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全能大儒”王阳明与黔西象祠的渊源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739字

“全能大儒”王阳明与黔西象祠的渊源

如果说六广河是一条线,连接了六广河大峡谷两岸雄奇俊美的自然景观和耐人寻思的人文景观,在素朴镇东南部构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么,地处黔西县素朴镇西北部的九龙山则是一个“有仙则名”的地方。这个“仙”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九龙山与王阳明的渊源,皆因九龙山上修建的象祠和王阳明先生所作的《象祠记》。因王阳明先生的生花妙笔而入选《古文观止》的千古名篇《象祠记》,其开篇直叙“灵博之山有象祠焉”。据考证,灵博山就位于如今黔西县的素朴镇境内。

九龙山由九条酷似游龙的山脉组成。九条“游龙”从远处缓缓游来,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地聚汇在一起,形成了“一龙昂首”、“八龙环伏”的胜景。“一龙昂首”指的就是九龙山的主峰麟角山。麟角山犹如昂首远望的龙头,气象峥嵘,雍容大度。山上松柏苍翠,林幽泉清,雀噪鸟鸣,景色秀美。峰顶有一堵高约二十米的峭壁,峭壁下有一块约四十平方米的小平台,小平台下有两个小洞,人称龙鼻。每逢天气变化,两个小洞就会冒出雾气,有人说这是龙出气。龙鼻前是一片约五百平方米的坪坝,坪坝左右两边各有一棵独立挺拔的石笋,高约十二米,粗约十米,形状犹如龙头上的两只麟角,麟角山因此而得名。两只麟角的旁边各有一眼小水井,井水终年不涸,人称龙眼。龙鼻、龙角、龙眼,天生地造,简直就是一个惟妙惟肖的龙头,叫人感叹不已,不得不对大自然产生无比虔诚的敬畏之心。

麟角山是九龙山的主峰,“九”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的是最高和至尊,这恰好对应着中国古代儒学文化的最后一座高峰——王阳明及其《象祠记》。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与水西地域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象祠文化。

象,传说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象曾多次设计陷害舜。舜继位后,以德为本,感化了象。象也终于改恶向善,成了一个仁人君子,惠泽一方,遂为世人所敬仰,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象祠。不料唐代把全国所有的象祠毁灭殆尽,只有水西保留了象祠。世道变迁,战火不断,水西九龙山上的象祠也废墟一片、荒草狼藉。

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彝族首领安贵荣继任贵州宣慰使,重建象祠。安贵荣请与自己交情深厚,并且与水西民族结下深厚情谊的王阳明先生作文记之,王阳明欣然写下了不朽的千古名篇——《象祠记》。《象祠记》以唐人毁象而黔西奉祀象的史实,赞扬了水西各族人民的忠厚、淳朴及豁达的胸怀。王阳明先生在《象祠记》中提出了“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的著名论断,宣扬了他的“性善论”、“致良知”。自此之后,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水西,不断充实和丰富了象祠文化的内涵。

六广河大峡谷与象祠文化,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完美融合,它们一起构建了水西文化的一座丰碑。

象祠久毁,在“物化”已经十分严重的今天,重修象祠宣传道德与“德化”的力量,成为有识之士谋划的一件大事。三年前,在有关热心人士的倡议下,由云南商人秦正刚出资赞助,市、县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黔西县大力主抓这一工程,重新修建象祠,在灵博山顶和山脚分别增加一个亭子和一座大殿,整个工程于2014年完工。

民族文化是支撑旅游发展的不竭血脉,而古象祠这个借先贤王阳明之手而张扬的古老水西文化载体,无疑是黔西北人文景观中不可多得的宝贵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底蕴深厚的象祠文化,一定会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并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