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百兴面条
“阿波阿麸”,听起来好像是个俄罗斯人的名字,其实,它不是人名,是一种麦子,是生产百兴面条的最佳原料。
阿波阿麸俗称“光头麦”,因这种麦子生长期和成熟后均无麦芒而得名。
像人一样,麦子在大多数地方都能生长,但难免有“南橘北枳”的差异。
人长在山东,就一口山东话,吃馒头、大葱;人如果长在广东,就一口粤语,喜海鲜,好甜食。
麦子也是。
纳雍百兴自古就是“粮仓”,大块平地好种麦,种麦好。阿波阿麸生长在百兴,也就打上了百兴的地方烙印。
阿波阿麸特别适应百兴的土壤、水质、气候。
秋后,砍掉地里的玉米秸秆,用牛翻了地,开了沟,阿波阿麸就和农家肥一道下了地。来年春天,地里就绿了起来,一行一行的绿,一片一片的绿。那绿色从春延伸到夏,抽了穗,一行行、一片片,都是齐齐整整的麦穗,像剪过一般。风一吹,齐齐整整的麦穗就开始摆动,一会左摆,一会右摆,像跳舞一样。这就是“光头麦”。
“光头麦”是做面条的料,但因产在百兴,它也就有了差别,加上天然山泉,做出来的百兴面条自然别具一格,就像百兴人一样,不喜欢南方的海鲜和山东的大葱,总是有着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
百兴面条因产自百兴,故称“百兴面条”。
赋予“百兴面条”地理名称烙印,这与国酒茅台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商家把百兴种植的阿波阿麸小麦运到他乡加工面条,但无论怎么加工,面条都没百兴本土生产的味道纯正。
同样,有商家又把外地种植的阿波阿麸小麦运到百兴生产面条,与采用百兴本土小麦加工出来的面条相比,工艺一样味道却天差地别。
原料优势,产地优势,成就了百兴面条的唯一性。
百兴面条筋道好,耐煮,不浑汤,熟面放上一天,不变软变稀成面糊,清香脆嫩,满嘴麦香,这乃绝无仅有。
不知何时,百兴人开始把这绝无仅有的舌尖美味分享给亲朋好友,慢慢地,百兴面条在外面便有了名声,人人都想着与百兴面条的“一‘面’之缘”,好味道因此滋生出了好生意。
20世纪80年代,在百兴,商贩只需在路旁或街头搭个棚子,摆上桌,置上灶,架上锅,把面条煮熟,用冷水漂过,滤干,凉放在筲箕里,食客需要时,摆摊的就烫上一碗,加汤,放佐料,食客即可享用。
那时,登摊客人和现在进烙锅屋一样,若三两个投缘朋友一起,便会要上二两“苞谷烧”,边谈边叙中,呷一口酒,咂咂嘴,再双筷一夹面条,绕碗口一裹,入口一声吸溜(喝),然后嚼两口,下咽,吃着可真是享受。
无论何时,吃百兴面条,无需花精致功夫去做,只要有备好的油盐酱醋姜葱蒜辣,干吃或加汤均可。吃百兴面条,最好是用“喝”的方式,而且要喝出吸溜声、呼噜声,喝出力道、喝出气势,更能体味进嘴入喉的滑爽、嚼在牙上的韧劲和绵实、充溢而出的满嘴麦香……
回顾百兴生产面条的历史,可上溯到百余年前。
那时,当地人王二首创白泥屯(百兴原名)面铺,擀面全凭手工。至今,百兴还流传着“王二面匠屁股坐面”的故事,传说:手持擀面杖擀面特别费力,王二于是便把擀面杖加长,然后用屁股压在加长了的擀面杖的两端,以便使用全身力气压面。王二采用这种办法做出来的面条,筋道更好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型擀面机取代擀面杖擀面,一批家庭小作坊在百兴应运而生。由于百兴面条名声在外,当地几十家加工散户同时生产面条也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几年前,百兴人杨义创办了纳雍县百兴镇白泥屯特色产品有限公司,搞起了百兴面条的规模化生产。从此,“百兴面条”有了国家认可的“名字”——商标。
有了核准身份证,百兴面条上得了台面,经得住层层检验,名正言顺走入全国市场。
白泥屯特色产品有限公司不走同质化道路,注重的是名、优、特。公司传承“王二面匠屁股坐面”精神,采用石磨磨面,加上黄豆、魔芋、马铃薯、豌豆、鸡蛋等配料,做出来的面条更脆嫩、更清香、更营养,因为石磨转速低、发热低,优质麦子的原有成分在石磨研磨过程中少有破坏。
由此,“白泥屯”牌面条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成为贵州省名牌产品,公司则被评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