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王苹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4476字

王苹

一、从秦淮河畔走出的“娜拉”

王苹

1916年9月2日,王苹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的一个回族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她虽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乳名却叫“毛五”。

江宁县(今江宁区)位于南京市中南部,风景秀丽,著名的秦淮河就在王苹家的窗下流过。小时候,每当卖汤圆或酒酿的小船划过,她便和姐姐打开窗户,用竹竿把放了钱的篮子递下去,然后再提上来一碗香甜可口的汤圆或酒酿。就这样,在秦淮河水的流淌声中,王苹度过了一个十分快乐的童年。

1931年,王苹从初中毕业,考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师范科。当时,她的哥哥是中央大学的学生,两个姐姐已经工作,一个是幼儿园的音乐老师,一个是小学的体育教员。受她们的影响,王苹在学校里文艺、体育皆有所长,尤其喜欢戏剧表演。

后来,王苹参加了学校业余剧团的活动,常常演出独幕剧。通过演出,她结识了许多进步青年,其中不乏后来在我国戏剧、电影史上的优秀人物,如瞿白音、张水华、王家乙等。

1934年,王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被学校推荐到南京市立兴中门小学当教师。工作之余,她背着家里和学校参加了瞿白音组织的“磨风剧社”,并加入了“左翼戏剧家联盟南京分盟”,成为其中唯一的女性成员。

当年年底,磨风剧社决定根据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排演《娜拉》,让王苹出演剧中的女主角。为避人耳目,王苹将自己的原名“王光珍”改成了“王苹”。1935年元旦,《娜拉》在南京市中心的“陶陶大剧院”公演,王苹因在剧中成功塑造了敢于反抗旧势力的外国女性艺术形象“娜拉”,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公演虽然非常成功,却给王苹带来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公演当天,兴中门小学的校长也观看了演出,当他吃惊地发现舞台上的“娜拉”竟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后,以有伤风化为由立即辞退了王苹。紧接着,南京市教育局也以“一个戏子岂能为人师表”的荒唐通令,切断了王苹在其他学校谋职的路。

王苹被社会逼迫,只好先回到了家里。然而,生性顽固、严守礼教的父亲自觉颜面大失,为了防止王苹再出去“闯祸”,竟将她锁在了小阁楼上。后来,父亲为尽快消除“家门之不幸”,又逼着才19岁的王苹嫁给一个商人。

面对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王苹并没有屈服。她拼命哭喊,不吃不喝,还用头来撞墙,坚决抗争到底。几天后,消息传到外面,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纷纷声援王苹,并在各大报纸上展开了“娜拉与妇女自学”的反封建大讨论。王苹被大家的支持所鼓舞,在《新民报》上发表了公开信,向社会宣告自己将加倍坚强起来,永远在戏剧及人生的舞台上学习。

在1935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父亲把王苹从小阁楼里放了出来。大年初一,王苹趁着茫茫大雪逃出了家门,在朋友的帮助下前往几十里外的江宁县铜山镇小学教书。

二、时局动荡,辗转演出

1935年10月,王苹经人介绍前往太原,到“西北影业公司”拍摄由宋之的创作的电影《无限生涯》,从此走上电影艺术之路。

影片拍摄期间,王苹还排演了宋之的编写的话剧《谁之罪》。结果,该剧因控诉煤矿资本家的罪恶触怒了当地反动势力,招致停演,电影也终止了拍摄。1936年春节,王苹和宋之的喜结连理,之后,两人一起离开太原,来到了上海。

1936年春,王苹参加了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电影拍摄工作。之后,她又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四十年代剧社”,参加了《生死恋》《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田野》《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多部话剧的演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声讨日寇的野蛮行径,王苹参与赶排了《怒吼吧,中国》《保卫卢沟桥》等剧目。随后,她与宋之的参加了“救亡演剧队”,把才6个月大的儿子托付给保姆后,随队赴各地演出。不久,江南大片领土沦陷,王苹的儿子没了下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回去苦苦寻找,也还是杳无音讯。

1938年春,演剧队巡回演出结束。受周恩来的指令,王苹夫妇前往重庆继续开展进步戏剧运动。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开始大肆搜捕、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于是,王苹夫妇悄悄离开重庆,去了香港。在那里,他们与司徒慧敏、于伶等人成立了“旅港剧人协会”。其间,王苹演出了《雾重庆》《希特勒的杰作》《北京人》《马门教授》等进步剧目。在演出《雾重庆》时,观众一度达到“人潮如涌、水泄不通”的盛况。

王苹在《关不住的春光》中的剧照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王苹抱着一岁多的女儿,扶着重病的丈夫偷渡过海,辗转撤回了重庆。在重庆,王苹参加了“中国艺术剧社”,先后演出了巴金的《家》、老舍的《国家至上》、郭沫若的《信陵君》,以及茅盾的《清明前后》等著名剧目。

抗战胜利后,王苹又回到上海,加入“上海艺术社”,参演了郭沫若的《孔雀胆》、沈浮的《金玉满堂》、阳翰笙的《草莽英雄》等话剧。1946年,她加入“昆仑影业公司”,先后参拍了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天堂春梦》《万家灯火》《关不住的春光》《新闺怨》《丽人行》等。

在此期间,宋之的离开上海,去了解放区。为掩护自己和孩子,王苹在报纸上发表了与宋之的离婚的假声明,暗地里承担共产党的地下通讯宣传工作。然而,没过多久,她的活动还是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

1948年冬,为免遭迫害,王苹带着一对女儿乔装打扮,穿过国民党的封锁线辗转到了石家庄,并在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室工作。不久,随东北野战军到达天津的宋之的得到消息,立刻赶至石家庄,一家四口终于团聚。

三、执导电影,开创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王苹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后,她被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后又调至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工作。

1951年春,解放军军事学院要组织一个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演习,时任院长的刘伯承指示总政文化部将演习拍成电影,供部队训练和教学参考。于是,文化部将拍摄这部影片的任务交给了王苹。

要拍摄好千军万马的恢宏场面,对从未当过兵、上过战场的王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这还是她第一次担任导演。她先是潜心学习了联合作战的指挥艺术和军事常识,之后又在制订拍摄计划时悉心听取了军事顾问的建议。

演习正式开始后,王苹指挥临时抽调来的20支摄影队,在山水河川间追逐记录演习的各个场景,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拍摄和制作任务,并将其命名为《河川进攻》。王苹晚年在提及这部“处女作”时,颇为感慨地说:“那时我才30多岁,第一炮打响,还受到了表扬,这为我以后当导演树立了信心,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王苹在拍摄完另一部军事教育片《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后,被调到了厂里。不久,她导演拍摄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一般情况下,拍一部影片需要2000多米胶片,由于缺乏经验,王苹一下子用了4万米胶片。面对问题,她向老一辈电影艺术家虚心求教,顺利完成了拍摄工作。

1956年4月的一天,正在外地赶拍影片的王苹突然得知丈夫宋之的病危的消息。当她赶回北京的医院时,宋之的早已停止了呼吸。丈夫的离世给王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整整一个月,她要么把自己关在屋里,要么对着墓碑不停诉说。直到有一天,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陈播一声“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的断喝,才把王苹又拉回了导演的位置。

1957年,王苹完成了她作为导演的成名作《柳堡的故事》。她将自己对江南水乡的情愫以及女性特有的柔情融入影片中,使这部军事题材的故事片印上了鲜明的水乡特色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柳堡的故事》电影海报

《柳堡的故事》公映后轰动了全国,插曲《九九艳阳天》更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评论家认为这部影片“是军事与爱情题材的完美结合,从内容到艺术形式上都做出了突破和创新,显示了王苹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的艺术胆识和追求,同时奠定了她朴实自然、含蓄细腻、富有浓郁抒情性的导演艺术风格”。

之后,王苹又拍摄了一系列优秀故事片,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山多娇》《勐垅沙》《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影片中大显身手。1963年,她更是凭借电影《槐树庄》荣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的“最佳导演奖”。

四、为新中国银幕无私奉献

1965年,王苹和李恩杰执导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参加拍摄的演职人员有3000多人,摄制组分成两部分,在人民大会堂和北京体育学院田径馆来回奔波,十分辛苦。当时,王苹已身患心脏病和高血压,是怀揣天麻粉度过日日夜夜的。拍摄完成后,她还向周总理建议这部影片一律不署个人的名字。

王苹荣获“最佳导演奖”

在完成了《东方红》的拍摄工作后,“文革”的风浪席卷而来。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她顽强地抵抗住了种种磨难。

1974年,王苹回到北京,在“四人帮”的控制下以顾问的名义拍摄了电影《闪闪的红星》。最终,影片大获成功,可王苹的名字却被禁止出现在职员表中。对此,她毫不在意,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王苹与周恩来总理

1976年,王苹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搬上了银幕。之后,她又执导了电影《我们是八路军》。1978年,王苹升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

20世纪80年代后,已步入古稀之年的王苹逐渐退居二线。此后,她每天都忙着审查剧本,分镜头,看样片,并参加各种会议和评奖活动。她说:“一个共产党员在这种位置上做点工作都是应该的。什么名利呀、地位呀,都是虚的,都要化成一缕青烟,只有给人们留下点什么才好。”

同时,王苹还尽心培养年轻导演,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1982年,八一厂准备拍摄故事片《布谷催春》,王苹手把手地教年轻导演贾士纮拍摄。最终,电影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贾士纮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这部影片的真正导演是王苹老太太。”

1985年,王苹重操旧业,拍摄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第二年,《中国革命之歌》荣获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1988年,《霓虹灯下的哨兵》拍摄续集,王苹应邀去拍两场戏。当时,她的心脏已经出现了“房颤”,医生严肃地告诉她:“上海坚决不能去,路上出了事,谁负责?”然而,王苹却说:“不能让摄制组等我,耽误一天,摄制组要花多少钱?”第二天,她不顾医生的百般劝阻,坚持去了上海。

1990年12月1日,王苹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74岁。在12月28日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她被追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

几十年来,王苹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奉献给了表演艺术事业。这位从秦淮河畔毅然走出的“娜拉”,这位不屈不挠地奋斗在革命道路上的影剧演员和电影导演,把自己的辉煌成就都留给了银幕,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