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毕节市
2012年10月,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工作现场会在毕节市的黔西县召开,毕节试验区作为全国石漠化治理的样板和典型,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的荣誉称号。
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的岩溶山区,有一种被喻为“地球癌症”的生态灾难,这就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的土地退化现象,人们称之为石漠化。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而毕节市又是贵州省岩溶石漠化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的市(州),石漠化面积占全省的19.79%,从潜在石漠化到极强度石漠化在全市各县、区均有分布。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组织开展的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统计,毕节市岩溶出露面积3194.6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9.31%,石漠化面积达978.3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29%。
在石漠化地区,由于岩石裸露、土地石化、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劣,导致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难。毕节因饱受“地球癌症”的严重侵袭而被联合国有关专家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石漠化成为制约毕节经济社会发展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治理并遏制石漠化是毕节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可持续发展亟需破解的首要难题。多年来,为了破解山区群众“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生存怪圈,毕节人从未停止过治理石漠化的步伐,不断寻找着一剂剂治愈“地球癌症”的良方。
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探索解决经济贫困、人口膨胀和生态恶化的问题,开启了毕节科学发展的伟大征程。这是全球第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创造性地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聚集中国最高层的智慧,探索世界最前沿的理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二十余年来,毕节试验区始终把石漠化防治工作作为提升试验区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来落实,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中国3356、长防长治、基本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工程建设,不断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毕节创造了“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配套经果林拴带子,坡土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毕节7县1市全部被纳入试点范围,开启了毕节试验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新征程。毕节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建设措施。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很快覆盖全市35个重点乡镇。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毕节市探索提炼了“植被恢复与特色产业主导型、封山育林与人促修复主导型、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主导型、岩溶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主导型”等多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这些模式的一个核心就是因地制宜,既找到适合不同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又能形成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种种模式犹如一方方灵丹妙药,成为“地球癌症”——石漠化的克星。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毕节试验区始终坚持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坚持“综合治理与产业培育发展并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连片治理、壮大产业”的原则,整合“三江源”生态保护、草地生态畜牧业等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切实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林权流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金融服务林业等林改配套措施,加大对林业发展的信贷投入,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林业发展,建立了企业参与石漠化治理、项目资金整合、石漠化土地流转和能人带动等一系列机制,有效地促进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
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依托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市累计投入治理资金4.15亿元,有效治理岩溶面积277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14万亩,其中仅特色经果林种植面积就达32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为长期生活在石漠化区域群众的长久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作出了示范和探索。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和实践,毕节人在“石旮旯”里种出了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和一个又一个的希望,把一处处“荒山秃山乱石山”逐步变成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花果山”,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创造了一个个“点石成金”的生态富民奇迹。据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数据显示,毕节试验区石漠化面积897万亩,比2005年净减少81.3万亩,减少8.31%,年均缩减率1.4%。
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奋斗,毕节试验区实现了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挂末位置到位居前列的飞跃,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可喜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提高到2013年的44.0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增加到5645元。生机勃勃的毕节试验区正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贵州经济崛起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