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非遗,行走田野,弘毅笃行。非遗人用自己的热情、努力和执着,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龙耀宏,男,侗族,1962年出生,贵州天柱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导。1984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1984年以来一直在贵州民族大学任教。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理事;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会长;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保护专家组成员;贵州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文化工作咨询专家等。
王良范,男,1955年生于贵州贵阳,祖籍山东安丘,贵州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贵州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贵州地方知识与文化记忆丛书》主编;《苗侗文坛》主编;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理事等。
杨培德,男,苗族,1942年2月出生,贵州黄平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1964年参加工作,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秘书长、编审;贵州省苗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顾问;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评审专家,贵州省文艺奖评委,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民族文化工作咨询专家。
索晓霞,女,布依族,1965年出生,贵州贵阳人,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决策咨询专家。历任《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副主任、党政办副主任(主持工作)、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兼),党政办主任,《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余未人,女,1942年出生,江西铅山人,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196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1959年参加工作,历任贵阳师范学校教师。1968年起在贵阳市乌当区文化馆工作。1979年任《花溪》文学月刊编辑、副主编等职,编审。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任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编审。贵州省第八届人大代表,贵州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1年起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陈梅,女,汉族,1977年9月出生,四川叙永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贵州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社科基金评议专家、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专家
蒋英,男,汉族,1961年出生,四川资阳人,中共党员,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1976年10月至1985年9月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剧团工作。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在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1989年7月至2010年1月在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2010年1月至今,在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音乐考古、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铜鼓音乐舞蹈文化研究。著有《清末民初贵州学堂乐歌考》《黔山遗韵——贵州音乐考古》《布依族铜鼓文化》等。
杨波,乡村工作者,民俗摄影师。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儿童保护、生态农业、传统文化、非遗记录等工作,创建苹果园儿童助养工作坊、走近石门坎网站,拍摄制作了近百个乡村网络画册,其中“苗岭的天光”“乡村艺术家”画册,为很多村庄和非遗传承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赵怡,设计师、策展人,研究方向是挖掘、收集、整理生态系统的价值,用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的方法在传统技艺和自然材料中寻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吴晓秋,1965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在贵州省博物馆从事贵州民族与历史文化遗产、贵州文物博物相关研究工作二十余年,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教授、文物博物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学和文化旅游学,主攻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