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南中第一名士——傅宝
傅宝是今黔西北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第一个有很大社会影响的人物,也是有文字记载的毕节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去的封疆大吏。
傅宝,字纪图,生卒年月不详,东汉牂牁郡平夷县(今毕节市七星关区)人,号南州人士。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傅宝曾历官尚书郎、长安令,最后卒于巴郡太守任上。傅宝在南中设帐授徒多年,极力推崇、弘扬、传播中国儒学文化,使南中大开儒学之风,广播文名之气。因此,与本郡毋敛(今贵州独山)、大学士尹珍和夜郎(今贵州安顺)、彭城相尹贡三人并称“南中名士”。
傅宝之名最早记载于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方志里,该志记载:“平夷傅宝……亦有名德,历尚书郎,长安令,巴郡太守,彭城相,号南州人士。”同时,在《华阳国志·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又载:“巴郡太守傅宝,字纪图。”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将《华阳国志》里傅宝的资料正式载入史书《后汉书》,以传流后世。明清之季至民国,《贵州通志》、《大定府志》和《毕节县志》都将傅宝简要载入方志。《大定府志》记载:“傅宝,字纪图,平夷人。先是,南域未有学校。汉,明章之世,毋敛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许慎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奉世叔学图纬,通三才,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而宝与夜郎尹贡出焉。宝有名德,号南州人士,历尚书郎、长安令,终巴郡太守。珍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荆州刺史。贡至彭城相。事见《华阳国志》。毋敛为今之都匀,夜郎为今之泗城。故珍、贡不著,而惟著宝云。”
平夷即今毕节。平夷乃县名,置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属牂牁郡管辖。今七星关区是平夷县的治所。据《华阳国志》:“平夷县,郡治。有跷津、安乐水、山出茶蜜。”汉代安乐水即今赤水河,跷津是赤水河的一个古渡,在今赤水河上游小河口。据《元史》记载,元代顺元(今贵州)宣抚司曾在今七星关区境内设有安德、平迟两个长官所。安德长官所遗址在今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周驿村,平迟长官所遗址在今毕节市城区台子路原贵州软木厂处。平迟即平夷之转音,而毕节又是平迟之转音。夷书谓毕节为比跻,比跻乃毕节古彝族部落之名,为白彝,该部落曾长期居住毕节,后被乌彝妥阿哲赶走。元代还同时在今毕节城区设置毕节驿,明初贵州宣慰使奢香从水西开驿道通毕节驿,也都是用此毕节之名。现代著名民族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民国《贵州通志》定平夷为毕节,部位较合……”又说:“跷津,旧籍无考,与安乐水联称,疑即赤水渡口,属平夷县附郭。赤水上游,惟此是要津,沙岸平阔。”
傅宝在古籍中记载为平夷人,也就是今毕节市七星关区人。傅宝年轻时曾求学于许慎弟子、大学士尹珍门下,学习时间达五年之久。傅宝学成后,即回乡设帐授徒,在南中广泛传播儒学文化,很有名德。由于当时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治国,以儒学“经术”学问选用贤能,傅宝于是得到朝廷提拔重用。先任尚书郎,而后晋长安令,再升巴郡太守。
尚书郎是一个京官职位,西汉开始设置。东汉时,任尚书郎必须经过一定选拔程序。有“经术”才能者,首先必须经推举入尚书台,初入台者称守尚书郎中,主要在皇帝身边负责处理政务,任职满一年后,改称尚书郎,三年后就称侍郎。东汉的尚书台是朝廷的政务中枢,分曹任事者称尚书郎。傅宝一任职就任尚书郎,足见其才能之卓越超群。
不几年,傅宝升任长安令。长安是西汉的首都,其地位对东汉十分重要。长安令是长安的最高行政长官,非皇亲国戚和干练之臣不可担任。傅宝既未任过侍郎职务又非皇亲国戚,却被朝廷重用担任了这一要职,这就非同一般了。
巴郡太守是傅宝所任的最后一个职务。秦汉时期,朝廷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统一行政管理,即朝廷辖郡,郡辖县,郡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守直接听命于朝廷,郡下管理若干个县。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郡县论》中说:“每三四县若五六县为一郡,郡设一太守,太守三年一代。”巴郡地域较广,据《华阳国志》记载,巴郡面积“境界南北四千(里)、东西五千(里),周万余里。属县十四(个)……户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远县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里。乡亭去县,或三四百,或及千里。”可见巴郡之大。傅宝作为巴郡太守,即是地方的“封疆大吏”。
傅宝在为官期间,政绩卓著,光耀丹青。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和《大定府志》记载,傅宝的德行、政绩均被后世称赞有加,在尹珍故里,曾有人撰联赞道:“尹道直人文教初兴,傅宝纪图政绩卓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