“开早车”、“开夜车”,已成为了校友们再聚首时的口头禅。一些勤学好问的故事、趣话,还不时在校友中流传。正是这种良好的学风,推进了学校的教学,推动众多校友走上高一级学校,走上社会,走遍神州大地,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智力与青春。
五十多年风雨沧桑,五十多年风雨兼程,鸭溪中学走过来了,无愧历史,无愧时代;鸭溪中学还要走下去,无愧莘莘学子,无愧家园故土的父老乡亲,无愧于全体教师的绚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