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卖花人去路还香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1569字

卖花人去路还香

我从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昆明湖畔,怀着一颗为建设家乡的拳拳之心,转业回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1954年调来了仰慕已久,但未曾谋面的汤胥甫老师。那时我才二十五六岁,而汤老师已是古稀老人了。对他的第一个印象是风度文雅,面带慈容而又严肃涵威,使人敬畏。虽然两代教职之间年岁悬殊,但以习性相近,居然畅谈古今,引为知交而同住一斋。

汤先生于民国初年毕业于遵义老三中,当时在本地算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要谋上一官半职,应是毫无问题。可是他一概摒弃,而应聘到新平小学任教。自是以迄于解放,执教达四十余年之久。

过去教书是清苦而又受人看不起的职业,人们常说:“教书是读书人的穷途末路。”可是他不怨不艾,不改初衷,数十年如一日,为桑梓育人才,传道解惑,默默地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解放初期,“大老粗”才是吃得开的,有文化便会使人望而生畏,确受歧视,所以当时流行“教师低人一等”的说法。对此,甚至有教师“胆大包天”,竟敢投文《小学教师》月刊鸣屈。幸好编辑没有见怪,反而开辟专栏,展开讨论。这也算是和风细雨了。而讨论则十分热烈,很多教员不知忌避,公然列举许多受排斥、遭歧视的事实证明教师确实“低人一等”,特别是小学教师为甚。当然也有人评说为“高人一等”、“平等”、“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等。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笔者少年气盛,不觉手痒,操起笔来,大意也是为教师鸣不平。自以为看法现实,切中时弊,兴致勃勃,请汤老师提提意见。他看后默然不语,良久才说道:“我看教师地位的高低,应该由自己来决定。兢兢业业,不误人子弟,问心无愧,何劳政府给我加顶桂冠,人民是会理解我们的,反之……!”乃叹服,遂改初衷。

是的,汤老师不慕虚荣名利,以毕生心血培育人才,诲人不倦,很多人祖孙三代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春风,硕果累累,但他从未邀功请赏,虽名不见经传,两袖清风,一担明月,而一方咸以蔼然贤者称之,长者目之,无论老幼尊卑,悉以老先生称谓呼之,景仰之情溢于言表。在一方民众间所获尊敬非金钱所能买得,威权所能强致,与沽名钓誉之徒,不可同日而语。

先生执教从严,一丝不苟。新坪小学老师办公室面街的办公桌上,除了上课时间外,几乎随时都可以看见这位老人,正襟危坐,戴着老花眼镜,手执朱笔,批改作业,人们常说这是新小的标帜。作业批改认真,字迹工整,从不潦草,如作业中有较严重错误时,便叫学生到面前边讲边改,直至学生弄懂方罢。

他教小学算术几十年,可以说教材内容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每当学期伊始,新课本拿到手后,他必然通看一遍,然后再写出教学计划,每节课的教案也从不马虎。其课堂教学,可谓环环紧扣,不讲废话,课时进度准确无误。每讲至关键地方,颇能诱导学生进行思维,全班皆活。他常引用孟子的话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每当他步入课堂,学生均聚精会神,从不呵斥打骂而次序井然,足见其教学艺术之一斑。

虽然他教学质量很高,但却谦逊不遑。记得1954年,评选全县模范教师,当我写完模范事迹请其过目时,他淡淡地说:“这些都是分内应尽之责,算得上什么?”

先生身材高大,长袍美髯,线袜布履,气宇轩昂。1955年被评为模范教师,被邀为县政协委员,时春秋已高,犹然背伸腰直,步履矫健,声音洪亮而无衰老之相。他说年幼时,身体羸弱,后忽觉四肢委软,饮食无味,渐至潮热干咳,头晕头痛,多方治疗无效。后有人秘授“坐丹”之法,乃得康复。

先生修身养性之外,不喜游乐,无他嗜好。但值风雨如晦,则清茗一盏,诗书一卷,神思沉浸于烹文煮字之中,烦恼尽消,怡然自得,如天清气爽,秋阳当窗,竹影横斜,则又林荫之下,与友人对弈,寄豪情于驱兵遣将之间,胜负之际,运筹策划,斩关夺门,声若洪钟,倦意全消。

1972年,汤老已七十九岁高龄,忽患中风之疾而逝。

先生远去了,但他的后继者,正沿着这条芬芳的道路,为人类的文明,播火传薪。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