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国独具特色的古墓葬——彝族向天坟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227字

中国独具特色的古墓葬——彝族向天坟

在贵州屋脊的芦虹大山深处,分布着一片古老而神秘、号称“向天坟”的彝族古墓葬群。这种墓葬的内涵源于彝族古老的“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人死魂归星”的信仰观念。作为古建筑的归类,这是世界上除古埃及金字塔和柬埔寨吴哥窟之外仅见的向天、向星的古建筑遗存。

彝族古向天坟墓葬群主要分布在威宁自治县盐仓镇政府所在地周边10余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分为大坟梁子墓葬群、布扎洛—老鸹营墓葬群、马吃水—顶那坪子墓葬群、色虎坪—架子岩墓葬群、蔡家沟墓葬群等。这片墓葬群在20世纪80年代,成规模的有45座,遗存墓葬至今还有明显特征的仍有四十余座。

彝族古向天坟墓葬群的历史,上限在迄今二千年以上,下限到距今四百年左右的时间。老鸹营墓葬群中称“阿博坟”的一座墓葬上,生长着一棵近千年的古姜子树,可以活生生地见证这片“向天坟”墓葬群的历史年代。

这片彝族古向天坟墓葬群用原石砌了围圆,直径在12米到36米之间,最大的大坟梁子主墓一座,有二百七十余米的周长,石砌了围圆的中间有封土堆,高的封土堆可达十余米,颇有几分王者的气派。封土堆的顶部正中留一坑,用来对着天上的某一颗星。

墓葬向星,记录与反映彝族古老的星辰崇拜习俗,又将星辰崇拜与五行、四象、九宫、八卦原理结合,将星空分为“龙、虎、雀、龟蛇、中宫”的五行与“八方、中央”的九宫区域,视各墓葬居中宫或中央,在向准的星座边,都有其四象区或扩大了的八方(卦)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现象,透露出了彝族古代曾经发达的天文学和历法学的信息。观星象,定历法,为的是指导农业生产,是农业文明历史的标志。

彝族向天坟以实体遗存做载体,诠释了彝族《指路经》的历史档案与文化内涵,将彝族古代实行的土葬和火葬两种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印证了文献记载的代表这两种文化的彝族先民的历史:先是,习土彝俗的卢夷——阿着仇部从巴迪草海南迁云南,“六祖”第二支的乍系和武僰分支夜郎家族入主草海之滨到今赫章可乐;再是乍系去了今四川凉山,习火彝俗的乌蒙九弟兄在草海边分支,紧接着,水西阿哲部入主草海到可乐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向东边扩张,最后是乌撒部完全占据了彝族发祥与迁徙集散地的这片地方,并沿袭统治了近一千二百年。祖摩乌屈、普安坟(明实卜墓)、赫保墓、阿博墓等叫得出名字的墓葬,见证和历数了这飞越了几千年的沧桑。

彝族《指路经》说:“在洛佐大山,看见芦虹米呢(百草坪的最高峰,威宁俗称祖安山),双峰像美女,是典型标志。在那里,你就能见到鹰鹞两岩的大法,见到祖先圣地的那娄布扎洛……”称“那娄布扎洛”的这个地方,曾经是古乌撒部的活动中心,地处今威宁自治县盐仓镇政府所在地。

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发掘民族历史文化,浓缩和提炼其中的精华,服务于文化与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沿着先人的足迹,我们今天站在芦虹高原的最高峰上,脚踏中国南方万亩天然草场,放眼未来,前景将更加无比灿烂。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