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吉古夫铁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3652字

吉古夫铁

一、“荞花般的童年”

吉古夫铁

1953年12月,吉古夫铁出生在四川省凉山美姑县一个叫维其沟的寨子里。美姑县位于大凉山腹地,群山连绵。维其沟处于群山之中,风景美丽,这个当时只有五户人家的小寨子周围,环绕着白杨树、核桃树,天蓝、云白、水清。春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荞花尽情开放,犹如花的海洋。

吉古夫铁的母亲是远近闻名的民间歌手,会唱许多彝族民歌,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吉古夫铁后来能成为音乐家,与母亲的唱歌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他曾说,如果母亲能像自己一样从小获得学习的机会,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歌唱家。

凉山地区的彝族,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而新中国的成立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出生在新社会的吉古夫铁,像其他民族的孩子一样,按时走进了学堂,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汉语,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学校里有位来自远方的汉族老师刘文正,他十分认真地教彝族孩子们读书识字。孩子们有的贪玩,有的还要牧羊放猪,不来上学,他就去家访,要孩子们回来读书。

由于环境和家庭的熏陶,吉古夫铁从小就喜欢音乐,还经常自制竹笛吹奏,尤其是在荞花盛开的春天。刘老师注意到了他爱吹笛子爱唱歌,还专门教他唱歌,教他识谱。

1965年,不满12岁的吉古夫铁,在刘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

在新社会成长起来的吉古夫铁有着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些后来都反映在了他的音乐作品中。他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呷莫阿妞》,第一乐章为“荞花般的童年”,就浸润着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他创作的歌曲《金色的太阳照凉山》,表达了他对新中国和新生活的赞美。

二、走上专业艺术舞台

进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后,除了继续学习文化课外,吉古夫铁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其间,他不仅学习声乐,还学习过作曲,学习过手风琴、月琴、钢琴的演奏。同时,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演出。

1972年,已经是吉古夫铁在文工团工作的第7个年头。这年8月,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到四川招收作曲专业的学生,州文工团的领导和老师积极推荐吉古夫铁。结果,吉古夫铁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了。

进入中央民族学院音乐系,吉古夫铁的艺术生涯登上了新的台阶。在三年学习生活期间,他受到了各方面更为严格的训练,同时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小提琴曲《铁路修到彝家寨》、双簧管独奏《凉山新歌》被收入中央民族学院器乐教材,手风琴独奏曲《草原女拖拉机手》被收入中央音乐学院器乐教材。

吉古夫铁是大凉山第一代彝族作曲家,他的成长经历是新时代的一个见证。1973年7月,还在吉古夫铁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一个奴隶的儿子成为少数民族最高学府的作曲专业生》,介绍了他的经历,还播放了他手风琴伴奏的创作歌曲《金色的太阳照凉山》。

1975年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吉古夫铁又回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为了能使他在音乐天地里飞得更高,文工团又多次送他到东方歌舞团、煤矿文工团、四川省歌舞团以及峨影乐团等文艺团体,进修乐队指挥。

就这样,吉古夫铁又成长为一名彝族指挥家。1977年,吉古夫铁在成都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指挥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演出舞剧《奴隶的女儿》,获得成功。此外,他还在西昌指挥了自己创作的交响乐《呷莫阿妞》等。

三、优美的作品及其源泉

40多年来,吉古夫铁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涉及声乐、器乐、舞蹈音乐和电视剧音乐等各个门类。代表性作品,如歌曲《泸沽湖的女儿》《喜相会》《幸福的凉山》《望上一眼心也碎》《泉边姑娘》;器乐曲《彝寨风情》《呷莫阿妞》《彝寨随想》;舞蹈音乐《席勒的红裙》《溪涧》《彝族达体舞》《荞花花》《拖觉拉达的姑娘》《喜背新娘》(合作);歌剧《穿红裙的幺表妹》(合作),等等。

《吉古夫铁创作歌曲选》书影

20世纪7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开始向国内介绍吉古夫铁的音乐作品。他的作品不仅经常在电台、电视台播出,有些作品还在舞台上表演。许多作品还被随团带到英国、德国、俄罗斯、马耳他、朝鲜、日本、土耳其、希腊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演出。

早在1998年,四川省青年联合会编辑出版了《吉古夫铁创作歌曲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中国唱片总公司成都公司发行了《会飞的口弦——吉古夫铁个人作品专辑》,专辑中收录了他的30首作品,包括《彝人家园》《望上一眼心也醉》《泉边姑娘》《祝酒歌》《邛海,请告诉我》《赶场》《会飞的口弦》《邛海的清晨》《泸沽湖书札》《小溪》《泸沽湖的儿女》《不见阿哥马铃响》《在心上》《波落山》《守望》《美丽的月城》《珍珠河》《喜相会》《故乡的小河》《核桃树》《凉山的金索玛》《林木美姑》《眼睛》《泸沽湖边的白裙》《金沙江》《月琴的故乡》《依呀勒》《幸福的凉山》《阿勒南瓦》《我的爱恋》。

吉古夫铁的音乐作品屡获殊荣,所获奖项达60多个,包括国家级、省级以及州里的。1990年,他的民族器乐曲《彝寨风情》获得了四川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界创作一等奖。也就是这一年,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称号。

吉古夫铁现任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中国音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四川省音协副主席,四川省优秀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他曾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还是四川省第五届、八届、十届人民代表。

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体会,吉古夫铁认为,一是始终抓住彝族音乐的精髓。他的受到人们认同和专家好评的音乐作品,都是民族风格很浓的作品。二是要发展但是不走样,不追逐都市音乐的那套,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谈到自己的成长道路,吉古夫铁最为感激的是那些教育、帮助过他的老师,以及自己的生活伴侣,而他们当中许多是汉族同胞。少年时代的记忆是刘文正老师,大学时期则有田联韬、关也维、金正平等。他曾经深情地说:“我的许多老师至今依然关心我、指导我、帮助我。我的每一点进步和取得的成绩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

吉古夫铁的人生旅途中也遇到过挫折,感到过痛苦甚至绝望。每当这些时候,给他信心和勇气的,是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汉族,在歌舞团担任手风琴、电子琴演奏员。他们都在大凉山长大,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且曾经一起演奏过吉古夫铁创作的音乐作品。在他们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夫妻间的默契,更体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和谐。

四、坚持民族音乐的根基和元素

吉古夫铁是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对自己民族的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以自己的音乐表现凉山、表现彝族人,而且还对彝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发表过论文,还应邀进行了彝族音乐的专题讲座等。

2004年,吉古夫铁应香港文化署邀请,到港进行了彝族音乐专题讲座。这一年,他还在《凉山大学学报》(第6期)发表文章《凉山彝族民歌简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彝族民歌。他认为,凉山音乐从类别上来讲,分四大类:歌曲类(即民歌)、器乐类(如极富凉山特色的口弦、巴乌、彝族唢呐、打击乐器皮鼓、月琴等)、舞蹈音乐类、曲艺类。

凉山彝族民歌又可归为六大类:山歌、儿童歌曲、劳动歌曲、喜庆歌、叙事歌、祭祀歌。其中彝族山歌男女老少都可以唱,上山、砍柴、挑水、耕种、情人之间表达相互爱慕的情绪等,内容丰富;儿童歌曲类,有些是大人来给儿童演唱的,如哄孩子睡觉、叙述孩子成长的;劳动歌曲类则很形象,比如在打荞子、犁地等各种劳动场合唱的歌等;喜庆歌是在红白喜事的民风民俗中唱的;而叙事歌是彝族人最有特色最丰富的种类,玛母特依、勒俄特依等,可以用唱的形式将一部史诗叙述完,包括讲述人生、历史、个人遭遇和婚姻自由等内容。祭祀歌则是毕摩苏尼所唱,是彝族特有的。

吉古夫铁十分注重用彝族母语和音乐元素进行音乐创作。他认为,彝族音乐的形态和历史、文化、宗教、地域形态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其中母语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彝族音乐创作中,母语和旋律是彝族民间音乐的根基和元素,必须保持。

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的领导,吉古夫铁在实践中坚持贯彻他的民族音乐理念。尽管在整体技术、阵容等方面,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比不上中央歌舞团等文艺团体,但在表现民族特色上却占优势。正因如此,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才在全国乃至世界艺术领域都获得了好评。吉古夫铁说:“将来,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作为宣传凉山,提高凉山的知名度,宣传彝族的载体,我们就必须保持自己的元素不变。”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