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傅雪漪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3547字

傅雪漪

一、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

傅雪漪

1922年12月,傅雪漪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满族家庭。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入私塾,进行传统的启蒙教育,这对于他后来的艺术和学术取向都深有影响。

傅雪漪在私塾读书期间,除了《三字经》之类的蒙书之外,经史诸子一类的经典著作自然必不可少,特别是背诵大量的古典诗文。每天下课回到家里,他还会在私塾先生的要求下学习琴棋书画。渐渐地,傅雪漪对昆曲艺术及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年后,在回忆自己所受的私塾教育时,他感慨地说:“我晚年的一些艺术感悟及整理古典词曲的兴趣,并为古典诗词作曲、作画等,均受益于幼时私塾先生的教诲。”

1939年,17岁的傅雪漪正式拜师,先后跟随侯瑞春、高步云、沈盘生、包丹庭等昆曲名角学演昆曲小生,打下了扎实的昆曲表演功底。一年后,他加入北平国剧学会昆曲研究会,之后又组织成立了北平昆曲学会,为自己的昆曲表演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学习昆曲的同时,傅雪漪还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在黄宾虹、于非闇等国画名家的指点下研修国画专业。1943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北平艺专毕业。从此,他一边画画,一边表演昆曲,逐渐成长为观众喜爱的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成立了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傅雪漪加入了研究会,成为戏曲组的一名研究员。从1951年起,他还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研究组、中国戏曲研究院艺术处、中国京剧院艺术室音乐组,从事戏曲音乐创作和研究工作。

1957年6月,北方昆曲剧院成立,傅雪漪成为院里的艺术委员会委员、秘书,并兼任演员、艺术室音乐组组长和教师。同时,他还开始在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讲授戏曲文学、诗词音乐、民族音乐、昆曲艺术等课程。

1973年,傅雪漪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组任研究员。后来,他又转到戏曲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兼任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他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顾问。

1985年,傅雪漪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出版了专著《戏曲传统声乐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此后,他还先后出版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昆曲音乐欣赏漫谈》(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傅雪漪古典诗词配乐吟唱曲选》(台湾书局,1998)等。

此外,傅雪漪还编写了《中国昆曲艺术》一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并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撰稿。同时,他还发表了《昆曲舞台上声情形态的统一》《昆曲的起源和发展》《昆曲的语言音韵》《南昆与北昆》等多篇论文。

2007年9月21日,傅雪漪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二、戏曲音乐创作和研究双获丰收

傅雪漪从小就十分热爱祖国戏曲艺术,数十年来,他不但表演昆曲,还在戏曲剧目的作曲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在自己的戏曲表演生涯中,傅雪漪先后表演了《牡丹亭》《千钟禄·搜山、打车》《寻亲记·饭店》《桃花扇·访翠》《长生殿·惊变、弹词》《文成公主》《师生之间》《奇袭白虎团》等昆曲剧目,在演出中均有上乘表现。

1956年冬,傅雪漪加入北方昆曲代表团,赴上海参加了南北昆曲观摩汇报演出大会,并到杭州、苏州、南京巡回演出。这次巡演可以说是他表演生涯的顶峰,其间,他演出了多部昆曲剧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此后,傅雪漪开始专心从事戏曲创作和研究。1957年,他在中国戏曲研究院搜集旧书谱时,找到了一部乾隆时期的戏曲音乐曲谱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随后,他开始与人合作,对其进行整理、翻译。“文革”开始后,部分翻译文稿丢失,傅雪漪从20世纪70年代起又开始独自重新整理和翻译,直到1991年才出版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译》。

傅雪漪《西厢记》谱曲手稿

1982年,傅雪漪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作了有关《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专题节目。在节目中,他对部分翻译完成的宫谱进行了讲解,并请昆曲演员张继青、蔡瑶铣、卢德武和戴学忱等人前来演唱。节目播出后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傅雪漪作了第二次专题节目,介绍了自己翻译南北词宫谱的最新进展。

1982年,傅雪漪受邀为马少波改编的昆曲《西厢记》作曲。在创作中,他独创“北曲南唱”的做法,用北曲曲牌的旋律作曲,行腔时则用南曲曲调,并在其中适当加入“海盐腔”和“弋阳腔”这两种古老的戏曲唱腔。1983年,《西厢记》荣获北京市音乐特别奖。后来,这部戏一度成为北方昆曲剧院的必演剧目。

此后,傅雪漪又为《牡丹亭》《琵琶记》《荆钗记》《晴雯》《红霞》《雷峰塔》《中山狼》《文成公主》《逼上梁山》《吕后篡国》等昆曲剧目进行了谱曲。其中,《牡丹亭》曾在1982年荣获北京市戏曲特别奖,在1989年获“十年来优秀戏曲唱段一等奖”;《琵琶记》获1991~1993年音乐奖。

除了昆曲,傅雪漪还为南戏《张协状元》谱了曲。他从研究古典音乐入手,借鉴大量古老戏曲剧种中的音乐,为这部戏谱写了全部旋律及唱腔。此外,傅雪漪还为京剧《白蛇传》《人面桃花》,以及话剧《蔡文姬》《胆剑篇》等进行了作曲和音乐设计。

1996年6月,傅雪漪赴芬兰进行文化交流。其间,他不顾74岁高龄,为当地观众表演了许多拿手的昆曲剧目,并向外国学者展示、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的戏曲谱曲成果,为弘扬我国戏曲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重现古典诗词的音乐风华

几十年来,傅雪漪不但为戏曲剧目谱曲,还为百余首古典诗词进行了配乐工作。他曾为屈原《楚辞·九歌》中的《山鬼》配乐,“乐曲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出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并运用了倚音、顿腔技法,增强了古曲表现力”。

此外,傅雪漪还为唐代诗人于鹄的《巴女谣》谱了曲。他“采用轻松欢快、节奏跳跃的民歌手法,描绘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在牛背上欢快玩耍的情景。当路旁好心人催牧牛姑娘早点回家时,她不以为然调皮地回答:‘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这一句用近似儿歌的俏皮旋律把小女孩的天真可爱表现得惟妙惟肖,在结尾更有意识地重复‘芭蕉出槿篱’中‘出槿篱’几个字,描绘出人物天真调皮的神态”。

经傅雪漪配乐的诗词还有上古歌谣《南风歌》,战国屈原《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唐代诗人李白的《长相思》和《秋浦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张继的《枫桥夜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陆游的《钗头凤》、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蒋捷的《一剪梅》,元末明初诗人高启的《销夏湾》,以及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等。

《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释》书影

除了给诗词配乐,傅雪漪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精选数百首自宋代以来已有乐谱的诗词进行了选释,并于1996年出版了《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释》。音乐理论家吕骥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这对我们研究古典诗词的音乐是有益处的……古典诗词音乐的主要风貌,从所选的两百多首歌曲中大体可见。”

在诗词歌曲演唱技巧方面,傅雪漪也颇有研究。他提出了诗歌演唱值得注意的三点:把握诗词的审美意象,感于物而动;准确地把握情源;有效地把握气息的走向。他还总结了吟唱诗词的目的与方法:“从有视像的词句中求得意像来启发吟唱者的情源,以音乐性的语调将诗句升华、润色,以自己的体会来抒发作者之情,动听者之心,呈现出‘声诗’的艺术境界,获得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滋养和愉悦。”

1998年12月,傅雪漪不顾眼疾加重,为录制《中华百首古典诗词吟唱》专辑重新整理创作了曲谱。在录制过程中,他每天都到现场把关,对歌手进行逐句指导。专辑录制完成后,傅雪漪因疲劳过度导致双目失明,然而,他依旧保持乐观的心态说道:“眼睛看不见还有耳朵能听,有什么不明白的赶紧问,趁我现在还不糊涂。”

傅雪漪去世后,他的弟子、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苏芬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古曲研究中心”,代替恩师继续为继承和发扬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而努力奋斗。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