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鸭溪教育古与今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5668字

鸭溪教育古与今

鸭溪教育的背景

鸭溪,是遵义县西乡教育、文化、商贸、交通的中心,为黔北大场镇,县内大区、大镇之一。

鸭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遵义的教育息息相关。说到鸭溪教育,不能不先说说遵义县的教育。

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即谓遵义“颇尚学业”,宋代《遵义军图经》称:“世转为华俗渐于礼……人士悦诗书。”南宋绍定年间,遵义人开始参加科举考试。《遵义府志》说:“遵义汉唐以来,几经显晦,其间鸿章巨制,可以耸耀岩邦,平视中原者,正复不少。”清代,“人知向学,深山穷谷,犹闻弦诵声。”(《贵州通志》)以上典籍说明,遵义不但重视教育,而且尚礼,还有相当的成就。清末废科举办新学,除县城内有中学堂、师范学堂外,若干间官立、私立高、初两等小学堂遍布城乡,教育蔚然成风,黔北于斯为盛。早在清同治年间,郑珍之子郑知同在整理郑珍遗稿时就说过:“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遵义。”这可见遵义文化教育的成就和在贵州全省的地位。

民国时期,废除明清里甲制,实行区乡保甲新政,改学堂为学校,亦称“国民学校”,有区国民中心学校、乡国民学校、保国民学校,学校数量增多,体现了国民教育的新思想。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来遵,四库七略、声光电算使遵义学人大开眼界。浙江大学师生纷纷在各中小学校兼课,遵义城乡教育事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时期遵义有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在艰难环境中不断发展。“遵义国民教育之普及,虽江浙各地,罕与伦比”(《遵义新志》),遵义教育进入了一个兴盛期。

1949年以后,随着政权更替,社会进步,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有遵义师范专科学校,即已经升格为本科的遵义师范学院的前身。60年代,大连医学院南迁来遵义,开办遵义医学院,给遵义带来了新的科技教育之风。90年代以来,遵义县相继划出8个镇,地域、人口划出五分之一,即便如此,至2012年底,遵义县仍有普通高级中学10所,初级中学54所,完全小学297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6万人,从业教职工1.05万人。学前教育如雨后春笋,遍及城乡。可以说遵义教育事业到了全盛期。教育普及程度日高,已达全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

鸭溪早期教育的成就

在学堂、学校之前,历代教育机构设置中,有司学、社学、书院、县学、义学等诸多教育名目,这些基本上是设在县城的机构,其生员学子也多为县城子弟。而乡间读书的地方则为塾馆,多为塾师设馆办学授徒,也有家庭自办塾馆又称家塾或家馆。塾馆又称私塾,俗称私馆,有别于官办。鸭溪私塾始于何时,有多少间,今天已不可考定。遵义知府平翰在《遵义府志》序言中称“经行虽僻,无一二里无塾童声”,想来鸭溪当在其中。

鸭溪,东抵遵义,北近仁怀通习水、赤水,西连金沙通黔西、毕节,南上贵阳,为交通便捷之地。古来川盐入黔,转运遵义、贵阳,必经鸭溪;播州与水西的官道,通过鸭溪。一纵一横,交汇于此,使之成为交通枢纽。得天独厚的条件,为鸭溪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有清一代,鸭溪教育世家层出不穷,首推河梁庄郑氏。郑氏家学源远,世代书香,出现了郑琯(进士)、郑菘(处士)、郑仲侨(文庠生)、郑希侨(文庠生)、郑治侨(武庠生)、郑任侨(武庠生)、郑珍(举人)、郑知同(文庠生)等优秀人物,能诗善文者辈出。郑珍尤为突出,被世人、官书肯定,尊为西南巨儒,名列《清史稿》儒林传。在他的影响下,县内东乡、南乡教育亦有突出成就。教育离不开书,藏书是办好塾学教子育孙的重要条件。郑氏家藏图书丰富,郑珍在《播雅》中说:“记六七岁时,一小斋中犹盛书满满数巨柜。”这是郑珍之祖父郑学山(仲侨)的藏书,可见郑氏教育底蕴深厚,在山乡地区独树一帜。

郑氏之外,各大姓氏族人以及鸭溪场上的大富人家、有识之士,或有家塾,或在地方联办塾馆,自课其子孙或延师授徒,地方教育兴盛良久,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教育佳话,培养了诸多地方学子,其中不乏栋梁之才。清中期至清末,出现了举人赵维翰、李元诚、唐源洪、文化周、文濂、秦三铨、况天爵等(《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贵州通志》)。秀才就更多了,突出的就有唐成杰、罗大中、刘怀忠、刘显忠、文崇周、文蒸、文茂春、秦鹤松等。他们或为官,或从教,如文濂为北京蒿城知县,政绩突出;秦三铨曾任陕西布库大使,并参修《续遵义府志》,任首采;况天爵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推动遵义地方实业发展;文蒸曾任吏部誊录,身后例赠修职郎;刘怀忠、刘显忠、文茂春、秦鹤松等创办地方教育,执掌校事;文茂春还曾在民国初出任鸭溪区长,亦有建树……他们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就推动地方教育繁荣而言,可谓功不可没,值得后人敬重。

新学制下的鸭溪教育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西风东渐,教育出现了新气象。据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续遵义府志》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西二区天旺里鸭溪场于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高初两等小学堂,这是县内最早开办高初两等小学堂的所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科考,府县多办学堂,劝学各方,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发展。

这一时期,遵义县建立的初等、高等小学堂有49所,其中县城(即遵义城)8所,鸭溪9所。在今天鸭溪镇境内的就有5所,即西二区天旺里鸭溪场高初两等小学堂(今鸭溪小学),光绪三十年(1904)开堂;西二区天旺里菩提寺第五初等小学堂(今大岚小学),宣统元年(1909)开堂;西二区天旺里白腊坎第六初等小学堂(今白龙小学),宣统元年(1909)开堂;西一区西隅里莲花寺第七初等小学堂(今群力小学),宣统二年(1910)开堂;西一区西隅里镇龙山第八初等小学堂(今镇龙小学),宣统二年(1910)开堂。另4所已不在今鸭溪镇境内,即花苗田、螺丝堰、刀靶水、新站等初等小学堂。从上述学校的建立看,鸭溪学校的数量占全县比例之重,足见鸭溪教育的繁荣。

民国二年(1913),废除里甲制,设区,鸭溪为西二上区。改学堂为国民学校。

民国五年(1916),鸭溪有区立国民高等小学1所(今鸭溪小学),区立国民学校4所,区立女子国民学校1所,私立国民学校4所。

民国三十年(1941),实行“政教合一”,国民学校校长由国民党党政官员兼任。

民国三十三年(1944),鸭溪成为国民教育示范区。示范区包括八里、鸭溪、箩筛、石板、新站、刀靶、泮水、马蹄、枫香、干溪10个乡(镇)。有县立鸭溪区标准中心国民学校一所(鸭溪小学),负责辅导上述10个乡(镇)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全县设五大区,即城区、鸭溪区、虾子区、团溪区、大桥区。如前所述,鸭溪区含鸭枫泮和八里新站刀靶等10个乡(镇),有区标准中心国民学校1所,乡(镇)中心国民学校11所,保国民学校89所。此时初等教育已遍及各乡,农村教育有了大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根据省府规定,成立了“战时民众补习学校”,鸭溪共有14个班,分别办在各小学内,为失学民众补习文化。1941年,改名为“民教班”,在中心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内开办,使义务教育与民众补习教育双管齐下。每期两个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高、初两等,学员年龄差距较大,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不等。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新一军)留守处驻防鸭溪。该留守处在鸭溪场创办初中,取“诚信、正义”之意,命名诚正中学,招收初一新生,可惜仅存一年,因部队调防而中止。又有曾在鸭溪盐号供职的四川合江县人赵可君与在浙江大学(湄潭)毕业的鸭溪人王鹤年以“立志走自强之路”为意,在鸭溪文昌宫创办自强中学。以上两校虽办学时间不长,但对鸭溪乃至西乡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解放后的鸭溪教育

1949年冬,鸭溪解放,新旧政权交替,学校短暂停课。1950年8月,鸭溪小学率先复课,其后各乡学校相继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鸭溪小学、镇龙小学、乐意小学曾先后被定为县或片区辅导学校,成为一时之盛。

1956年,遵义县人民委员会根据上级精神,在全县部署新建4间中学:按序列为南白一中、鸭溪二中、高坪四中、新舟五中,原团溪为三中。一中为完中,其余四间为初中,冠名“第×初级中学”,故鸭溪称“遵义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县、市合并,改名“遵义市鸭溪初级中学”,1961年县市分开,定名为“遵义县鸭溪中学”。

1959年7月鸭溪中学第一期初中学生毕业,当年招收第一期高一新生,学校成为西片区的第一间完全中学。1961年,因国家经济受挫和人民生活困难,鸭溪中学高中停办,部分学生合并到南白中学、高坪中学高中部继续学习。农村户口的初中学生返家劳动,仅留少量居民户口的初中学生在校学习。

1969年秋,在因文化大革命停课两年多以后,鸭溪中学恢复初中招生。学生有来自全区各公社,1966年至1969年的各届小学毕业生,程度参差不齐。为了便于教学,学校将1966届的小学毕业生单独编为一个班,时称“66级”。

1971年,鸭溪中学恢复高中部,开办高一两个班,计划招生100名,实际招生108名,于1973年秋毕业,是为该校首届高中毕业生。

文化大革命以前,鸭溪中学初、高中招生均面向西片区即鸭溪、枫香、泮水。文化大革命中各区均办有完全中学,招生则面向本区范围。

文化大革命中,各公社办初中,有的是小学戴帽初中,有的是独立初中,鸭溪境内计有初中13所,即鸭溪中学(县直属)、乐山、金竹、新土、白龙、大岚、荷庄、天旺、金山、石板、大村、池坪、乐理等中学,有的公社还不止一所。其间,有乐理中学、乐山中学、石板中学、金山中学办有高中。这些高中虽然举办时间不长,办学条件差,办学也欠规范,但为地方培养了不少人才,特别是培养了一批乡村中小学教师和农村基层干部,为地方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的鸭溪教育

1977年12月,全国高等学校招生恢复统一考试。由于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没有举行高考,使广大学生深受其害。他们投学无门,报国无路。国家考虑到广大青年学子岁月已被蹉跎,于是规定报考年龄放宽,学历放宽、婚否不限。当年全国570万人报名考试,录取20万人,为28.5:1。当年鸭溪考生有10人被大专院校录取。这些人当中,有的是民办教师,有的是下乡知青,应届毕业生很少。他们虽然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但学业不辍,没有丢书。常言道,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所以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们就被录取了。

恢复高考后,教学秩序逐渐趋于正常,但应届毕业生考试成绩不理想。1978年鸭溪中学应届毕业生仅有2人被专科录取,鉴于此,学校提出“打高考翻身仗”的口号。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于1979年高考中见到成效,上线25人。1980年上线31人,超过县一中,当年考上大学本、专科及中专、中技100余人,实现了“翻身”的愿望。由于中、高考成绩突出,鸭溪中学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因此吸引了不少外地学生来鸭溪中学就读,尤以南白、仁怀、金沙、遵义、贵阳为多。此后多年,鸭溪中学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至1998年,全省高中校点布局不断调整,遵义县保留片区高中,先后撤销了枫香、泮水等高中,鸭溪中学高中部面向鸭溪、枫香、泮水招生。

1979年,鸭溪小学因教室不足,不能容纳因集镇人口增长的需要,县、区决定修建鸭溪二小,选址后水河边。

1985年,鸭溪区初等教育入学率为95.3%,巩固率为98.2%,毕业率为88.9%,普及率为94.7%,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

1988年,鸭溪区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9所,区级完小1所,乡级完小11所,村完小28所,村初小7所,教学点2个。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鸭溪区划分为鸭溪、石板、乐山三镇,原属石板、乐山的学校随镇划出。

2000年,鸭溪镇有完中一所,初级中学5所,中心完小1所,片区完小4所,村级完小11所,教学点2个。初等教育遍及各村,中等教育相对集中,形成了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

2001年,鸭溪镇中学选址大牛场汤家湾,2003年秋,迁入新校园。为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2003年、2004年、2008年,有大岚中学、白龙中学、荷庄中学先后并入鸭溪镇中学。2012年春,原乐理中学与乐理小学合并为乐理学校(九年制)。

在两基攻坚、普及实验教学的进程中,鸭溪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完小以上的学校均配置了相应的图书资料,装配了实验室,配置了实验仪器。小学毕业生整体平移进入初中学习,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按照国家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费、教材费,住校生免交住校费,还得到国家寄宿制教育生活补贴。高中阶段学生也有一定比例生活补贴。

2013年初,鸭溪镇完成了新一轮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小学取消了“片区”、“村级”,设置了九年制学校、完全小学和教学点。

2013年春季学期,全镇有完全中学1所(鸭溪中学,县直属),初级中学1所(鸭溪镇中学),九年制学校1所(乐理学校),完全小学14所(鸭溪小学、鸭溪二小、白龙小学、仁合小学、群力小学、大岚小学、锡村小学、荷庄小学、底坝小学、同心小学、团结小学、镇龙小学、理智小学、工农小学),教学点3个(堰坎、芭蕉、小坝),幼儿园2所(镇幼儿园、小雨幼儿园);有教职员工666人,幼儿园在园学生1339人,小学在校学生4449人,初中在校学生3648人,高中在校学生2116人。

结语

鸭溪的教育,在科举时代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那时只有少数人读得起书,多数老百姓与书无缘。民国时期新的学制建立,强调了国民性,给更多的人提供了读书的机会。但由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众多人未竟学业,教育步伐缓缓如踱。上世纪50年代起,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鸭溪的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即使是在十年动乱中,人们也总是在寻找机会恢复教学秩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结构经过反复调整更趋于合理,幼儿教育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中规模实时扩大。幼教到普高体系完善。至如今,鸭溪教育受历代先贤尊师重教遗风的良好影响,政府重视、社会向学,教师敬业、学生勤奋,正不断向前发展。人才辈出之日,就是家乡振兴之时,以教育促发展的梦想必将实现。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