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大方奢香博物馆:荟萃彝族历史传统文化精华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399字

大方奢香博物馆:荟萃彝族历史传统文化精华

坐落在大方县城北的奢香博物馆,是西南地区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命名的博物馆。奢香博物馆始建于1993年5月1日,1994年4月16日竣工落成;2009年,博物馆进行了提升改造建设。奢香博物馆原占地2.07万平方米,提升改造后,总占地面积扩大到了三万八千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4000平方米。“奢香博物馆”馆名由文化部原副部长王济夫题写。在奢香博物馆正门石阶下面的草坪上,屹立着奢香铜像。这尊栩栩如生、气宇轩昂的雕塑,再现了这位六百多年前身居边陲却胸怀天下的彝族女政治家的英姿风采。

博物馆内的奢香墓按明代正三品规格营造,整个陵园占地两万余平方米,墓为围石土封。为纪念奢香的丰功伟绩,弘扬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中央和省、地、县各级政府拨款修缮了奢香墓。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民族。彝族默部德施氏迁入贵州后,长期在鸭池河以西的大片地区进行开发并繁衍生息,“水西”因此而得名。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水西彝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奢香博物馆所展示的正是聚居在黔西北,以大方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古代水西彝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仿古代彝族土司庄园建造而成,各场馆建筑青砖黛瓦、红漆雕栏、斗拱飞檐、楼台层叠,显得气势恢弘。整个建筑格局彰显着浓厚的彝族传统文化气息,无论是门窗的雕饰,还是梁柱的造型,都充分体现了彝族先民的图腾崇拜。

博物馆共分“奢香专题展区”及“彝族文化综合展区”两大展区6个展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彝族社会传统文化、艺术及民俗等方面的物品一千余件。这些展品集中反映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彝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文明进程。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拥有自己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彝语则是汉藏语系的重要语言之一。这些被称为“羊皮档案”的彝文古籍手抄本内容丰富,涉及彝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法律、历史、伦理、习俗、医药等诸多领域。馆内共收藏有彝文碑刻246块,共载二万四千多字。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彝族首领妥阿哲献粮通道,因为助诸葛亮有功,妥阿哲被封为罗甸王。在汉族文献中,妥阿哲被称为济火或济济火,这块记录了这段历史的“济火记功碑”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可以称得上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彝族默部74世、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偕同妻子奢脉、儿子安佐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捐资铸造的明成化钟,做工考究精细,彝文铭记和图饰镌刻鲜明。馆内还收藏有彝族的天文历法、古代兵器、狩猎工具、服装首饰、生活用具等,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在美术、宗教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魅力。

奢香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1997年被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钱伟长、费孝通等先后来此参观,博物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达一百二十多万人次。博物馆现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及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六百多年前,奢香以其过人的胆略和才智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的宏伟诗篇。在记述这段历史的同时,奢香博物馆也浓缩了彝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