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鸭溪窖酒之源溯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1829字

鸭溪窖酒之源溯

根据郭正铭同志撰写稿及鸭溪窖酒厂提供资料,并参考资料室访问记录,何逸执笔整理。

黔北真可称是美酒之乡,她有誉满全球的茅台,有闻名中外的董酒,各地还有各地的美酒。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味,真是群芳争艳,各有风姿。

其中的一支芳秀——鸭溪窖酒,以其无色透明的洁质,醇甜爽口的味道,芳香浓郁、甜而不暴、味长尾净的风格,酒度(55°±1°)适宜等等特色为人们所喜爱。不仅本省畅销,其声誉也远扬昆、渝、京、津、沪、穗等地。特别是在1979年通过轻工部组织的产销会上露面后,使佳酿香飘四方,以至各地来函来人订购者络绎不绝。酒厂产酒量虽连年增加,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近年来在省内同类酒的评比中,曾被省经委评定为我省名酒,并被省人民政府选列我省六种优质酒之一。(全国评定顺序是名酒高于优质酒,省评定顺序是优质酒高于名酒,省评出名酒24种)

距遵义县城南白镇西五十里的鸭溪镇,往西经金沙可通黔西、大定、毕节,往西北通仁怀县的茅台,再沿赤水河而下,可出赤水河而入四川。因其地理位置关系,解放前既是川盐运入我省路线之一的“仁岸”线上重要转运站,又是金沙等地所产桐油、菜油、生漆等土特产品集散地。加以当地手工织布业兴旺,因而也是一花纱土布市场。所以这里向为我县原县城(即今遵义市)以外首屈一指的商场,以致时人对黔北商业场镇素有“一打鼓(指打鼓新场、即今之金沙县城)二永兴(湄潭县属永兴镇)三茅台、四鸭溪”之评。

早在清代,鸭溪已经生产窖酒。然而因其生产中断已久,以至其源流工艺等无从考查。现就其可考之源流,记述如下。

约在1922年前后,本地商户赖云丰在外经商活动中,结识了贵阳富商,茅台的“赖茅”酒厂厂主赖永初,并了解到生产茅酒工艺,遂在鸭溪下场设坊延师按茅酒工艺酿造,因鸭溪街南侧雷家坡下有水质甘美的清泉之故,以“雷泉酒”命名,以小圆陶罐盛装一斤一罐销售于市。1930年赖云丰去世后,其婿周万钟继续经营,仍请原技工胡银臣酿造。所产窖酒色香味俱佳,似茅酒风味。故在抗战时期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教研室主编《遵义新志》中记载,时人评“雷泉酒”有“二茅台”之誉,其年产约万斤。

1938年镇民何清荣、何清华兄弟,请原赖家酿酒师胡银臣在其下场宅院设坊建窖十余口酿制窖酒,以圆柱陶质瓶一斤或半斤装应市,名“荣华窖酒”。何清荣在生产时留心于工艺改善,并逐渐采用了金沙窖酒的部分生产工艺,又十分注意产品质量,如遇酿出质次之酒,便以高粱酒出售。因而“荣华窖酒”之品质与声誉均胜于“雷泉酒”。关于“荣华窖酒”声誉之突起,还有个小插曲,据说这酒刚问世还没有什么声誉时,有人把它作礼品送与当地富坤,时任区长的杨丕丞,见其酒瓶土气,又为本地所产,以常物而随地放置未饮,后因移放时偶失手把酒瓶落地,瓶破酒溢,浓香满屋,历时不消,才使之声誉顿起,当然不经杨丕丞的宣传美酒也会赢得美名。不过他的宣传确也起到加快获得声誉之效。“雷泉酒”与“荣华窖酒”除在本地销售外。也远消筑、渝,部分还远销江、浙一带。

至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又有镇民罗永芳,李少华、李少全、赵海舟等人开设的数间作坊生产窖酒相继问世。但其产量与品质还远逊于“雷泉”与“荣华”。

《遵义新志》载鸭溪当时有“酒坊廿、工徒八十人。榨数廿五、年产量十五万斤”。度其乃是将窖酒和白酒共计而言。单以窖酒而论,当时作坊只二家,年产量亦不过二万斤。直至解放前夕,窖酒作坊增至五六间,而年产量亦不过三万斤上下。

解放后,周万钟、李少华、李少全等都因故停止酿酒业,何、罗、赵三家为地主兼工商业成分而没收其资产,于是全镇窖酒生产绝迹。

1953年由县有关部门在原何姓荣华酒厂的旧址组织联营酒厂,生产白酒,李少华、李少全等参加联营,该厂1955年又转公私合营。由公方代表胡三福同志任厂长,随即在他主持下恢复窖酒生产,成酒品质称佳,受市场欢迎,时因设备简陋,年产酒仅五六吨。至1959年因“遵义事件”发生,无原料供应而停产。

1962年地区安排生产,每季拨粮三万斤,并定名“鸭溪窖酒”。但刚一恢复,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窖酒生产又近停产。这些年来,窖酒生产工艺时学茅台,时学董酒,时学泸州,变化不定。

鸭溪窖酒的复苏与发展,是1973年间开始,由于有关领导部门加强了厂的领导力量,并逐年增加投资,而且生产工艺也定为泸酒型,使窖酒生产得以恢复发展。1973年产酒21吨,以后逐年增加,至1977年增至75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量激增。至1983年年产已达200吨。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