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斯琴塔日哈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4820字

斯琴塔日哈

一、辗转求学,与舞结缘

斯琴塔日哈

1932年,斯琴塔日哈出生在吉林省镇赉县大茨勒营子屯(蒙古族称为阿巴干西坡村)的一户蒙古族家庭,是家里的长女。她的祖父巴拉珠尔是阿巴干西坡村的首富,父亲道布丹通晓蒙古、汉两种语言,母亲洁吉嘎出身名门望族。

斯琴塔日哈的家乡阿巴干西坡村是鱼米之乡,东临嫩江,风景十分秀丽。当地的百姓能歌善舞,每到夏天的傍晚,大家就会围坐在院子中吹笛、唱歌。到了冬天,就聚在家里,一边喝着红茶,一边听胡尔奇(科尔沁传统说唱艺人)说唱“乌力格尔”。

斯琴塔日哈的祖父会拉四胡,能唱许多民歌,母亲更是唱民歌的高手,村里有人办喜事都会请她唱上几首。这样的环境培养了斯琴塔日哈的艺术细胞,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大家一起唱歌,艺术天赋逐渐显露。

1939年,斯琴塔日哈来到兴安盟扎赉特旗的音德尔镇,就读于当地的国民优级学校。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和舞蹈课上,她接触到了现代音乐和舞蹈知识。跳舞时,她的观察力十分敏锐,模仿能力也很强,老师教什么都学得很快,常常受到夸奖。斯琴塔日哈常常代表学校参加歌舞表演活动,为日后的专业舞蹈生涯打下了基础。

1945年8月,国民优级学校因战乱停课,斯琴塔日哈回到了家乡。两年后,得知堂姐要到内蒙古索伦青年学校学习,她再也按捺不住求学的迫切心情,向母亲吐露了自己的心迹。当时,斯琴塔日哈的父亲去了外地,家里的一切都由母亲做主。考虑到时局动荡、战乱不断,母亲一口回绝了她的请求。

为了达成自己的心愿,斯琴塔日哈绞尽了脑汁。在采取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后,她毅然绝食。这一次,母亲终于答应了下来,斯琴塔日哈如愿以偿,来到了内蒙古索伦青年学校。

内蒙古索伦青年学校位于乌兰浩特西北部的索伦镇,镇周围群山环抱、人烟稀少。学校的教室都是砖房,用土墩架着长条木板充当桌椅,食堂的伙食也比较差,有时做饭的燃料短缺,同学们还要上山打柴。即便如此,斯琴塔日哈依然觉得很快乐,生活过得非常充实。遗憾的是,没过几个月,学校便因物资供应困难放起了长假。

年轻时的斯琴塔日哈

1948年初,斯琴塔日哈转入内蒙古军政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业。在校期间,多才多艺的她加入了校文工队。不久,内蒙古文工团(1951年更名为内蒙古歌舞团)到学校选拔演职人员,她被选中,成了文工团的舞蹈演员。从此,舞蹈和斯琴塔日哈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再也没有分开。

在内蒙古文工团,斯琴塔日哈一边跳舞,一边继续深造。在吴晓邦和贾作光的指导下,她学习了欧美和日本的舞蹈艺术理论,并跳起了现代舞。

二、勤学苦练,为舞痴狂

1949年秋,斯琴塔日哈代表内蒙古文工团,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匈牙利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联欢节上,她和另一位演员表演了由吴晓邦创作的双人舞《希望》,以优美的舞姿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希望》是蒙古族的第一支现代舞,也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的第一支舞蹈,不论对斯琴塔日哈本人,还是对蒙古族,甚至是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都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1950年,内蒙古文工团准备排演一部小舞剧《黄花鹿》,并让斯琴塔日哈担任女主角“黄花鹿”。于是,斯琴塔日哈全身心地投入了对这一角色的创作。演出时,她将活泼机灵、顽皮可爱的黄花鹿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从此,斯琴塔日哈脱颖而出,成了内蒙古文工团的主要演员之一。

同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演出中,斯琴塔日哈担任了开场舞《鲜花舞》的领舞,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1951年,内蒙古歌舞团派斯琴塔日哈和其他几位演员,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学习。崔承喜是朝鲜著名的女舞蹈家,在她的指导下,斯琴塔日哈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舞蹈知识,接受了芭蕾舞、现代舞及各种民族舞的基本训练。

一次,斯琴塔日哈表演了崔承喜创作的男女双人舞《柴郎与村女》,获得了老师的称赞。崔承喜说:“斯琴塔日哈作为一名蒙古族学生,能把朝鲜族的舞蹈风格掌握得这么好,十分难得。”

在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练功中,斯琴塔日哈的舞蹈天分被充分激发,能够出色驾驭不同民族风格的舞蹈。然而,高强度的运动超过了双腿的承受能力,她的膝盖半月板撕裂,不得不做手术。

手术后,很多人都劝斯琴塔日哈放弃跳舞,可她却坚持从事舞蹈事业,只休息了一个月就又回到了研究班。由于失去了半月板的保护,双腿的股骨和胫骨直接摩擦,斯琴塔日哈在每次训练时都疼得汗流浃背。到了夜里,红肿的膝盖持续发热,阵阵刺痛,根本无法入睡。后来,她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用布带将两条腿高高吊起,这才缓解了一些疼痛。

1954年,22岁的斯琴塔日哈考上了北京舞蹈学校的“干部班”。当时,北京舞蹈学校是我国最高的舞蹈学府,有不少知名教师任教。在他们的指导下,斯琴塔日哈学习了古典舞和各民族传统民间舞,并观摩了国内外艺术团体和知名舞蹈家的精彩表演。

在学习期间,学校还专门聘请了苏联舞蹈家伊利娜教大家芭蕾舞。对于斯琴塔日哈来说,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在伊利娜的教授下,斯琴塔日哈学习了苏联先进的舞蹈训练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舞蹈水平。

临近毕业时,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有关领导曾几次劝说斯琴塔日哈留在北京,可她却不假思索地婉言谢绝了。在日记中,她写道:“我生长在草原,内蒙古歌舞团又培养了我,我将来死也要把骨头埋在内蒙古的土地里。”

三、形成“斯琴塔日哈表演艺术流派”

1955年夏天,斯琴塔日哈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和贾作光一起为《鄂尔多斯舞》领舞。在舞蹈中,斯琴塔日哈以柔美的身姿演绎了蒙古族女性的勤劳与美丽,表现出了少数民族人民在新生活中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斯琴塔日哈在演出《鄂尔多斯舞》

当年,《鄂尔多斯舞》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一举荣获民族民间舞蹈金奖。斯琴塔日哈用舞蹈让世界领略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回到内蒙古歌舞团后,斯琴塔日哈饰演了小舞剧《猎人与金丝鸟》中的“金丝鸟”。之后,她又在群舞《挤奶员舞》中担任领舞,再现了蒙古族少女挤牛奶的劳动情景和快乐心境。随着表演机会的增多,她的表演风格也日臻成熟。

1956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舞蹈家道丽格尔苏荣应邀来到内蒙古歌舞团讲学,斯琴塔日哈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蒙古国的民间舞蹈,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蒙古族舞蹈中。

斯琴塔日哈指导学生跳《盅碗舞》

后来,为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斯琴塔日哈开始利用一切机会,深入草原牧区拜访民间艺人,采集民间舞蹈样本。她曾和贾作光一起到鄂尔多斯地区,向成吉思汗陵的守护者——达尔扈特人学习古典舞蹈,那里的老艺人将祖传的《酒盅舞》《顶灯舞》《筷子舞》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她。她还多次深入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的库伦旗,向民间艺人学习“安代”歌舞。

多年后,谈及民族民间舞蹈,斯琴塔日哈这样说道:“艺术的灵魂来自生活,来自民间。而给我的舞蹈赋予生命、注入灵魂的,是各地的民间艺人。”

1959年,斯琴塔日哈出任内蒙古歌舞团副团长,主管舞蹈队。当时,贾作光根据之前去鄂尔多斯收集的《顶灯舞》素材编创了同名独舞,并由青年演员莫德格玛演出。然而,这一作品的舞台效果并不理想,观众反应比较冷淡。于是,斯琴塔日哈决定对其进行改编。

首先,斯琴塔日哈将原舞蹈中的顶灯换成了顶碗;其次,她又将鄂尔多斯民间舞蹈《酒盅舞》大胆吸收进来,让舞者手持酒盅随舞蹈节奏轻轻叩击,使整个舞蹈富有生活情趣;随后,斯琴塔日哈又在舞蹈中加入了横向展臂、背后摆动双臂、叉腰揉肩、抖动碎肩等动作。其中许多动作都是她的独创。

最终,斯琴塔日哈将这支舞蹈改名为《盅碗舞》。1961年,莫德格玛在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剧场首演《盅碗舞》,获得巨大成功。后来,她带着这支舞赴荷兰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金奖。有人评论说:“通过《盅碗舞》的修改和表演,斯琴塔日哈成功地塑造了蒙古族女性热情豪爽、深沉内在、高贵典雅的形象,丰富了蒙古舞女性舞蹈语汇,使女性舞蹈风格走向成熟和定型,形成了独特的‘斯琴塔日哈表演艺术流派’,为民族舞蹈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如今,斯琴塔日哈改编的《盅碗舞》已成为蒙古族女性舞蹈的经典之作,许多新创作的蒙古族舞蹈作品都对其进行了借鉴。不仅如此,国内其他地区的艺术团体也纷纷学跳《盅碗舞》,将其推向了全国,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四、内蒙古舞蹈事业的丰碑

“文革”开始后,斯琴塔日哈暂时告别了舞台。1976年,她重返舞台,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盅碗舞》。

1977年,斯琴塔日哈自编自演了独舞《心中的歌儿》。后来,她又创作了女子群舞《春天来了》和《布谷鸟》。其中,《心中的歌儿》获1980年“全国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比赛”优秀表演奖;《春天来了》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二等奖;《布谷鸟》获“内蒙古自治区歌舞评奖”二等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斯琴塔日哈开始应邀赴各地讲学,教授蒙古族舞蹈。1982年,她出席了亚洲地区舞蹈保护与发展专家会议。

1988年,斯琴塔日哈与人合作出版了《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教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教程“以专业的语言记录、体现了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及其发展变化,由浅入深地对蒙古舞的历史作了回顾,并对其动作的类型、韵律的形成和风格特点给予了归纳,使蒙古族舞蹈教材真正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和实用化,呈现出文化的特性和艺术的价值”。

《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书影

2007年9月,斯琴塔日哈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合作,出版发行了《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光碟。2008年,她撰写的《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问世。

内蒙古自治区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曼德尔娃曾说:“谈及内蒙古的舞蹈家,斯琴塔日哈是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几十年来,斯琴塔日哈一直坚守在舞蹈岗位上,“在舞蹈表演中,她为蒙古族女性艺术形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舞蹈编创中,她以对民族文化的展示和综合艺术的融入,提升了舞蹈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在舞蹈教学中,她以对蒙古舞蹈动作的发展和提炼,编创出风格浓郁、韵味十足的舞蹈组合,展示了蒙古族的历史与风俗”。

为了表彰斯琴塔日哈对蒙古族舞蹈事业作出的贡献,2010年7月1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向她颁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同年12月16日,在全国文联举办的第九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颁奖典礼上,斯琴塔日哈荣获“表演艺术成就奖”。

2012年,斯琴塔日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在颁奖典礼上,她深情地说:“我的名字——斯琴塔日哈,汉语的意思是‘聪明的脑子’。其实,我这个人既不聪明,也不灵活,一辈子死死地坚守了一条做人的尊严:正直和踏实,死心塌地地为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

“当双腿做手术,险些断送艺术生命的时候;当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险些断送政治生命的时候,在一种信念的支撑下,我挺过来了。双腿的疼痛虽然伴随了我一生,但在各级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没有掉队,我没有落伍,紧紧地跟着时代的步伐,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同步,跌跌撞撞地走过了64年的舞蹈人生,走到今天。今年我才40‘公岁’,还可以跟着大家一起,继续往前走!”

如今,斯琴塔日哈依旧为舞蹈事业辛勤耕耘。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她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始终站在意志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