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国省干线公路管养概述
贵州省毕节公路管理局是由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垂直领导管理的事业单位。
毕节公路管理局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先行试验的推动下,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交通公路工作“三个服务”理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履行路政执法管理职能,严格实施超限超载运输治理,依法对侵占、损坏公路路产路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查处,维护路产路权,致力抓好辖区内国、省干线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工作和行业文化建设,使干线公路的路域网结构、技术等级、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地助推了毕节试验区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道路运输保障服务。
1949年11月28日,山城毕节获得解放,新政权于1950年4月接管清毕公路和川滇东路赤杉段共506.4公里的公路养护任务,机构名称仍然沿用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四公路工程管理局所属毕节工务段;1954年,“毕节工务段”更名为“毕节公路养护段”;1958年定名为毕节公路养护总段;1995年10月6日,大纳公路贵州境收费站正式挂牌成立,开创了毕节收费公路的先河。1998年9月,全省公路管理机构改革,贵州省毕节公路养护总段更名为贵州省毕节公路管理局,下辖8个公路管理段,1个机械处、1个工程处,在职职工1020人,负责辖区内国、省干线及主要经济线路的建设、管理、养护等工作。
解放初期,总管养公路里程仅为506.4公里(原G321线,含今X004线、X703线,G326线部分);1999年,管养公路里程增至1410.3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514.4公里、省道648.6公里、县道187.3公里、乡道60公里。按路面类型划分,沥青路319.68公里,占总里程的23%;泥结碎石路961.02公里,占总里程的68%;水泥路129.6公里,占总里程的9%。按技术等级划分,等级公路523公里,占37.1%;等外级公路887.3公里,占62.9%。2000年至2008年,采取地方政府和公路部门联合出资、争取国债资金和省公路局投资、引进外来资金、贷款等多种筹资形式,对全区1391公里干线公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按路面类型划分,沥青路面1351公里,占总里程的97.12%,比1999年净增1031.32公里;水泥路面40公里,占总里程的2.88%,泥结碎石路面已成为历史。按技术等级划分,二级公路310公里、三级公路1016公里、四级公路65公里,无等外级公路。
回想曾经的毕节,交通不便,路网不畅,公路等级低,运输能力差,让人心酸却无奈。乌蒙山区的健康特色产品运不出去,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美丽善良的姑娘远嫁他乡,外面的姑娘不敢嫁进毕节来,许多古朴的村庄落得个“青山绿水风光好,只见大哥不见嫂”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毕节公路管理局坚持建养并重、全面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干线公路的全面养护、科学养护和机械化养护,并陆续引入世界先进施工设备——德国维特根WR2500S路面冷再生机、悍马3625HT重型振动压路机、维特根SP-15滑模摊铺机、维特根W1900铣刨机、福格勒沥青摊铺机、悍马HD128、130双钢轮压路机和美国凯斯300型滑移装载机等。利用新技术,使公路养护工作从手工作业逐步转变为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养护工作效率和道路通行服务能力。为了做好做实保民生工作,毕节公路管理局还组织实施以“消除隐患、珍惜生命”为主题的“安保工程”,在全区千里干线公路上建钢筋混凝土防护栏,对水泥路面进行人工凿糙、刻纹,设置示警墩、振动标线、紧急避险台、安装波形梁护栏、安全标志牌等安保设施,有效防止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中钢筋混凝土防护栏和人工凿糙路面两项技术成果,曾经分别获得毕节地区科技兴安成果二、三等奖。
为抢抓国家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向下延伸、政策资金向普通公路倾斜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畅通、安全、舒适、优美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络,省政府决定,从2013年11月起,用两年多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改造攻坚计划。如今在326国道、321国道毕节境内,许多过去技术路况差、通行能力低的三级公路变成了更加平坦美观的二级公路,运输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便捷化等诸多方面均因此而受益。
毕节公路管理局坚持以打造“畅、安、舒、美”干线公路为目标,大力引进和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2009年,毕节公路管理局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维特根WR2500S路面冷再生机,掀起了公路养护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在新设备方面,引进了路面冷再生机、水泥撒布车、路肩墙滑模摊铺机等先进设备;在新工艺方面,运用了大厚度水稳层一次成型工艺、碎石封层技术用于透油层工艺、水泥机械化撒布工艺、水泥路肩墙和防撞护栏滑模一次成型工艺等;在新材料方面,首次在干改工程中使用了钢波纹管涵、抗车辙剂、橡胶沥青等“四新技术”。通过广泛运用“四新技术”,大大提升了该局公路管养工作的科技品位和效率,在省内干改工程中很多属首次使用。
在大量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前,公路养护都是传统的人工作业,道班工人被称为“拿工资的农民”,他们“以道班为家,以养路为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过去修路,靠的是人力,大修1公里公路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经常造成堵车,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而现在运用德国维特根WR2500S路面冷再生机等先进设备后,曾经创造了一天大修2.12公里的公路建设“毕节速度”。
长期以来,毕节公路管理局紧紧围绕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行业文明形象,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公路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先后涌现出“全国文明道班”1个、“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个、“全省交通行业文明单位”3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个、“全省五一劳动奖先进集体”2个、“全国劳动模范”3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8人、“全省交通系统文明职工标兵”1人、“全国优秀工会干部”1人、“全国公路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人、“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1人,省委、省政府记“一等功”1人,“地区劳动模范”5人。在组织职工参加第一至第九届“贵州省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先后有61件文学作品获奖。管理局1997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1年被省政府表彰为“2000年全省3000公里公路改造工作先进单位”;有三个项目被评为全省“十佳工程”。2008年4月,毕节公路管理局荣获地委、行署“抗雪凝、保民生及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工作特别贡献奖”。2014年以来,毕节公路管理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公路建管养科技含量,向省公路局申报的《贵州省干线公路典型材料的应用》《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一次成型技术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载交通路段改造和大修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橡胶沥青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载交通段的推广应用》和《砼路肩滑膜施工技术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大修中的推广应用》4个科研课题,先后获得贵州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5个。
为做好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工作,毕节公路管理局以打造“六精”公路为目标,认真抓好公路全面养护工作,确保管养公路路容路貌良好,路肩、边沟等构造物的修复质量得到保证,路面病害得到了及时处治,延长了干线公路的“寿命”。同时,严格执行行道树砍伐、矮化审批制度,现场认真复核各段矮化行道树及枯死行道树具体数量,并严格监控矮化、砍伐过程;对已绿化的路段加强管理,保证绿化成活率;加强对绿化苗木的日常管护,及时进行浇水、整形修剪、防治病虫、清除杂草等抚育管理工作;积极宣传公路绿化的有关政策、法规,防止人畜破坏,充分保持和发挥公路绿化的作用和效果,打造绿色低碳公路。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公路养护废旧路面沥青回收率达到95%以上,循环材料利用率达到85%以上;依法严格开展路产路权维护和治理恶性超限运输车辆上路上桥;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公路安全通行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死亡责任事故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