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夜郎羊汤锅
赫章的夜郎羊汤锅是一道闻名遐迩的特色美食。
每逢彝族火把节、彝族年以及苗族花山节等传统佳节,身着节日盛装的彝族、苗族同胞们,载歌载舞,进行各种传统文艺与竞技表演之后,一定要举行盛大的聚餐。而聚餐的主打美食,就是羊汤锅。如果是彝族年,那么就讲究吃“长街宴”,几十上百桌节日宴席沿街而摆,地上铺着清香四溢的松树枝条,大音箱里播放着彝族欢快而热烈的音乐,姑娘小伙们端着酒,一桌一桌地唱彝家敬酒歌,唱完一首,大喝一声“只朵!”于是大家就共同举杯,美酒佳肴,共庆佳节。那桌上的下酒菜也不复杂,就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羊汤锅,一壶彝家咂酒,一壶自酿的苞谷烧酒,一钵彝家坨坨肉,一盘烙荞粑粑,一碗炒洋芋片之类的东西。如果是火把节,那么彝家姑娘与小伙们吃完厚重浓香的羊汤锅,喝过咂酒和烧酒,就围绕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手拉手,跳起欢快的《阿西里西》。如果是苗族花山节,那么同样,节日的美食还是羊汤锅,佐以苞谷烧酒,酒足饭饱之后,苗家姑娘和小伙们才有激情进行对歌、赛马等节日活动。
在赫章,每逢端午、冬至,人们习惯于吃羊汤锅。特别是冬至,羊肉餐馆无不爆满。人们认为,冬至开始数九,在冬至那天吃羊汤锅具有很好的养生效果。羊肉性热,大补元气,而且其味厚重鲜美。进入冬天的时候吃羊汤锅,可以获得整个冬季的身体健康。其实,在冬天来临之际,一家老小,或者亲朋好友,相聚一桌,围着热气腾腾的羊汤锅,拉拉家常,品品小酒,真是其乐融融。
赫章的夜郎羊汤锅之所以独具魅力,是因为其食材独特,用的不是一般的山羊,而是当地特产的黑马羊。
在赫章,有一种面部长得像马的羊。这种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头上没有角,整张脸长得像马脸一样,再加上全身漆黑如炭,因此被称为黑马羊或马头黑山羊。
赫章县是贵州黑山羊的主产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毕节地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的主持下,开展了黑山羊的品种选育、科学饲养技术推广与应用,使黑山羊的生产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选育出黑山羊新品系——无角黑山羊,即“黑马羊”。2002年,赫章县成功注册“黑马羊”商标;2003年,“黑马羊”养殖应用开发技术研究成果获毕节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同年获“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称号和“首届贵州省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名牌农产品”称号;2006年通过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黑马羊性情温顺、抗病力强、出肉率高,很具市场竞争力。同时,黑马羊具有抗寒耐湿、耐粗饲、早熟易肥、皮薄骨细、肉质优美等特点,其个体比有角羊大,生产性能好,是家畜品种育种中的一个优良素材,是国家宝贵的特色品种遗传资源,是优良的杂交母本之一,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赫章县的黑马羊以传统放养为主,在大山深处,村民利用山地资源,让黑马羊在山间自由寻找食物,在攀山锻炼中,成就了黑马羊肉质鲜嫩、不膻不糙的卓越品质。
因此,用黑马羊为原料做出来的全羊汤锅很快就成了赫章特色食品,黑马羊的美誉也声名远播。作为黑山羊中的珍品,黑马羊的价格要比普通黑山羊高出许多,是大山深处名副其实的“黑珍珠”。
2013年以来,赫章县紧紧依托韭菜坪“百万亩天然草场”资源优势,整合有利条件,以韭菜坪为中心,环兴发、威奢、古达等9个乡镇集中打造现代高效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示范园区。
有了好食材黑马羊肉,要做出正宗美味的赫章夜郎羊汤锅,还得在炖汤锅的过程中下一番功夫才行。
据赫章阿髦都酒店、苗乡羊肉馆老板张耀介绍,要做出上乘的全羊汤锅,必须精选新鲜的黑马羊肉,连骨带肉砍成大小均匀的块状,砍好的肉块不能马上下锅就煮,而必须用冷的清水将肉浸泡一小时,目的是除去羊肉中的血水和膻味。按照苗家的传统,炖全羊汤锅要用柴火,柴火方便控制和调节火力大小。水开之后,必须用勺子将汤锅内浮在水面上的那层泡沫全部舀出去,否则炖出的羊肉汤不清亮,也影响味道。水开以后就要用文火慢炖,至少要炖三个小时,使肉块熟透。如果为了赶时间而用大火快炖,那么这种羊肉汤就比较混浊,肉块不成形,味道也相应就要差些。不过,要做出美味羊汤锅,最关键的一招在于香料。比如苗家人做的羊汤锅,就是把若干种香料、药料加工成粉末,在炖的过程中加进汤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赫章夜郎羊汤锅,让人梦萦魂绕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