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洋水库
浒洋水库,位于名酒之乡鸭溪镇西北5公里,是县西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建在偏岩河支流浒洋水上游谷地中,因而得名。
车出鸭溪两公里,即到莲花寺,寺在公路边小丘上,清同治年间孟毓贤重修。寺周古柏参天,莲汪水(即浒洋水下游)从寺下流过。此寺昔日香火颇盛,而今荒废倾颓。乡村公路从寺侧分道溯河而上,从坝子转入峡谷,高山狭持,河床陡窄,河底石骨裸露,清流漱石而下。循溪入谷,群峰四合,越进越窄,即为水洋沟。转过山嘴,石拱桥高架溪上,两座青峰紧扼狭窄谷口,真有“天随地入藤萝峡,人共云争虎豹门”的气势。九层楼高的巍巍大坝横断山里,雄镇谷口,坝长204米,陡峭的斜面上,块石砌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个大字。
登上坝顶,视线顿展,宽阔的高原湖泊,水道直通天际,港叉弯曲回环,倒映周围群山,形成山水映带的靓丽景色。
浒洋水发源于大娄山脉,从新土龙石田流来,经江家坝、金竹湾西流5公里,至洞脑壳潜流入洞,伏流石穴5公里,在马达塘出洞,南流称水洋沟;过绿芽庄、施家湾折向东南,称浒洋水。山溪在青峰碧野间接纳众水诸泉,水势愈加壮大,年平均径流量达1425万立方米。1957年在谷口筑坝,70年代扩建,1988年完成配套工程,锁一方雨雪以成巨浸,库容达950万立方米。灌区地形平缓,耕地集中,有12个100亩以上的坝子、灌溉(原鸭溪区的)9个乡镇,21个村,341个村民组的农田。设计灌溉面积28000多亩。大坝原有高低放水涵洞,现改右侧穿山放水。设双向转动排洪闸门,有手、电两用启闭设备;明渠溢洪道长185米,雨季泄洪,湖水翻腾直下,水雾腾空,蔚为壮观。
库区水域南北狭长,南端水域绕半岛之亭向东曲折伸进。空中鸟瞰,山间巨浸平面之状若游龙,南头昂举,北尾摆动,龙口怒张,吞峰吐岳;前爪扑山,后腿登岭,蟠曲蛹动,欲飞天外。
公路在坝下分叉,分别从坝两端切山而过,绕湖远去。坝东端,在依山西湖的坝子上,建有浒洋水库管理所。粉墙朱柱,曲廊回环,正厅前之左右房顶,辟为观景露台。建筑兀立湖滨,倒影映入水中,古色古香,恍若水晶宫阙。大坝迎水坡面镶砌规整料石板,石缝经纬斜织,坝身如披鳞贯甲的长龙,十分威武。两道石梯从坝端下至码头,机船停泊,熙来攘往的游客和村民在此候船、登舟,机轮一日数班往返湖上,往昔赶场归来,负重攀行山道的村民,而今乘船走水路,省力不少。
大坝西端,山峰卓然屹立,山腰丛林中,倚崖建有观景廊1座,高出湖区200余米。一条登山小路盘绕于林中,百步九折,拾级而上,步步登高,视野也逐渐开阔。观景廊白墙金瓦,檐牙飞动,三面轩敞,凭栏处山枫萧飒,飘飘然有凌虚御空之感。湖区云蒸霞蔚,上下天光,山岛耸峙,碧水浩茫,湖山秀色尽在足下。
“人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此处湖山不愧黔北胜境。俯视近山,多为绕湖半岛;湖中的浑圆山丘,则是出露水面的山顶部分。湖北5里外之山,有的如扑地金钟,倒扣玉盏;有的似睡佛躺卧,双膝高跷;有的状若伏兽,俯首引颈。湖北10里外天际线上的一列远峰,称为“七连山”,这山外之山,横断云天,构成湖北一道屏障。这列山“又名七尖山,阳秀而阴峭,帐揭襟披,峰连峦续,为郡龙后身。西水为带潮,南水为湖阳,东则大、小竹流二水,实乐闽河源也”。(《遵义府志》)
湖岸曲折,山水错落,水面沿坡麓拉出一条条弧线。大湖之外连小湖,小湖港汊入山弯,每一块湖面都是遗世独立的世界。大坝北侧隔湖有浅岗,在平迤处建六角重檐亭1座。此处空间辽阔,山水相依,四望如画,可领略“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风致。小亭青瓦红柱,翼然临水,时有游人乘舟渡水,登临览胜。
湖西林木,一片葱郁,半岛伸进湖中,新建的环湖公路切岛而过。半岛名“太极图”,三方濒水,岛上芳草如茵,松涛应和波涛,奏出一片天籁。岛侧平沙浅渚上,野鹤白鹭翔集、捕食鱼蚌虾蟹,稳健沉着,遇人不惊。苍鹭、野鸭等水禽,也不时飞掠水面。林中又方亭一座,有如一朵雪白而硕大的蘑菇,矗立在万绿丛中。半岛顶部,林中辟地半亩,新建有红军烈士墓。墓园地坪由洁白的石板铺墁,正中有3重石砌方台,烈士墓位于方台中央,墓顶纪念碑上,红星闪闪,墓前嵌刻碑名。碑上记载着: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拯救民族危亡,万里长征,北上抗日。在四渡赤水转战黔北中,二十六位佚名红军伤病员失散金竹,被反动武装搜捕,乱刀砍杀,抛尸消洞,其状惨不忍睹。红军烈士取义成仁,可歌可泣……1956年,金竹人民怀着沉痛的心情,搜集烈士遗骸,葬忠骨于四合头龙井坝后。因兴修浒洋水库,乐山镇人民政府于1994年清明将烈士迁葬“太极图”。烈士们静静地长眠在这锦绣山川之间,他们缔造的伟业如巍峨的高山,千秋万代不会磨灭。
浒洋水库这片人工湖泊,确可称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有诗咏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