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剧的发源地——黔西县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736字

黔剧的发源地——黔西县

黔西县是黔剧的发源地。黔剧的前身系曲艺形式的琴书,又称弹词和扬琴调,黔剧被文艺界认定为地方新剧种之前,称之为“文琴戏”。尽管黔剧已风雨兼程走过五十多个春秋,但在其发源地黔西县仍被称之为“文琴戏”。“黔剧原非社戏,文琴本是乡音”,这是挂在黔西武庙正门上的一副对联,它道出了黔西人对“文琴戏”的钟爱程度。

黔西文琴戏的音乐配器主要有扬琴、二胡、高胡、笛子、大胡琴、小提琴、锣、钹、鼓、钗、琵琶、三弦、唢呐等十多种乐器。黔剧语言质朴亲切,音乐唱腔清丽婉转,优美动听,其音乐旋律和谐优美、清新自然,使唱腔和音乐得到有机结合。黔西文琴戏具有“多腔和一”的声腔特色,其声腔经过了“初步综合”和“动态综合”的发展之后,具有收放自如、纲举目张、不拘一格的艺术特点。

据《黔西县志》记载,该曲艺在清乾隆年间流入黔西县城,主要由江南、四川等地传入,故有“江淮”、“蜀鬼”两派之称,盛极于清光绪时期。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黔西文人雅士组织的“文音斋”扩大后,改名为“文音社”。该社在弹唱研究中将琴书艺术推进,萌发了分行当以及在唱腔中加入板腔、联曲等戏曲元素。民国年间,琴书在黔西县流传甚广,男女老少多能弹唱,经常以此同乐,称“家庭板凳戏”。街头巷尾,人数不等的弹唱组织甚多,并出现业余俱乐部,开设“文娱茶社”以唱琴书为主,兼玩川戏围鼓。解放后,黔西县琴书艺术复苏。20世纪50年代初,黔西县建立了黔西县人民业余剧团,玩友们决定尝试将琴书搬上舞台化妆演出。为继承和发扬“文音斋”和“文音社”的优良传统,定名为“文琴戏”,并于1953年春正式公演传统剧《搬窑》及移植剧《百日缘》等,喜获成功。1956年,黔西文琴戏专业剧团正式成立,同年参加全省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得到省文艺界的高度肯定。1960年2月,全省“文琴戏”汇演时,各地文琴戏剧团统一改名为黔剧团,并一致公认黔西县是黔剧的发源地。

1960年11月,黔西县文琴剧团升格为毕节专区黔剧二团。1961年,黔剧二团与毕节专区黔剧一团合并为毕节专区黔剧团。该团在黔西县期间,一直保持着三十人左右的演出队伍,每年赴省内外县、市平均演出370场(次)。1956年,还创下了400场(次)的演出记录。1960年,省内各县(区)先后组队来黔西县学习“文琴戏”数月,黔西县为各兄弟县培养了一大批演员及音乐人员,帮助各兄弟县组建了10个文琴剧团,还直接为毕节专区和省黔剧团输送了一批优秀演员和音乐人员。1960年,黔西黔剧团参加全省临时性组织——贵州黔剧团,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剧目《秦娘美》在这次赴京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黔剧从此被全国文艺界公认为新兴的地方剧种。贵州省黔剧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期间,得到国家领导人、文艺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认可,黔剧作为贵州地方戏曲剧种,成为祖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周恩来总理在贵阳观看了黔剧表演,黔西剧团青年演员苏文才、胡曼霞、李剑青等主演的传统剧《西厢记》和其他剧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好评。周总理还欣然为黔剧题词:“黔剧演出团的同志们,望你们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总路线的旗帜,坚持毛主席的文艺方针,发扬黔剧的自己风格,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为创造新黔剧而奋斗!”随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贺龙、陈毅、谭震林等到贵阳,先后观看了由黔西剧团演员参加演出的黔剧。

在20世纪50年代末,黔西县有文琴剧组13个,演出队20个,演出团4个,演出的曲目达91个。广大文琴戏爱好者还紧扣时代脉搏自编现代戏《送白菜》、《金银山下》、《耕牛告状》、《红扁担》等二十多个曲目进行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改革开放后,黔西县文琴戏的发展又迎来了大好时机。县里将武庙作为黔西文琴戏玩友们的固定活动场所,广大文琴戏爱好者创作了《水西传说》等五场大戏,还创作了《团圆年》、《彩礼》、《希望桥》、《黔西是个好地方》等优秀曲目进行公演,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方便广大票友和观众,黔西县还在水西公园打造了一座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茶楼,并在茶楼中搭建了一个古色古香的戏台,经常开展文琴戏演出活动;在这里,各地游客和当地群众在茶楼边品茶、边欣赏唱腔独特、音乐优美的水西文琴戏,其乐无穷。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