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刀美兰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4433字

刀美兰

一、从大自然和佛寺壁画中寻找舞感

刀美兰

1944年4月,刀美兰出生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宣慰街的一户傣族家庭。她的傣族名字叫“楠蝶提娜”,意思是“仙女的百合花”,代表着吉祥幸福。

刀美兰刚出生没多久,父亲就移居到了泰国,剩下她和母亲还有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刀美兰的幼年时光充满了长辈的慈爱和民族民间艺术的滋养:在火塘边,她依偎在母亲和奶奶身上,听着傣族民间诗歌与传说,度过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再长大一些,大自然成了刀美兰最好的玩伴:“我以前住的那个寨子叫宣慰街,它面朝湄公河,背靠深山老林,我幼年时一天到晚就在这个植物王国里自由地玩耍嬉戏。白天,我会到树林里去摘野果、采野花,还喜欢在清幽幽的河边观察孔雀,跟它们一起喝水,跟它们比美,拣它们美丽的羽毛带回家欣赏。如果不去森林,我就跟我们养的大象玩耍。大象的性格非常温顺,是傣家人不可缺少的劳动助手。我很喜欢它,总是偷偷地把奶奶蒸的糯米饭包上甜角和香蕉从竹楼上扔给它,它就会高兴地把鼻子搭到竹楼上,让我顺着滑下去,再把我卷起放到背上,真是开心极了!”

“晚上,在竹楼里睡觉时,经常会听到大象、猴子、老虎等野生动物的叫声,有时它们还来竹楼下面找东西吃,但是我们从来不计较,大人们总是说:‘它们饿了,就让它们拿走吧。’甚至经常有蟒蛇盘在竹楼下乘凉,我们也不觉得害怕,因为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有灵性,你不犯它,它自然也不会伤害你,彼此就这样和平共处。”

后来,刀美兰开始陪着奶奶一起到佛寺赕佛。佛寺里美丽的壁画,总是深深地吸引着她,她常常在壁画前边看边想,并模仿画上孔雀开屏、仙女起舞的姿势。就这样,刀美兰的舞蹈天赋被充分激发,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跳上几下:“那时在草地上玩耍,到澜沧江沐浴,都要跳一阵子舞,比画的动作就是从佛寺壁画里学来的。”

1954年,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工队成立,10岁的刀美兰被选中,成为一名舞蹈演员。在文工队,她和一同入队的5名同龄演员接受了专业的舞蹈训练,每天拿大顶、下腰、压腿、踢腿、旋转,十分辛苦。

当时,按照傣族的习俗,姑娘们站要有站样、坐要有坐相、走要有走姿,人们看到文工队的舞蹈演员头朝地、脚朝天练功,都议论纷纷,有人还说这样练功“要把肠子都倒出来的”。其他演员的家长经不住众人嘀咕,硬是把自己的孩子拉回了家里,只剩下刀美兰一个人留在文工队。

此后,刀美兰越发刻苦练功,并向民间艺人学习了各民族的舞蹈。大自然的神奇瑰丽造就了她舞蹈纯朴、自然、优美的特点,佛寺中的壁画滋养了她舞蹈的灵性。渐渐地,她的舞蹈才华充分显露,成为文工队的佼佼者。

二、高飞的“孔雀公主”

周总理接见刀美兰

1956年,云南省举行了第一届各族青年文艺体育大会。在大会上,刀美兰代表文工队表演了舞蹈,以质朴自然的舞蹈风格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到了年底,“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召开。在联欢大会的演出中,刀美兰跳了一支自己创作的独舞《种菠萝》,一曲舞毕,周恩来总理带头为她鼓起了掌。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还握着刀美兰的手,通过翻译亲切地对她说:“小同志,你今天的舞蹈跳得不错。你要苦练基本功,还要好好学习文化,要向老艺术家学习。你们傣家人把孔雀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你这个小孔雀要高飞,要飞到全中国,要飞到全世界。”

在芒市演出结束后,刀美兰又随周总理赴缅甸访问演出,轰动了整个缅甸。当时,一位年轻的缅甸王子看了刀美兰的舞蹈后,一见倾心,差点将她抢回去做自己的王妃。

1957年,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举行,小型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被云南省歌舞团选派到北京参加会演。这部舞剧根据同名傣族民间叙事长诗改编而来,刀美兰担任剧中的女主角,扮演“孔雀公主”楠木诺娜。

在会演中,刀美兰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此前,在傣族的传统舞蹈中,孔雀舞都是由男子戴着面具表演,而刀美兰不但扮演“孔雀公主”,开创了女子孔雀舞的先河,还大胆革新,摘掉面具露出“公主”的美丽面容,令人眼前一亮。大家都说:“她的眼睛会说话。”

1959年,在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文艺会演中,刀美兰主演了傣族舞蹈《赶摆》和《小卜少》,以质朴、自然、端庄、甜美的舞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由于在演出中的出色表现,她被调至云南省歌舞团任舞蹈演员。

1961年,刀美兰和云南省军区歌舞团的小提琴演奏员王施晔结为夫妻。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排练现场。当时,作为这部舞剧音乐指导的王施晔看到舞台上美丽脱俗的刀美兰,当即写下了“如一颗灿烂的明星在我眼前闪烁,像一片绚丽的彩霞在我身边飘落”的诗句表达爱慕之情。

1962年1月,东方歌舞团在北京成立。当年10月,在周总理的推荐下,刀美兰从云南省歌舞团调至东方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从此,她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

北京的生活和家乡的差别很大,初到东方歌舞团时,刀美兰并不适应。在家里吃惯了糯米饭的她,看着食堂的窝头、馒头以及其他面食就发愁。气候也与四季如春的家乡大不相同,到了大雪纷飞的冬日,她总是冻得瑟瑟发抖。最重要的是,她不懂汉语,听不懂老师讲课,更看不懂专业书籍上的汉字,只能靠模仿老师的动作练习。然而,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凭借对艺术的领悟力,刀美兰的学习不但没有落下,反而成了歌舞团响当当的舞蹈演员。

三、用舞蹈体现真善美

在东方歌舞团,刀美兰一待就将近10年,她跳的傣族舞蹈出神入化、无人比肩,和莫德格玛、阿依吐拉、崔美善一起,被誉为少数民族舞蹈的“四朵金花”。

除了苦练自己的看家本领,刀美兰还如饥似渴地学习各民族的舞蹈,从中汲取营养;就连柬埔寨舞蹈《百花园中的仙女》、几内亚舞蹈《大象》等,她跳起来都神形兼备。一次,团里排练非洲舞,刀美兰本来没有演出任务,却依旧在旁边跟着大家一起学。演出当天,一名舞蹈演员生病了,情急之下,大家决定让刀美兰临时顶替。没想到,刀美兰的表演出人意料的精彩,以至一位观看演出的外宾笑着说:“怎么把我们非洲的演员也请来了?”

1964年,刀美兰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在“伟大的节日”一场中,她担任了傣族花环舞的领舞,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分钟,却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刀美兰表演《金色的孔雀》

“文革”开始后,刀美兰被下放到云南省建筑机械厂当绘图员。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她没有放弃对舞蹈的追求,无论是工厂、农村,还是部队、学校,只要大家让她跳,她就会当场翩翩起舞。

1972年,刀美兰回到了云南省歌舞团,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舞台。此后,她的艺术生命重新点燃,创作及表演了许多优秀的舞蹈。

1980年,已经36岁的刀美兰参加了在大连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比赛。在比赛中,她表演了自己创作的独舞《水》和《金色的孔雀》。最终,这两部舞蹈作品均荣获优秀表演奖,其中,《水》被选入“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水》和《金色的孔雀》在刀美兰表演的众多舞蹈中最为突出。通过这两支舞蹈,她把傣族舞蹈典型的手势、晃胯、颤步、三道弯等肢体语言特征演绎得如诗如画,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被人们称为具有“美兰味”的舞蹈。

贾作光曾这样评价刀美兰的这两部舞蹈作品:“她表演的《水》,诗境更加突出,在舞美道具的配合下,使我们看到了澜沧江之壮美。她那舞蹈风姿,充分表现了生活的情趣,俨然是一幅活生生的美丽画卷。”“金色孔雀的飞舞,仙女般的美丽动人,无论表演孔雀展翅、衔动羽毛,还是嬉戏游步,都表演得纯正无瑕,美而不腻。那眼神、那纤细的三道弯的傣族舞蹈特有的身段,真的,把我的眼神凝住了,我被她的表演征服了。”

多年后,在谈及这两部作品时,刀美兰说:“我是一个在傣文化‘蜜糖’罐中长大的傣家女儿,美丽的西双版纳给予我快乐的童年和创作的源泉。我创作和表演的代表作《水》和《金色的孔雀》,就是傣族人民幸福、吉祥、美好的象征,这一切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四、为传承民族舞蹈贡献力量

1982年,刀美兰主创并表演的“刀美兰独舞晚会”在全国十大城市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观众和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之后,她一边参加演出,一边积极创作,先后独立创作了《新米歌》《勇士之舞》《长甲舞》等,并与人合作了《蜡条舞》《春到版纳》《捕鱼》等。

从1989年起,刀美兰开始远赴边疆地区万里巡演,把自己优美的舞姿送进了村村寨寨,送进了哨所兵营。此外,她还先后到泰国、新加坡、阿尔及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访问演出,让国外友人一睹她的舞蹈风采。

刀美兰和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1994年,为培养傣族舞蹈的下一代,刀美兰在西双版纳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民族艺术希望学校——“刀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不久,她又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立了分校,先后吸收了傣族、景颇族、苗族等民族的600多位儿童在这两所学校免费上学。

在教学中,刀美兰常常向大家强调“德”字。她说:“只有‘德’高的人,艺才会高。‘德’是艺的根,到哪里,根都不能丢。”

进入21世纪,刀美兰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2006年,刀美兰荣获“云南文学艺术卓越贡献奖”。2007年,“刀美兰舞蹈艺术50年研讨会”在西双版纳举办。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白淑湘在研讨会上说:“刀美兰的舞蹈表演独树一帜,尽情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赋予了厚重的傣族贝叶文化,倾心描绘了民族精神和生活的神韵,是当之无愧的‘云南明珠’。”

温家宝总理邀请刀美兰做客中南海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邀请刀美兰到中南海做客,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同年11月,刀美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舞蹈精品晚会《舞动中国》上,用优美的舞姿抒发了对祖国的深厚情谊。

2014年9月,由刀美兰和王施晔共同完成的傣族歌曲《勐沙松》,作为集体舞伴奏在西双版纳各族群众中推广。《勐沙松》曲风铿锵有力,向人们展示了别具一格的傣族音乐。

2015年3月,刀美兰回到家乡探望村民,并帮助演员们为即将到来的泼水节排练节目。在接受采访时,她说:“我是傣家女儿,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是养育我的母亲。今年我从艺60年,不能忘记走过的艺术道路,我觉得更应该回到家乡把艺术送进村寨,与民同乐。”

吴晓邦曾这样评价刀美兰的舞蹈:“看了她的表演,仿佛不是人在跳舞,是舞蹈之神、民族之神降临到人间、爱抚人间、爱抚苍生。”带着这样的赞美,刀美兰在舞坛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被誉为“傣家的金孔雀”。如今,刀美兰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出千千万万只“金孔雀”,让他们飞遍中国,飞向全世界。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