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理智村宋墓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2404字

理智村宋墓

1957年,遵义县鸭溪区理智村农民发现了一座石刻艺术极为丰富的古墓。当即报告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随后贵州省博物馆对这一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清理发掘完毕后,女室主要石刻搬至省博物馆进行馆藏研究,男室就地封存。根据墓葬遗存资料证实,系南宋淳祐年间田通庵夫妇合葬墓。这是当时贵州省考古发掘中,获得绝对年代资料的唯一考古墓葬。1958年,省人民政府将该墓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并在墓侧树立了木质保护标志和说明。

自该墓发掘后,由于一直无人管理,保护标志及说明早年遭破坏。加之文革十年浩劫,时限之久,当事人大多退休和病故等诸多原因,故一直无人知道田通庵墓的具体位置。就连《贵州四十年考古》也未收录田通庵墓的发掘报告。1982年,当贵州省第一批省级文保单位公布后,遵义县文管所则误将罗闽河东岸九庄严登书家屋后水沟边一座古墓,作为田通庵墓树立了保护标志。随后,1984年编辑的《遵义地区文物志》对该墓进行了专题介绍。由于所需介绍之墓葬与实际存在之墓发生错位,从而导致该文出现多处令人质疑的地方。

理智村宋墓,因其发现于理智村地域而得名,而《遵义地区文物志·理智村宋墓》一文,则言:“理智村宋墓,在遵义县西鸭溪区理智村九庄。”笔者根据实地询问和查阅1974年版《遵义县地图》,文中言及之“九庄”,自解放以来,一直为鸭溪镇乐民村之辖地,从未隶属于理智村。

《理智村宋墓》一文第二段载:“清理发掘后,将女室主要石刻运到省博物馆保存研究,男室就地封存保护。”而该文第四段则言“石壁龛……其内雕墓主人坐像,像高55厘米,是为女墓主。”从以上同一文中两段自相矛盾的叙述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段来自于省博当年的发掘资料,而第四段则是该文笔者实地调查树立保护标志古墓之情况介绍。

《理智村宋墓》一文第二段言及理智村宋墓为当时有绝对考古年代之墓葬,但阅读该文所有文字,未发现有墓葬年代交待。

2000年6月,笔者在理智村作文物调查时,听当地农民介绍,理智村街东北1000米处有“将军坟”。随后,我们一行对该墓进行实地调查。笔者从墓室两通遗存碑文上发现有“路分统制田公通庵”文字,从而认定该墓即为上世纪50年代末省博清理发掘的理智村宋墓。为了给研究者提供准确的第一手原始墓葬资料,同时也为了消除人们从《遵义地区文物志·理智村宋墓》一文中所得到的墓葬错误信息,就此,笔者将重新发现的理智村宋墓的墓葬遗存情况介绍于后。

理智村宋墓,位于遵义县鸭溪镇理智村第三村民组大头山下一条向南逶迤接近田畴的缓坡地带。为南宋淳祐7年(1247)农历9月至12月,石匠杜作头等人为路分统制田通庵夫妇修建的合葬墓。因女室石刻1957年运至省博馆藏研究,现仅存男室。男室墓顶封土残高40厘米,因数百年水土流失等外力作用,封土与墓后缓坡地表齐平。墓口在高1.5米的土坎边缘,为乱石垒砌,估计是当年省博物馆清理后封存所为。墓门不知何故不存。墓口上方有一50厘米直径的不规则圆洞进入墓室。墓室内,墓壁及墓顶基本保存完好,墓底因不知何年盗墓贼所为,厚约20厘米的二方棺床料石被击碎与泥土混存。

其墓东南向。墓室通长2.8米,通宽1.28米,墓底至藻井2.58米。墓室用细白砂石建成,左右墓壁及墓顶,后壁龛分布着雕工精美的花草、人物、动物图案及碑文。其艺术水平之高,内容之丰富,仅次于国家级文保单位杨粲墓。墓室右壁自下而上共5层,每层石刻从墓口一直延伸到墓室后壁。第一层,高20厘米,为整石素面。第二层,高40厘米,二条石构成,边缘刻长方形方框,方框内为忍冬纹浮雕。第三层,整石,高37厘米,刻连枝花草纹图案。第四层,高1.5米,为6组石刻、碑文组成。从墓门至后壁依次为:①头束巾冠挂鞘执剑人物像。②青牛食草祥云圆形图。③阴刻楷书谨录田公路分统制之碑(碑文诗句:“马革褒尸诚素愿,牛冈埋玉岂吾心。一生忠义排骨次,唯有昭昭天鉴知。”碑左右落款文字为:石匠杜作头兄弟等手作。)④鹦鹉食桃图。⑤捧印人雕刻像。⑥仙童戏枝。第五层,在墓顶横梁前后为高度20厘米的金钩卷帘石刻。

墓室左壁自下而上5层装饰石刻尺寸长短大小结构与墓室右壁完全相同,形成对称之势,第一、二、三及第五层雕刻图案与墓室右壁完全一样。雕刻图案内容不一样的第四层,从墓门至后壁分别为:①头戴莲花冠负“弓”人物像。②双鱼戏草图。③楷书阴刻“谨录通庵田公自题之颂(碑文诗句:“失脚人间几十载,平生尝尽苦和甜。归去西方仍灭度,是非人我了无缘。”碑文左右落款文字为:太岁丁未淳祐七年九月兴工于臈(腊)月毕”。④野鹿衔枝。⑤头束巾冠捧钵(乐器)人像。⑥仙童戏枝。

墓顶被石横梁分为前后两部分。横梁前部分由20厘米厚料石构成两个正方形,叠压而成“”二重藻井。第一层藻井外侧刻卷云纹,底部四角分别刻一展翅飞翔凤鸟。第二层藻井底部为“双凤衔环”圆形图案。其雕刻手法均为浅浮雕。墓顶横梁后为素面料石构成斜坡,藻井与墓室后壁相连。

墓室后壁由下至上为五层石刻,第一、二、三层用整石构成,花草图案及高度与墓室左右壁一、二、三层相同。第四层,中为一凹型壁龛,进深20厘米,龛内为高浮雕墓主人像。像高60厘米,是为男墓主。墓主端坐一靠椅上,双手搁于膝部,左手指间挂一布袋,头着带耳官帽,身穿圆领腰带长袍,神态端庄祥和。壁龛两侧为枝叶繁茂牡丹花浮雕。第五层为盖筒瓦斗柱歇山式木构仿宋建筑雕刻。在斗柱横梁及房檐之间横刻“逍遥洞”匾额。

理智村宋墓是当时贵州考古发掘中,唯一有绝对年代的墓葬。此墓男室事隔42年后的重新发现及墓葬遗存情况的介绍,不但能丰富完整田通庵夫妇合葬墓资料的内容,而且对于纠正人们从《遵义地区文物志·理智村宋墓》一文中所获得的错误信息,还实际情况之本来面目,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墓葬丰富的石刻、文字留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南宋时期播州(今遵义市)的政治、军事、葬俗、服饰等社会情况,提供了一组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有着较高的文史价值。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