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绿色毕节之路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6792字

绿色毕节之路

自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以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战略思路,把“生态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观念,坚持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9年来,毕节试验区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兴林富民进一步显现,生态建设模式不断创新,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始终注重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坚持以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龙头,施行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坚持多措并举的治理模式,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坚持推进机制体制改革,激发生态文明建设新活力。

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清醒过来

29年前,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毕节的环境、经济、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市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

一组数据,让人根本难以置信:那时,毕节全市土地垦殖率指数高达46.4%,土壤侵蚀模数高达4927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6725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2.28%,森林面积仅601.8万亩,森林覆盖率仅14.94%。

再一组数据,简直是骇人听闻:毕节全市有贫困人口312.2万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28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人均的52.9%、全国人均的38%;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9.91%c,而文盲半文盲就占人口总数的48%。

陷入恶性循环怪圈,大自然在狠狠地惩罚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确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试验区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原地委、行署)针对全市生态系统脆弱、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不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

毕节人没有屈服,而是逐渐从它的惩罚中清醒过来。为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景更美、人更富,毕节将加快生态建设与促进经济开发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开发与保护的重大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从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并把特色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实施。

在29年来的不断摸索中,毕节总结出了多条生态建设的“毕节经验”。

“五子登科”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不得不提,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系带子,坡土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立体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使毕节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也是毕节29年来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以保土、兴林、蓄水为重点,探索出兴林与富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特色林果发展模式;把种草养畜和促进植被恢复结合起来,大力推广林草间作和林下畜禽养殖,实现林牧协调发展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在林下套种中药材、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林药结合模式;将工程建设与开发利用丰富的岩溶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发展畜、草、沼、粮(林、果、药、菜)四位一体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其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毕节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生态建设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升,“生态立林、产业强林、林改活林、科技兴林、依法治林”五林发展战略效果显著,1988年到2016年,一直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同时积极发展以特色经果林和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025万亩,经果林面积达到331.25万亩、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50万亩,仅2016年,全市森林生态旅游就实现综合收入60亿元……

通过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毕节实施了中国3356、长防、长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坡改梯、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1988—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长到50.28%、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266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同步增长。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平方公里减少到11544.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82平方公里。随着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全市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为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是的,毕节人不但没有弯腰,反而逐渐从它的惩罚中清醒过来,并战胜了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了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景更美、人更富的梦想。

独特联姻让毕节点林成金

多年的实践表明,没有经济建设的支撑,生态建设就难以快速发展,没有生态建设的升级,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木。29年来,毕节试验区总结出的一系列模式,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与农村的后续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成功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毕节发展的生态恶化难题。

为迅速、有效地发展经济,改变贫困与生态恶化的现状,毕节确立了由救济扶贫为主的以粮为纲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扶持经济开发为主的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型经济发展模式,让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联姻”,把恢复和维护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资源结合起来,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取得了巨大成效。

调整生态产业结构让林业发展“向钱看”

“深山崛起五园村,满地金银户满春。绿掩琼楼妆白马,惠泉流进万民心。”进入双山新区梨树镇保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口一块石头上刻着的这首不偏不倚描绘保河的诗歌。

近年来,梨树镇在保河及周边的车坝、上小河、小屯四个村种植1千亩梨树,1千亩板栗,1千亩核桃,形成可以赏花、品果、游园的乡村旅游景点。

“别的不说,保河梨——这个远近闻名的品牌,成了拉动小地方经济的‘龙头大哥’,祖祖辈辈穷得煤都烧不起的保河,沾了政府光,吃了林业饭,而今包包鼓了,翻身了。”孙善伦,这位当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激动不已地说。

而这,仅仅是毕节试验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助推林业经济发展的冰山一角。

29年来,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改善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着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林业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明显增加,效益显著提高。

全市依托、整合各类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建设特色经果林产业示范带和示范园。采取了企业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社经营、土地流转经营等不同的组织、经营形式,有力推动了特色经果林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县、区先后被评选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竹荪之乡”“中国樱桃之乡”“全国核桃标准化示范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漆器之乡”“中国珙桐之乡”等荣誉称号。

大方县九龙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林农合作在林下种植仿野生天麻、黔西县金碧镇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林下生态乌骨鸡养殖、织金县熊家场乡糯冲村常鹤特种养殖场林下养殖野猪等。毕节试验区以林地资源和林下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合作社为支撑,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努力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3年,百里杜鹃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始终坚持“生态立园、旅游强园”的发展战略,按照“抓项目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积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全面实施景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结果。

毕节试验区依托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以“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为形象定位的“黔西北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区”。2013年,毕节市加强了毕节市森林公园建设、管理、保护及开发工作,通过积极举办杜鹃花节、观鸟节、火把节、逛花坡等,延伸了产业链,景区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双赢。

塑造林业产业品牌为林业经济“轰油门”

近几年来,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林业产业品牌建设,坚持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名特优品种,形成区域特色,实行规模化生产,基地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构筑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推进全市林业产业品牌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结合特色经果林产业的实施,我市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特色经果林产业、生态旅游业、循环林业、林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统筹规划,推动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品”的发展格局,引导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百里杜鹃杜鹃花、赫章核桃、大方天麻、大方漆器、织金竹荪、纳雍樱桃、威宁苹果、金沙茶叶等行业品牌做大做强,积极推进培育和发展威宁油茶、黔西石榴、黔西刺梨、七星关脐橙、纳雍珙桐等林业产业产品。

以特色林业加工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重点林产品品牌。毕节推动“赫之林”“鹤乡果”“金刺维”“古彝贡”“九龙腾”等加工企业规模发展,导入先进管理体系,争创国家或省级名牌。以创无公害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重点。充分利用织金竹荪,纳雍樱桃,威宁苹果,黔西石榴、刺梨,七星关脐橙等种植基地独具地方特色的优势,加快林业产业加工发展进程,提高林副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塑造林业产业品牌,为林业经济“轰油门”。而今,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毕节初步形成了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林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了毕节林业快速发展。

为促进林业产业的增产又增收,我市规划到2020年,全市林业特色经果林面积达到600万亩,实现经果产量22万吨,实现年产值(包括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项目全部进入稳产期后,产量40万吨以上,年产值60亿元以上。以核桃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特色林产业品牌过达15个以上,林业产值达150亿元以上,让林业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及经济持续发展的后续力量。

“跨栏”:突破生态建设体制障碍

在毕节试验区29年的生态建设实践中,体制不活、机制不全是对全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最大的障碍。破除瓶颈制约,我市充分利用试验区“探路子”、“作示范”的试验特色,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主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试验。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林权制度改革、多元投资模式、新型经营机制、森林保护机制、造林绿化机制等机制和模式,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闯出了新路。

“一跃而起”的毕节生态建设,究竟都跨过哪些“栏”呢?

跨营林体制障碍之“栏”

为了改革传统造林绿化机制,毕节市采取措施提升企业、合作社、种林大户等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实现造林模式多元化。

近年来,毕节市建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先建后补管理机制,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在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然林资源保护、中央财政造林补贴、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森林植被恢复费营造林等工程项目建设中,可先由农民、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等各类社会主体提出承建申请,申请人按照工程设计和建设标准先行筹资建设,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达到合格标准后,按标准给予补助,进一步激发了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我市还制定出台相关对造林绿化施工单位资质等级、业务范围、资质申请和认定、企业资质证书管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了造林施工队伍的管理,保障了施工水平和建设质量的提高。

为建立林业工程项目市级验收制度,毕节市制定出台了《毕节市营造林项目市级验收办法》和《毕节市营造林项目市级验收技术规定》,对全市所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项目的任务分解、实施方案编制、作业设计、种苗使用及质量、县级自查验收、档案管理、工程资金使用等实行市级检查验收,对全市完成营造林任务和提高营造林质量起到有力的督促作用。

跨产业发展机制障碍之“栏”

为高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两面大旗,统筹推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双赢,我市探索出了生态工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木材产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等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建设模式。

生态工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模式把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等生态工程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全市已打造出了中国“核桃之乡”“樱桃之乡”“天麻之乡”“竹荪之乡”“漆器之乡”“珙桐之乡”等品牌。

在森林经营中,毕节市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参与,在改善森林生长条件、提高森林质量的同时,让投资者得到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双促进。在大方、黔西等地实施的中德财政合作贵州省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采取了该模式,实施成效明显,得到了群众和德国专家的一致肯定。

毕节市还按照“建一批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林农建立“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用组织化来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相关链接: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