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曾杏绯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5154字

曾杏绯

一、自幼喜画,钟情花卉

曾杏绯

1911年3月26日,曾杏绯出生在常州青果巷一户回族人家。他的祖父曾省三是清朝的举人,父亲曾宇涵曾在国民党省府财政厅任职。

由于家境比较殷实,曾杏绯受到了较好的教育。7岁的时候,她进入私塾启蒙。9岁时,进入新学堂常州女师附小读书,一直读到初中,因患病而不得不中途辍学。

很小的时候,曾杏绯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时不幸身染痨病,医生认为她活不过一年。于是,祖父母便让她在家养病,拜画家徐凤林为师学画,借以修养身心。就这样,原本喜欢花卉的曾杏绯便整天以花木为伴,用画笔描绘它们。美丽的自然事物不仅填充了曾杏绯幼年失去母爱的痛苦,而且还逐渐治愈了她的疾病。一年后,曾杏绯的身体大有好转,遂又拜恽南田派传人、常州没骨花卉大家蒋志明进一步学习绘画。

常州是江南名城,不仅景色秀丽,而且文化底蕴甚为深厚。历史上,常州学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都极为有名。常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恽寿平(号南田),不仅擅山水,尤其在没骨花卉画的创新上用力甚多,创造了新的画法,并吸引了一大批画家,形成了流派。常州画派的特殊贡献之一,是诞生了一大批女画家,其中恽氏家族中就有恽兰溪、恽怀娥、恽冰、恽珠等十余位。

蒋志明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他言语不多,总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常把一些画稿交给学生临摹。曾杏绯随他学画3年,仅练习勾画稿就学了一年。第二年只学习描稿子、不上颜色,一直画到花与叶子都有立体感时,才学上色。第三年,老师让她独立绘画。曾杏绯严格遵照老师的要求学习,每天练习绘画长达八九个小时之多。勤奋好学的曾杏绯不断进步,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画稿越来越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许。

经过3年的严格训练、刻苦学习,曾杏绯的绘画已经小有成就,尤以恽派工笔没骨花卉见长。因此,她在常州一带渐渐小有名望,登门索画者多得难以应付。

1930年,应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的再三邀请,曾杏绯离开常州到南京,担任马福祥夫人马书城的家庭绘画教师。在南京期间,她与马季康缔结姻缘。

曾杏绯与丈夫马季康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杏绯像许多沪宁浙一带的文化人一样,不得不辗转流离,四处飘零,艰难谋生。她先是到了重庆,担任美术教师。1945年,曾杏绯被甘肃平凉女子师范学校聘为美术教师。1947年,曾杏绯带着子女到达宁夏银川,在马书城办的托儿所附设妇女识字班当教员,从此定居银川,与塞上江南结下终生之缘。

二、塞上耕耘,播撒艺术

1949年9月26日,宁夏获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曾杏绯先后在宁夏妇联、科协、文联工作,对宁夏的妇女,尤其是美术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曾杏绯参加了西北妇代会。1951年,她进入当时的宁夏省妇联工作。1952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会。1955年,她从妇联调到了科协,担任《科普报》的美术编辑。

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烽火连绵的战争岁月,曾杏绯却从未停下手中的画笔。新中国成立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始终坚持探索绘画艺术。当时,因为孩子小、家务重,下班回家料理完家务,把孩子安顿睡下,常常已是深夜,曾杏绯方才摊开画纸,调好颜色,开始绘画,把自己对新生活的感受和热爱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来。

曾杏绯(右二)与宁夏艺术家讨论创作

当时的宁夏,基本上可以说是艺术的“荒原”,而曾杏绯则成了绘画领域的第一批拓荒者。1953~1956年,她的作品连续三次(第三、四、五届)参加了全国美术展览,她也成为宁夏第一个参加全国美展的艺术家。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曾杏绯作为回族美术家被调入自治区文联,负责美术组工作。从那时起,她一心扑在人才的培养工作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中,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活跃了当时的文化氛围。

1960年,曾杏绯到北京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后来又连续担任了第三、第四届理事。

1979年,68岁高龄的曾杏绯成为宁夏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从这时开始,整个自治区美术工作的担子落在了曾杏绯的肩膀上,而她自己的绘画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期。

那时,曾杏绯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协会的工作上,天天忙着搞各种培训班,组织创作活动。虽然年届七十,但她却精力旺盛,终日忙于各种教育和交流活动。与此同时,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她认为“艺术的春天”已经来临,如果不好好把握,是对生命的浪费。

1985年,曾杏绯获得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授予的“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和第一批“宁夏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知识分子”称号。

2008年,曾杏绯当选为“宁夏50年影响力人物”,颁奖词就她对宁夏美术事业的杰出贡献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作为宁夏当代美术事业的创建者之一,曾杏绯在特殊的年代来到宁夏,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当时这片文化相对贫瘠的土地上,使之逐渐根深叶茂,蓬勃壮大。

2010年,在曾杏绯百年寿诞之际,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决定授予她“杰出回族女画家”称号,并在宁夏博物馆举行了“‘百岁荣寿’作品展览”。

2013年7月26日,曾杏绯在银川去世,享年103岁。

三、扎实创作,卓有大成

从事绘画艺术80余年来,曾杏绯作画千余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代大家。

早年或是由于社会动荡,或是因为工作繁忙,尽管从未放下画笔,但曾杏绯艺术生涯的黄金期却是在年近古稀担任宁夏美术家协会主席之后。曾杏绯的小儿子、宁夏书画院现任院长马建军先生说:70岁以后,母亲才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多年的坚持不懈和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使她很快达到了个人的巅峰。那时的母亲,总是在废寝忘食地画画,创作了不少工笔作品,很多精品都出自那一时期。

曾杏绯以工笔没骨花卉见长,尤其擅画牡丹。其实在烂漫的百花园中,任何一种花卉对于她而言都是驾轻就熟,而且除了牡丹、石榴、红梅、芙蓉等花卉,她的画集里还有出类拔萃的《百蝶图》。曾杏绯晚年爱画牡丹,缘于20世纪80年代银川中山公园种植了一片牡丹,名为“天香园”,生性爱花的曾杏绯时常到公园去观察、写生,在那段时间画了不少以牡丹为主的作品。后来,牡丹题材作品流传到社会,广受人们喜爱,她遂以牡丹作为主要的创作素材,由此牡丹也成为代表她绘画艺术的符号或曰代名词。

196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40周年,曾杏绯画了名作《明花映日》。这是一幅以石榴为题材的花卉作品,在竖幅的画面中,朵朵石榴花千姿百态、红艳似火,有的充分绽放、花蕊金黄,有的含苞欲放、尽显妩媚。它们个个生趣盎然,在俯仰多姿的新枝老叶的映衬下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似乎在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继承,预示了共产主义事业“百子千孙红不尽”的光辉前景。从这幅画中,不难读到画家的心性与情趣,进而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曾杏绯从不讳言:几十年来,自己从不将残荷败叶等衰腐气息流露于画面。她还说,她总是以平和的心境向往美好的事物。在她的画中,从来都看不到伤感和绝望,她笔下的花卉都开得灿烂绚丽、晶莹透明、芬芳甜润,让人感到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从她的画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女性的贤淑、温馨、谦和、容让等美德;同时,从画面的和谐明丽中,我们又能看到画家超凡的心境,一种波澜不兴、荣辱不惊的气质。

曾杏绯下笔总是一丝不苟。她的画,不仅构图严谨、疏密相间、主从呼应、浓淡有序,尤其是细部用笔和着色恰到好处,就连那些主体花卉周围附生的小草和灌木都逼真如活。她的画,一枚花瓣、一片叶子都精微到位。一位评论家指出,在艺术的路上,许多人不屑于画那些细碎微小的生命,一张口、一动笔,总是追求大气磅礴,结果空疏无物、大而无当。而“曾杏绯她从南方、从书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一切艺术熏陶和知识都在这西北腹心得以实践,获取正果。她的绘画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扎扎实实”。

曾杏绯作品《山花烂漫》

曾杏绯有自己的笃定的坚守,但也不乏尝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时,77岁的曾杏绯创作了一幅颇为独特的作品,她打破传统中国画的模式,在画面中甚至加入设计的意味,使画作在今天看来也充满创新的色彩。画面绘了十余种花卉,组成一个象征吉祥的“如意”图案,设色艳丽而不失雅致,兰花、灵芝、向日葵、牡丹等各色花卉栩栩如生。这幅作品一直悬挂在她的家里,被认为是代表她艺术成就的作品,是“镇宅之宝”。

曾杏绯的主要作品还有《紫微凌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百花催春》《争春》《宁可枝头傲霜老,不随黄叶舞东风》《前程似锦》《垂丝海棠》《月季石榴》《牡丹蝴蝶》《红满枝头》《山花烂漫》《欣欣向荣》《枸杞丰收》《果实累累》《百花齐放》《向阳花》《新春颂》等。

《曾杏绯画集》书影

曾杏绯的画作参加了全国第三、四、五、六、八届美展和其他全国及省内外展览,并被选送到中国香港和日、法、德、阿联酋、新加坡等地展览多次,还被各种报刊选用,有的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宋庆龄纪念堂以及宁夏博物馆、宁夏文史馆等收藏。作品在历次宁夏评奖中均获一等奖。200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民族百花奖”第五届民族作品展览组委会授予她“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

曾杏绯的画作曾入收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女画家作品选》《中国当代女美术家作品选》等大型综合性画册。1984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曾杏绯花卉作品选》;199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曾杏绯画集》;2013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曾杏绯花鸟作品集》。

四、德艺双馨,善良平和

一个艺术家,艺术上做到出类拔萃已属不易,如果能同时做到德艺双馨,那就更为难能可贵。曾杏绯确确实实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它不仅仅是某种宣传的言辞,更表现在人们的口碑中。

曾杏绯具有我国老一代文化人的品德,她一生与人为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名利,只是一心一意地干好自己的工作。遇到事情,她总是先替别人着想,把自己摆在最后。有一次生病,儿子要带她去医院,曾杏绯却说自己休息休息,扛一扛就过去了,不要多花公家的钱。2007年,曾家所住区域进行改造,要把住户原来独院的墙推倒建造公众绿地。邻居不少住户很有意见,而曾杏绯则把儿女们叫到跟前,告诉他们要配合政府的改造工程,不给组织上添麻烦。儿女们听了都默默无言,他们知道这片小花园对老人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老人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有人建议曾杏绯找找领导,把这片小天地留下来,她却说坚决遵照政府的决定,不搞特殊。

曾杏绯在孙女的陪伴下作画

曾杏绯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无微不至,一如慈母。在文联工作时,每逢春节,她就把家在外地不能回去的同事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吃团圆饭。看到年轻人积攒的脏衣服,她也抱回自己家给洗干净,有时连他们的袜子破了她都会给他们补好。即使已经成为声名远播的知名画家之后,面对青年们的求教,她总是耐心细致、诲人不倦。青年画家李东星慕名求教,曾杏绯见到还是毛头小子的他却非常耐心,给了他许多宝贵的建议和鼓励,还叮嘱自己已经有所成就的儿子抽空辅导他。正是这种鼓励与帮助,成为许多年轻人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谈到自己母亲曾杏绯的品德和性格,现为宁夏书画院院长的马建军概括为“善良”与“平和”。马建军认为,母亲之所以广受尊敬,不光是因为在美术领域的不凡造诣,更是因为她平和的个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然,这一点,在宁夏美术界可谓众口一词。“善良”“平和”,简单朴实,在当今这个社会,这种品性显得尤为珍贵——不仅是对做人,也关乎艺术事业的成就。

数百年前,常州画派的恽氏家族一门多画家,而曾杏绯的家庭也是名副其实的美术之家。曾杏绯长达数十年在艺术领域的艰辛求索,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在无形中感染了后人。如今,她儿子马建军是宁夏书画院院长、中国百杰画家;小女儿马以慰也是美术专业出身,在宁夏博物馆工作;外孙马骅和孙女马丽茵,分别执教于宁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后人都以有曾杏绯这样的长辈而感到骄傲,在专业上丝毫不敢懈怠。每次见到儿孙,曾杏绯都会笑着问他们最近有没有什么新作,然后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开“作品观摩会”。这种家风——家学氛围与家庭风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应该提倡的。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