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优质农产品——威宁苹果
2017年5月16日,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2017年第一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议,威宁苹果通过专家评审。
威宁地处贵州西北部,是著名的“中国南方落叶水果基地”。截至2014年,威宁全县共种植苹果12万亩(其中老果园5万亩),常年苹果产量达4.5万吨,按每斤2元钱计算,每年苹果的销售收入高达1.8亿元左右。
威宁地处高原台地,阳光充足,日照较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良的土壤资源,让威宁的经果林发展尤其是苹果种植占尽了天时地利。1973年,威宁“黄元帅”苹果在全国黄色苹果品质评比会上获得第二名。1996年,威宁苹果获得“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20世纪90年代,威宁被有关苹果专家列入全国苹果四大优势区——“西南冷凉高地”优势区。进入新世纪,威宁苹果还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威宁苹果比北方产区的苹果要早熟20天到1个月,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竞争优势。威宁苹果走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销售路线,在昆明市场上十分抢手,苹果尚未成熟就被预订了。威宁地处云、贵、川、渝四省(市)结合部,所产苹果可北上成都、重庆,南下两广,西出云南,东进湖南、湖北。威宁苹果之所以能够在外省市场“走俏”,源于它肉嫩细脆、味甜汁多、色泽红润、清香可口、香脆清甜的优良特质。然而,威宁苹果并非“天生丽质”,在改良的这条路上,勤劳的威宁人民历经二十余年的辛苦付出,才取得今天的成功,并最终将威宁苹果定位为“冰心”苹果。目前,威宁“冰心”苹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有时甚至达到了“哄抢”的地步。
威宁的苹果种植基地集中在中水、雪山、黑石、牛棚、斗古等13个乡镇。中水镇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有名的“蔬菜水果之乡”。在中水镇的果蔬品种中,苹果是种植历史最长,也是最为有名的果品之一。据了解,早在清朝时期,中水人就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在当地还曾经出现过有名的水果梁子。1991年,中水镇开始种植新品种苹果“黄元帅”,并很快形成了万亩苹果基地,中水苹果由此名声大噪。进入21世纪,随着果品需求的迅猛增长和流通条件的日益便捷,在可观的经济效益面前,中水镇的苹果种植规模不断得以发展壮大。2002年,当地群众在原有万亩“黄元帅”老品种苹果基地的基础上,又种植了6000亩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挂果时间更长的“红富士”苹果。尤其是近年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带动下,中水镇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依托毗邻的昭通市建设中国南方最大苹果加工储藏销售基地的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快特色果蔬产业发展的步伐,着力把苹果打造成富民支柱产业。由于自然环境适宜,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力度加大,群众积极参与,技术得到保障,全镇改造老果园、建设新果园的步伐不断加快,中水苹果逐渐形成了规模效应。目前,中水优质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45万亩,且基本上都在200亩以上连片种植,涉及瓦厂、友光、小寨、中河、新光、前河等村,中水镇在威宁全县所有乡镇中苹果种植面积最大。中水苹果因其皮薄、甘甜、味纯、清脆,可保留数月而备受客商的青睐,产品远销六盘水、贵阳、黔东南、安顺等地。
在距县城五十多公里的雪山镇苹果标准化生产果园,远远望去,周围几面山坡的树上都挂满了苹果,随风飘来阵阵果香。雪山镇新街片区4个村小区气候宜人,苹果口感好、肉质鲜嫩。近年来,在各个示范场的带动下,已有果园万余亩,其中挂果的苹果、梨树达7000亩,上市苹果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位于雪山镇谢家村的新街果场,面积两千余亩,一棵树能结一百多斤苹果,已经成为威宁名副其实的花果山,雪山镇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第一个精品苹果产业示范园区实训基地,成功地闯出了威宁冰心苹果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星光大道”。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共威宁自治县委、政府正牢牢把握威宁被列为喀斯特扶贫开发试点县的发展机遇,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放在中心工作的突出位置,全力把威宁打造成为云贵高原上名副其实的特色果蔬之乡。有理由相信,威宁苹果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红火和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