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第一个专业川剧团
遵义为巴蜀故壤,明末清初川盐入黔衍生的商运,使得大量川民迁入县内定居,其中一些流落于此的川戏艺人自发组织玩友会,以坐弹清唱等形式自娱消遣。后来通过艺人之间的交往攀邀组织,各场镇又出现了一些小型流动的戏班。据资料所载,从清代到民国直至上世纪50年代,遵义县各乡场基本上都有川剧表演活动。
民国年间,位列黔北四大名镇的鸭溪,集市规模仅次于县城(今遵义城区),为遵义西乡商贸和盐业集散中心。从清初开始,随着巴蜀、荆楚文化商业的渗透,南来北往的商旅多在此中转停留,至民国初年,鸭溪场也先后修建了供外地客商休闲议事的“四川”“湖广”“江西”等会馆。这些休闲议事会馆,多修有戏台,成为票友聚集中心和川戏表演场所。早在民国初年,鸭溪场就组织了玩友会,并在街上的万寿宫、湖广会馆演出了成折川戏。1951年,鸭溪川剧爱好者还自编自演了革命现代川戏《公审富霸》,据有关人士介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编革命题材的川剧。
1952年10月,遵义县在鸭溪镇中街公房成立遵义县第一文化馆。为了满足广大川剧爱好者的需要,文化馆于1956年在馆后场坝西端修建了一座小青瓦土木结构戏台,戏台用石墩、原木搭制台基,木枋铺就台面,面阔约7米,进深6米。露天剧场可容观众300多人站立观看。
1956年初,高坪区民间流动川剧团流动至鸭溪镇演出,由于表演精湛,上座率极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鸭溪演出期间,该团还在鸭溪择优招聘了部分本地艺人充实队伍。在遵义县第一文化馆领导的支持和当地川剧爱好者的鼓动下,经该团全团人员一致同意,高坪区民间流动川剧团组织人陈维壁、何嘉贵向遵义县高坪区人民政府呈递了“关于发展职业川剧团的申请报告”,高坪区领导研究核准后转呈遵义县人民委员会文教科。遵义县人民委员会文教科又于1956年9月10日向遵义专署和文化局呈报了“遵义县成立职业川剧团的报告”。
经遵义专署和文化局获准,遵义县财政立项,即在高坪民间流动川剧团原班人马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职业川剧团,名遵义县川剧团,为遵义县第一个专业川剧团。团址设于鸭溪场遵义县第一文化馆内。
剧团总人数39人,演员23人(其中女演员8人),乐队6人,舞台工作人员4人,行管人员4人,勤杂人员2人。剧团编导、音乐、舞美:朱克明〈兼司鼓〉、冯东阳;司鼓:李君培、莫少华、杨玉良;琴师:周玉昆、彭××;主要演员:杨玉珍、李淑卿、冯东阳、李天元、苏应红等。团址设鸭溪镇公房,黄清儒任团长。
1957年9月9日,经遵义县人民委员会正式下文新招演员16名充实队伍,并拨出专款为该团添置演出设备和服装道具,聘请朱克明、杜文彬专业教师负责教习传带培训学员,新老演员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剧团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鉴于鸭溪第一文化馆川剧演出剧场简陋,1957年9月,遵义县人民委员会又拨款8000元,将该戏台拆毁,新建砖木结构剧场一座。舞台长8米,进深7米,高5米。剧场内设置长木椅,可容观众800人,该剧场为新中国建立后遵义县首座专业演出场所。1958年,剧团除上演多场传统戏外,还排演了现代川剧《槐荫相逢》《红军马灯》《人造卫星闹天宫》《牛郎织女笑开颜》等大型现代川剧。他们不但深入县境工厂、农村表演,而且还远赴金沙、仁怀、正安、绥阳等县巡回演出。剧团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在泮水硫酸铜厂演出后,很多工人跑到台上与演员见面,赠送锦旗,并要求再演一场,到平正仡佬族乡演出,仡佬族同胞按当地风俗杀了一头猪来招待剧团,并赠送锦旗,而枫香镇听说剧团前来演出,排队放鞭炮迎接。据档案资料载:鸭溪镇遵义县川剧团从1958年1月至10月,剧团共演出298场,观众人数达97773人;其中上山下乡、下厂演出225场,观众人数达88201人,总收入9638.92元。演出大型剧目76个,中、小型剧目18个,整理中、小剧目3个;其中新排大型剧目12个,新排现代剧目4个。
1958年11月12日,撤销遵义县建置,县辖地并入遵义市。1959年3月,遵照遵义专署指示艺术支边,将原遵义县川剧团从鸭溪镇调拨仁怀县,更名为仁怀县川剧团。
从1957年9月至1959年3月近两年时间里,遵义县川剧团在鸭溪共上演了二百多场川戏。这些演出活动给那时的鸭溪民众特别是川剧爱好者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