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国珙桐之乡——纳雍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779字

中国珙桐之乡——纳雍

这是一种怪异的小花,形似鸽,色如雪,常常给人以灵性和纯洁的联想。

2012年7月的一天,由一批野生动植物专家组成的贵州科考团,悄然走进了纳雍县城附近一片人迹罕至的森林。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寻生长这种怪异小花的东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在这片森林里摸爬滚打10天后,科考团发布了一条足以让贵州人震惊的消息:“纳雍发现大量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光叶珙桐,分布面积为贵州之最!”

因为珙桐的发现,纳雍生态文明的时间上限被推到了一个更早的年代——1000万年前。

珙桐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到了第四纪冰川时期,珙桐相继在大部分地区灭绝,只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幸存下来。因此,珙桐又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林海中的珍珠”“绿色大熊猫”。早在1999年8月,国务院就将珙桐列为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之一。

珙桐一属两种,一种叶面有毛,另一种叶面是光滑的;纳雍县珙桐的叶面是光滑的,故称光叶珙桐。光叶珙桐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花开时节,张张白色苞片浮动在绿叶中,犹如栖息枝头的只只白鸽,将息未息,欲飞未飞。“鸽子花”俗称的由来,正是源于这种形象的附会。因而,光叶珙桐又被誉为“中国鸽子树”“中国鸽子花”。

珙桐属落叶乔木,为中国所独有,一般高10~20米,主干胸径40~60厘米,叶片基部呈心形,边缘呈锯齿状,树皮深灰褐色,花期4~5月。

1869年,法国传教士大卫第一次在四川穆坪发现了珙桐,并带着它漂洋过海,从此繁衍在世界各地,使它成了全世界性的著名观赏植物。因此,它的名称前加上了“大卫”的前缀,得洋名“Davidia involucrata”。

纳雍发现的光叶洪桐,当地人俗称“山梨子”或“水梨子”。科考人员估算,纳雍发现的光叶珙桐,分布面积近1.14万公顷,约数十万株,地点涉及纳雍县的雍熙、文昌、张家湾、居仁、水东、勺窝、中岭、曙光、化作、乐治等乡镇(街道办事处)。

纳雍面积最大的珙桐纯林在纳雍林场,约二十公顷。其中,最大的一株珙桐,生长在纳雍林场场部工区老深冲护林站陡坡处,胸径1.2米,树围3.4米,树高十多米,冠幅二十余米,树龄近千年,人称“珙桐王”。

纳雍县位于云贵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的倾斜地带,土壤以黄壤为主,呈微酸性。物竞天择,在冰川纪,在光叶珙桐因为自然原因走向灭绝的过程中,纳雍却因为独特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等因素,成为光叶珙桐最理想的栖息地。

纳雍光叶珙桐的发现,与一个名叫张劼的林业工作者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1年,刚上任的纳雍林场场长张劼听当地百姓说,纳雍林场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半信半疑的张劼带人搜寻,一段时间后,终于有所发现。尽管张劼非常肯定自己看到的这种植物就是珙桐,但他还是小心翼翼地请来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张华海、杨成华两位专家求证。两位专家实地考察后,为纳雍林场的生物多样性震惊了,当即决定组建科考团来纳雍作深入考察研究。

2012年6月,纳雍县政府委托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该县珙桐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2012年7月,省林业厅组织五十多人的综合科学考察团,对该县珙桐资源进行系统考察。考察结果表明,纳雍县自然分布的光叶珙桐是目前世界上光叶珙桐分布面积最大、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

就这样,在2012年7月那个阴雨绵绵的时节,纳雍大量生长珙桐的结论最终由实地考察的专家组一锤定音!

2013年1月,纳雍县向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申报“中国珙桐之乡”。同年4月12日,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处长于永福、中科院植物所教授于胜祥、贵州省野生动植物管理站副站长张华海联袂前往纳雍考察确认。

2013年4月,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中科院植物所、贵州省林业厅等,通过纳雍县为“中国珙桐之乡”的评审。

2013年6月3日,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行文,授予纳雍“中国珙桐之乡”称号。

2014年1月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复,同意建立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1398.22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4565.57公顷,缓冲区面积为2293.13公顷,实验区面积为4539.52公顷。核心区分杉木箐、斗篷箐、刺冲和白勒大箐4个片区。

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标志着全省唯一一个以保护光叶珙桐、云贵水韭和十齿花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对象的野生生物类保护区正式落户纳雍。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