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西“观文塔”及“水西公园”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631字

黔西“观文塔”及“水西公园”

在黔西县城东郊的绣球山山顶上,有一处著名的文物古迹——黔西观文塔,它是毕节市范围内现存修建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石塔。耸立在绣球山巅的观文塔,形似笔锋,直插蓝天,蔚为壮观,是黔西古城的重要标志。

观文塔俗称七层塔,塔高约二十五米,里外皆呈八角形,塔基每边长4.16米。第一层高3.48米,面宽4.12米。西南面有门,高2.72米,宽2.02米。二至七层每层有窗三扇。各层的高度及窗的大小,随着石塔的升高而递减,从第二层起均有翘角。此塔外观古朴苍劲,有壮阔之势而无骄戾之气,有凝重之拙而无纤细之巧,体现出传统的东方审美情趣。前人有诗赞此塔道:

据《黔西州志》载,观文塔始建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由知州陈德荣捐资修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知州鲍尚忠续建落成。塔内第三层左侧壁镶有大理石石碑四块,高35厘米、宽20厘米,为修塔时助银碑记。塔成后实为州城之巨观,人们经常登临其上游览,即兴抒怀。观文塔见证了黔西县城的沧桑巨变,已然成为黔西县城的一道著名人文景观。

观文塔状似笔锋,直书苍天,掩映在绿树丛中,别有景观,石塔与楼阁相映,绿水与蓝天生辉。1982年,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观文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黔西县有关部门出资在观文塔所在的绣球山山脚修建了去思亭,使观文塔更添秀色。绣球山的山脚竖立有石碑多方,上山的石阶皆为青石铺就,山腰建有半山亭,上书对联一副:

观文塔原与黔西水西公园仅一墙之隔,现已和水西公园融为一体。水西公园位于黔西县城东半公里的狮子山麓,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和现代生活气息于一体的公园。公园里风景秀丽、古木参天、文化气息浓郁,是一个赏心悦目、清雅幽静的休闲去处。

民国初年,黔西名人姜磻溪募资筹款开辟公园,重修观音阁,增修部分建筑。因黔西古称水西,故命名为“水西公园”。明正德初年,曾在此修建观音阁,并铸大钟悬于寺内,后因兵燹,寺庙被毁,大钟仅剩半截,成为残钟,今尚存,称“正德残钟”。乾隆年间,相继修复观音阁。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乡亲们集资修复了观音阁。现在的观音阁,佛像金碧辉煌,木鱼钟磬悦耳,梵音缥缈萦绕。观音阁红柱青瓦,翘角飞檐,镂花雕凤,气势宏伟。观音阁旁的古柏轩后面,有一座残钟亭;只因亭内悬挂着一口修建观音阁时铸造的、被损坏了的大钟而得名。残钟亭的柱子上书有对联一副,上联为“古柏池清鱼游水暖”,下联是“残钟音渺月照亭幽”。

观音阁左后侧,有一座设计严谨、造型古朴的古墓,这就是为纪念抗击元兵而壮烈牺牲的彝族巾帼英雄奢节修建的烈姬冢。以后,乡人李世杰任清廷兵部尚书,出资在文峰山侧修建了文峰书院。水西公园大门处的尚书坊,是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乡人为纪念兵部尚书李世杰而修建的。牌坊庄严古朴、肃穆典雅,如同李世杰为官清廉、一生正气、恭勤为民一样。公园内李世杰的塑像容貌端庄,神情坦然,仿佛还在述说着那份难以割舍的缕缕乡情。

解放后,黔西县对水西公园进行了多次修缮,曾改名为人民公园。今日的水西公园,新修建了不少亭台楼榭,新建了梦幻霓虹,更显得绚丽多姿。长堤边,新栽的婆娑龙柳,亭亭玉立的棕榈,迂回的栏杆,倒影水中的亭台,相映成趣,美轮美奂。

“塔影似随流水去,钟声多在夕阳时”。巍峨观文塔、肃穆尚书坊、庄严观音阁、凝重烈姬冢,这些历史遗迹与新建的三角亭、半山亭、杜鹃亭、荷塘等,构建了一个错落有致、古今融和、曲径通幽、宁静典雅的胜景。置身于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的境界之中,使人顿感神清气爽,精神空灵。如果说黔西是一枝花,那么水西公园是这枝花上最俏丽妩媚的一朵;如果说水西公园是黔西人的精神家园,那么观文塔就是其画龙点睛之笔。无论是瑞雪纷飞的冬日,还是春阳暖身的佳节,黔西人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品味着自然,品味着文化,品味着人生,品味着美好。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