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毕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毕路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873字

毕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毕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001年11月16日,随着贵阳至毕节的高等级公路——贵毕路的全线建成通车,标志着毕节有了第一条通往外界的高等级公路。贵毕公路作为当时西南出海的辅助通道,全长178公里,总共有大小桥梁151座,桥型荟萃了多种公路桥型和建桥工艺,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削铁青连万仞冈,跻攀九折走羊肠。奔流激岸沙惊语,大岭过云石怒创……”清朝末年,彝族诗人余达父留下了这样形容乌蒙山区险山恶水的诗句。“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上世纪初叶,古驿道上,毕节仍是山间铃响马帮来;长河落日,仍是纤夫苍凉的号子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超龄服役的清毕路让人谈“道”色变,“汽车跳,毕节到”,是那时毕节公路状况的真实写照。公路,成为严重制约着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只“拦路虎”。

当时的毕节,是一个“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和“不通铁路、不通水运、不通航空”的“三不沿”、“三不通”地区。

穷则思变,物竞天择。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建立后,毕节历届党委、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1992年,毕节地委、行署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每年从牙缝里挤出3000万元资金,先期开始贵毕路毕节东出口段到落脚河段的建设。经过紧张的测量、设计和资金筹措,1992年12月27日,贵毕路毕节出口段开工的隆隆炮声在毕节与纳雍路口交汇处的群山中炸响。在此后的3年里,毕节地区共挤出资金9000多万元,修建了这段全长18.3公里、被胡锦涛同志称赞为“志气路”的贵毕公路毕节出口段。贵毕路开创了当时全国贫困地区用地方财政资金修建国道的先例。正是这一创举,感动了中央和省有关部门,为贵毕路全线的立项、修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促成了总投资近二十亿元的贵毕高等级公路的早日全线开工。此后,贵毕路得以立项;1998年8月1日,贵毕路正式开工建设;2001年11月16日,贵毕路全线建成通车。

跨越黔西北崇山峻岭的贵毕高等级公路全长178公里,在修文扎佐接贵遵公路通贵阳,沿线属岩溶地区,大部分属于重度石漠化区域,沟壑深切,岩石风化破碎,生态脆弱,地质地貌异常复杂,建设异常艰难。贵毕路全线建有桥梁151座,其中中、小型桥122座,大型桥20座,特大型桥9座,桥梁总长度1.1044万延米,平均每1.18公里就有一座桥,而且桥梁从传统的石拱桥到悬索桥、连续刚构桥、黔式桁架拱桥、箱型拱桥、T型梁桥、井字梁桥、空心板桥等桥型,凌空飞架,各展风采,是中国公路的“桥梁博物馆”,并在当时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这些桥梁中,最值得一书的是位于黔西县与修文县交界处的六广河特大桥。六广河特大桥是贵毕路上跨径最大、桥墩最高的单箱连续刚构T梁桥,是一座技术含量高、施工复杂的特大桥。六广河特大桥的两个桥礅分别高90米和73米,主跨240米,全长564米,桥高103米,距水面306米,是当时亚洲同类大桥中最高的一座。六广河特大桥的桥面也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为保证合龙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建设者与重庆公路研究所的专家密切合作,最终把相对高差控制在4毫米。

技术是桥梁的辉煌注脚,桥梁是公路的辉煌注脚,公路是我们前进的辉煌注脚!穿越磅礴乌蒙的贵毕路如一条巨龙横空出世,横跨在千沟万壑之上的一座座大桥如长虹卧波,为黔西北大地平添锦绣,让梦幻神奇的毕节又多了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从毕节到贵阳过去走清毕路是朝发夕至,贵毕路的开通,从毕节到贵阳的车行时间大约为4小时,比原来走清毕路整整缩短了3个小时!贵毕路大大缩短了毕节人与外面的时空距离,促进了毕节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为当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风正一帆悬。1993年,历时3年,毕节人修通了毕节至落脚河段18公里的贵毕公路出口段。2012年,为迎接全省第七届旅发大会在毕节的召开,毕节人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将这段18公里长的公路之绝大部分路段改扩建为“双向六车道”的城市高速干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近几年来,毕节的交通建设可谓高潮迭起、好戏连台。随着杭瑞高速、厦蓉高速、毕威高速、黔织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织金、威宁开通火车专列,飞雄机场顺利通航,结束了毕节无高速公路、无航空的历史,开启了毕节“铁路、公路、机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新时代。目前,成贵高铁已经动工,隆黄铁路正加紧建设,县县通高速目标已于2015年实现。

毕节的大交通时代已经来临,毕节的明天无限美好。大气磅礴的乌蒙山,在解除了交通瓶颈的制约中正逐步走向繁荣和富裕,走进生活的阳光地带,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