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郑律成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6174字

郑律成

一、音乐天赋在革命运动中崭露

郑律成

1914年8月13日,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今属韩国)光州杨林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关于郑律成的出生年份,旧时一般说是1918年,后经查证,应是1914年。原来,郑律成为参加抗日活动时便于以未成年人身份作掩护,将年龄改小了4岁,由此导致一些资料把他的生年就记成了1918年。

郑律成出生的四年之前,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郑律成的父亲郑海业是一位爱国者,支持孩子们参加抗日救国斗争。郑律成的三个哥哥都参加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郑律成天资聪颖,听觉特别灵敏,天生一副好嗓子。因为酷爱音乐,后来,他把名字由原来的“富恩”改成了“律成”。在幼时和后来的音乐生涯中,郑律成先后学过六弦琴、钢琴、小提琴、作曲和声乐,因而成为器乐、声乐和作曲兼擅的音乐家。

1929年,郑律成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学。父亲病故后,他只好中途退学。

1933年,19岁的郑律成跟着三哥,与一批朝鲜进步青年,经釜山绕道日本长崎,到达中国上海。接着转乘火车,来到南京,加入了朝鲜人抗日团体“义烈团”和“朝鲜民族解放同盟”,并在朝鲜抗日团体举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在学校,郑律成主要学习军事课,同时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声乐。

1934年,郑律成毕业后留居南京,在电话局工作,收集情报,从事秘密抗日活动。为了更好地掩护身份,组织资助他到上海学习音乐。他坚持每周去一次上海,跟外籍教授学习声乐。就这样,郑律成一边在沪宁一带从事抗日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熟悉了大量民歌和世界名曲,音乐天赋逐渐展现。

1936年春天,郑律成在南京参加了“五月文艺社”。这是一个进步团体,田汉、任光等许多文艺界进步人士都是其成员。在5月1日举行的成立大会上,郑律成为总发起人郑趣涛写的诗作曲,取名为《五月之歌》,并登台演唱。《五月之歌》是郑律成的作曲处女作。

1936年秋天,因经济原因,郑律成无法继续去上海学习声乐,便在南京花露岗自修。1937年,经罗青介绍,他结识了冼星海。冼星海把刚谱完的《民族交响乐》和《救国军歌》给郑律成看。郑律成看过一遍,立即演唱了出来。冼星海听后,十分欣赏他的歌唱才华,邀请他到上海长期合作,灌制唱片,唱电影歌曲。在冼星海鼓励下,郑律成立下了以音乐为毕生事业的志向。

二、辗转两国,一个目标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也就在这一年,早已与进步人士有所接触的郑律成,与一批进步青年一起,来到了延安。

在上海时,郑律成通过姐夫朴建雄(在华朝鲜抗日团体领导人之一)结识了上海妇女救国会领导人、“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杜君慧。杜君慧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和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程,郑律成决心奔赴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郑律成、丁雪松夫妇

1937年9月底,郑律成开始奔赴延安的行程。李公朴先生资助他30块银圆作为盘缠,地下党员宣侠父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写了介绍信。郑律成背着小提琴和曼陀铃,带着《世界名曲集》,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关卡,于1937年10月到了延安。

到延安后,郑律成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担任音乐指导和声乐教员。1937年10月到1942年,郑律成一直生活、战斗在延安。这段时间,不仅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其间他也完成了两件人生大事,一是在1939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是1941年底,与丁雪松结成了革命伉俪。

1938年和1939年,是郑律成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延安颂》《延水谣》《保卫大武汉》《生产谣》《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大合唱》等充满激情的乐曲。这些歌曲,明快昂扬,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很快流传到各地。其中如1938年4月间创作的歌曲《延安颂》,一经问世就由延安迅速传遍全国,对许多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起了直接鼓动作用。1993年,《延安颂》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永载中国音乐史册。

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的教导。

1942年8月至1944年1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在这里,郑律成参加了前线的抗日斗争,同时继续创作,先后谱写了《朝鲜义勇军进行曲》《革命歌》等歌曲。这些歌曲在华北、东北等地区被人民群众广为传唱。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郑律成的故乡朝鲜也获得了解放。12月,郑律成夫妇到达朝鲜平壤,郑律成担任朝鲜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丁雪松担任华侨联合总会委员长、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1949年,郑律成调回平壤,担任朝鲜保安队(朝鲜人民军前身)俱乐部部长(略相当于解放军的文化部部长)。他受命筹建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并兼任团长。此外,他还担任了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其间,郑律成创作了歌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中朝友谊》和大合唱《图们江》《东海渔夫》等十余部作品。

1950年,中朝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政府决定在平壤建大使馆。按照两国的约定,郑律成和丁雪松面临国籍的抉择,夫妻之中,必须有一人加入另一方的国籍。这年9月,丁雪松奉调回国。不久,经周恩来和金日成同意,郑律成回到中国,并加入了中国国籍。同年12月,郑律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奔赴朝鲜前线,谱写出了《朝鲜人民游击队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歌唱白云山》等歌曲。

郑律成在指挥唱歌

出生于朝鲜的郑律成,在其前半生辗转于中朝两国,但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和独立。他是中国公民,也曾是朝鲜公民;他在中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朝鲜后组织关系转为朝鲜劳动党党员,回中国后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既是中国军歌的作曲者,也是朝鲜军歌的作曲者;他的出生地今属韩国,那里建有他的故居,人们对他的崇仰和纪念毫不逊色。这些,自然都源于他的杰出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音乐艺术。

三、军歌乐曲诞生在他的笔下

提及郑律成的音乐创作,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郑律成手写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曲谱

郑律成到延安后,有一段时间和诗人公木(本名张松如)同住一孔窑洞。同是热血青年,一个诗人,一个作曲家,他们的合作是必然的。

1939年10月,郑律成受到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鼓舞,与公木合作创作出了《八路军大合唱》,并成功演出。这个大合唱中,有著名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这些歌曲,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抗日将士,高唱着“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奔赴抗日战场。

解放战争时期,脍炙人口的《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随着人民军队的壮大而唱遍祖国大地。军歌中,我们的小米加步枪壮大成火炮、骑兵师团;运粮独轮车的吱吱声唤来了装甲车、坦克车的轰鸣:“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以淳朴简练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庄严豪迈的曲调,深刻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如进军的号角,伴随着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和人民战争胜利的历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力量和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之后,它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长期使用。

1988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首1939年秋天写于延安窑洞里的进行曲,竟然有无比宏伟厚重的音乐形象,充分体现了郑律成的音乐才华。公木生前在回忆郑律成创作过程的文章中说:“没有钢琴,连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当中摆的一张白木茬桌子踏步转悠……”有的老战友说,郑律成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完成作曲的。那么简陋的环境,当时部队还处在分散作战时期,而作曲家的心中,却有着人民军队叱咤风云、摧枯拉朽的大兵团气势,作曲家的胸怀该是多么广阔、宏伟!

无独有偶。在平壤工作期间,郑律成为朝鲜军队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这首歌曲也被确定为朝鲜人民军的军歌。郑律成成为两个国家军歌的作曲者,这在世界音乐史上堪称独一无二。

四、深入生活为工农兵创作

1950年回到中国后,郑律成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和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郑律成十分注意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养料,他曾先后四次深入云南大理等地去体验生活。正是坚持边学习、边创作,他创作出新中国第一部传统题材的大型歌剧《望夫云》。

郑律成深入云南收集民歌

在深入生活中,郑律成创作了基于林业工人生活的森林组歌《兴安岭上雪花飘》以及《采伐歌》《女康拜因手》等歌曲。他为农民谱写了《幸福的农庄》《绿色的祖国》等歌曲。他和诗人郭小川合作,创作了“解放军组歌”,包括《海军战歌》《空军战歌》《常备不懈》等歌曲。在海军基地体验生活期间,他创作了《海防哨兵歌》《海上勇士歌》《炮艇大队出动了》《归航》《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等。他还为空军谱写了《飞行员之歌》《高歌猛进飞向前》《前进,人民空军》等歌曲。

关于郑律成的音乐创作,可以概括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郑律成的女儿,同样是作曲家的郑小提回忆说,1953年,为创作无伴奏合唱《江上的歌声》,郑律成和四川音乐家组成的采风小组雇了只木船,挑选了最好的号工,从乐山顺岷江而下,与船工们共同生活了五天,也听了五天的号子。《江上的歌声》的旋律,正是在川江号子基础上凝练加工的。合唱的旋律中既有川江的险阻和奇美,也有船工纤夫们艰苦卓绝地与大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还有船工们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和希望。而当年排演这部无伴奏合唱,郑律成选择了川江上号子唱得好的船工,作为《江上的歌声》一歌的领唱。取之原生态又高于原生态,郑律成的创作经验,值得当今的艺术家、理论家悉心研讨、借鉴。

1959年,在“反右”运动中,郑律成被当作重点对象,受到错误批判。他被扣上“严重右倾”和“反党”的帽子,下放改造,甚至有人阴险地劝他退党。郑律成头脑清醒,是非分明,坚决不在结论书上签字。即使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创作,与放平合写了《秋收起义》大合唱,与白得易合写了歌剧剧本《雪兰》。

“四人帮”肆虐时期,郑律成被扣上“特务”“大鲨鱼”等帽子,挨过批斗,进过“牛棚”。他对“四人帮”极其轻蔑。“反击右倾翻案风”时,郑律成借故离开北京到外地去,不接受“上面”布置的谱写所谓“批邓歌曲”的任务。他说:“我不为他们歌功颂德,不为他们写一个音符。”

从1958年开始,郑律成为毛泽东全部诗词谱曲,其中《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均曾风靡一时。1972年,陈毅元帅逝世,郑律成不顾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四处搜集陈毅元帅当时尚未发表的诗词,为《赣南游击词》《赠同志》《梅岭三章》等诗歌谱曲,赞颂陈毅坚持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高风亮节。

五、继聂耳、冼星海之后的优秀作曲家

1976年10月,中国人民迎来了粉碎“四人帮”的大喜日子,郑律成开始了新的创作。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在准备谱写纪念建军50周年交响合唱《万岁!伟大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时,由于高血压引起脑溢血,在北京昌平去世。

数十年间,郑律成谱写了360余首(部)不同形式、体裁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197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郑律成歌曲选》。书中收录了郑律成创作的合唱曲、独唱曲、群众歌曲、儿童歌曲以及歌剧选段等170首作品。

《郑律成歌曲选》书影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郑律成墓碑上,词作家乔羽这样写道:“郑律成同志是一位将自己的生命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结为一体的革命家。人民是不朽的,律成同志的歌曲也是不朽的。抗日战争之初,律成到延安不久便写出了《延安颂》,这首歌曲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迅即从延安飞到各个解放区,飞到全中国,飞到海外各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代人便是唱着这首歌,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此后不久便是《八路军进行曲》的出现,有了这部作品,八路军这个伟大的英雄行列从此便有了代表自己的歌曲。中国人民的子弟兵正是唱着这首歌驱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至今,我们的战士依然是唱着这首歌威震边陲,保卫着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1988年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抗战时期曾担任三五九旅旅长,后来曾担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军,在《作曲家郑律成》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为纪念郑律成,中朝两国都拍摄了相关影片。朝鲜拍摄的大型彩色故事片是由金日成亲自部署的,启动于20世纪90年代,用了约三年时间由朝鲜二八艺术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1992年上映后在朝鲜各地久映不衰。200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走向太阳》,讲述了郑律成从年少时热爱音乐逐渐成长为一名军旅作曲家的故事。

郑律成和乔羽

2007年10月19~21日,为纪念中国作曲家郑律成,韩国光州市举行了第三届光州郑律成国际音乐节。音乐节包括开幕式、主题音乐会、学术研讨会、摄影展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2009年7月25日,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233号(市警备区左耳楼)建成开馆。展馆总面积1350平方米,分为开篇、动荡年代、延安岁月、友谊之旅、情系黑土、时代歌者、根植祖国、结束8个展厅,收藏、展出500余件实物展品和近1000张珍贵照片。

2009年9月10日,在中宣部、中组部、统战部以及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郑律成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7月16日晚,《伟大复兴,向前向前——纪念音乐家郑律成诞辰百年》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音乐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主办,演唱了郑律成各个不同时期与各个不同题材和形式的代表作品。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