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诗词之乡”——六龙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690字

贵州“诗词之乡”——六龙

2012年3月,大方县六龙镇被省文明办、省文联、省诗词楹联学会联合命名为“诗词之乡”,这是到目前为止毕节全市范围内唯一获此项殊荣的乡镇(办事处)。

六龙镇政府驻地位于大方城东12公里处,明清以来至解放初期,曾经是贵州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

荆州,乃华夏九州之一,是华中大地上的经济文化重地;而地处边陲的六龙有“小荆州”之称。清朝中期,六龙在经济文化上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据记载,清嘉庆年间,贵阳府例行乡试,六龙学子赴筑应考。榜示一出,六龙籍人士入围者众多,甚至超过大定(今大方)城。可见,六龙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藏龙卧虎之地,因此,人们就把它赞誉为“小荆州”。

事实果真如此。翻开六龙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明清以来,六龙人才辈出,墨客骚人灿若群星。这里不仅有福建政和知县谭文昭,进士徐礼和、陈文,诗联书法家宋蛟,还有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会员陈百朋,更有大名鼎鼎的水西慕魁总理陈恩,他们都分别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为了把先贤们的诗文传承下来,本世纪初,六龙文化站负责人陈荫波,花了数年时间搜集、整理、抢救,并编辑出版了一部约三百首诗词的诗集——《六龙撷英》,一时轰动毕节诗坛,诗人词家有感而发,纷纷写诗庆贺。其中宋绍方先生的一首七律《“六龙撷英”发行感赋》最具代表性:

为了发扬光大六龙优秀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传统诗词文化,2006年,毕节地区文明委行文决定,将六龙镇、六龙中学分别列为创建“诗词之乡”及“诗词校园”的试点单位。从此,六龙镇按照“有诗词组织、有诗词报刊、有活动场所、有经费保障、有活动内容、有活动效果”的要求,从机关到学校,从学校到村组,有条不紊地开展诗教创建活动。

2006年9月30日,六龙镇召开六龙诗社成立大会,并创办了《六龙诗词》,聘请诗词功底深厚的老同志出任主编或名誉主编。《六龙诗词》一问世,就深受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喜爱。截至2013年,已经出刊12期,共刊发四十多万字的各类诗文作品。为了给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和机会,他们开辟了“情系河山”、“咏物寄意”、“缅怀纪念”、“带刺玫瑰”、“校园诗草”、“故土遗珠”、“新诗之页”、“学诗札记”、“精英名典”等栏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作者和读者的需要。

六龙中学文风昌盛,早就荣获省、市“诗词校园”称号。六龙镇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诗词之乡”,六龙中学功不可没。

六龙中学的诗词组织为“龙中诗社”,诗刊为《龙中诗刊》。多年以来,学校坚持把诗词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给诗社提供办公场所及活动经费;以班级为单位,在学生中组建诗词兴趣小组,利用每周五下午开展诗教活动,如学习诗词写作技巧、兴办诗歌墙报、交流创作心得等,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精心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诗词大赛,并多有作品获奖或入围。

这些年来,党的惠农政策犹如一股和煦东风,劲吹华夏大地。六龙人乘风而上,广泛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涌现出很多新人新事新风貌。当地广大诗词爱好者,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为创作题材,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饱满的热情,吟唱出一曲曲诗词曲赋,歌颂党的惠民政策,歌颂新农村。有的还以诗书画的形式镌刻在墙上,把新农村妆点得格外美丽。

六龙镇是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之一。为了还原历史文化古镇的风貌,从2011年起,镇党委、政府按照“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要求,把诗词文化融入其中,建诗墙,镌楹联,挂灯笼,做到诗书画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让小镇古朴典雅,充分展示它应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如今,当你迈步进入六龙古镇的时候,那夺人眼球的小青瓦、翘飞檐、龙鳞脊,那极具韵味的鼓形柱基、花格门窗,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民谣和令人神往的诗词楹联,无不令人目不暇接,驻足观看,流连忘返。

这是六龙籍文人陈应龙先生撰写的一首七绝《荆州咏》,请让笔者将它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