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克里木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4479字

克里木

一、从文艺兵开始的艺术生涯

克里木

1940年6月12日,克里木出生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的一个维吾尔族艺术世家。他的父亲阿布都古力曾经是歌舞团的艺术指导,以吹唢呐远近闻名,被大家誉为“金唢呐”;母亲是一位在当地数一数二的舞蹈演员。在父母的熏陶下,性格开朗的克里木从小酷爱音乐、能歌善舞。

小时候,在克里木的家乡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达坂城的姑娘》。当时,几乎人人都会唱这首歌,克里木的父母也经常在当地的舞台上共同演唱。此后,每当听到这首歌,克里木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手舞足蹈起来。再到后来,每当逢年过节乡亲们欢聚一起的时候,他就会自告奋勇表演节目,伴随着父亲的唢呐或放声歌唱,或翩翩起舞。从那时起,克里木的艺术天赋逐渐显露,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红人。

1951年,年仅11岁的克里木与父亲同时穿上军装,成为新疆军区民族第五军文工团的一对父子兵。多年后,在回忆刚进文工团的情形时,克里木说道:“那时候我才小学刚毕业,文化底子太薄,我就边学习边创作。”为了提高文化水平,克里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不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系统地学习了创作及舞蹈艺术,为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7年,克里木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新疆第一位共青团员。从此,他更加刻苦努力,终于在1959年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凭借一曲《日夜想念毛主席》一炮而红,荣获文艺会演“表演奖”。

同年,由于在文艺会演中的出色表现,克里木被调入总政歌舞团,成为当时团里唯一的维吾尔族歌唱演员。在总政歌舞团,克里木的眼界一下开阔了许多,他下定决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将自己的歌声传遍全国、传向世界。他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歌声和舞蹈认识新疆,认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克里木与妻子古兰丹姆一起演出

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在中南海汇报演出时,克里木为大家演唱了一曲《达坂城的姑娘》,为他伴舞的是新疆军区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古兰丹姆。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问克里木:“你们在舞台上唱得挺好,在舞台下是不是爱情关系?”克里木一下子脸红到了脖子根,摇了摇头。在周总理一句玩笑的启发下,大家纷纷撮合两人,不久,克里木真的和古兰丹姆喜结良缘。从此,夫人的舞蹈伴随他的歌声走遍了海角天涯。

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台国庆晚会。在晚会上,克里木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外来宾再度唱起了他的成名曲《日夜想念毛主席》。“在演唱时,毛主席先后三次从座位上站起来为我鼓掌,我当时的心啊,都被幸福的泪水装满了……从此,这股巨大的力量一直鼓舞着我在歌唱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二、用歌舞演绎新疆风情

在总政歌舞团,克里木非常受欢迎。他平时很幽默,年轻演员和他毫无距离感,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克”。大家都说他有三件宝:马车、毛驴、羊肉串。其中,“马车”出自《马车夫之歌》;“毛驴”出自《阿凡提之歌》;“羊肉串”则出自克里木自编、自演、自唱的歌曲《羊肉串香又香》。

克里木演唱《阿凡提之歌》

《马车夫之歌》是王洛宾根据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改编而来的,其中有这样一段歌词:“达坂城的石头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唱着你的歌儿,坐着那马车来。”在演出时,每当克里木唱到这里,台下的姑娘都会笑得掉出眼泪,小伙子则一边拍手跺脚,一边情不自禁地跟着克里木一起唱起来。

《阿凡提之歌》是克里木为电影《阿凡提》演唱的插曲,也是他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自从20世纪70年代影片问世后,这首歌曲也不胫而走。在唱这首歌时,克里木总是一边做着赶毛驴的动作,一边动情地唱道:“我骑上那小毛驴,乐悠悠,歌声伴我乘风走哎。亲爱的朋友们虽然我们不相识,我也为你分忧愁……”每当唱到这里,观众们都会被他的动作和歌声感染,一边拍手一边笑。有一阵子,连小学生走在路上都会学着克里木赶毛驴的动作,蹦蹦跳跳去上学。

《羊肉串香又香》是克里木每次演出时的压轴曲目。这首由他自编自唱的歌曲,就像真正的羊肉串一样喷香诱人。每当他在台上吆喝:“哎,新疆的羊肉串香又香来,一毛钱一串……”时,就好像一串串羊肉串真的摆在大家眼前,令人垂涎欲滴。

这些反映新疆风情的歌曲,经过克里木别具一格的演唱深入人心,再加上他幽默风趣的舞蹈,以及手鼓和冬不拉的伴奏,深得观众喜爱。除了这些歌,克里木还先后与人合作或独立创作演唱了《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塔里木河,故乡的河》《嫁不出去的姑娘你怪谁》《哎,小伙子你好糊涂》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他的歌声里,人们听出了地地道道的新疆味道,感受到了浓郁且富有特色的新疆风情,其中许多歌曲至今仍深受欢迎,广为流传。

克里木的演唱水平大家有目共睹,他的舞蹈水平也具有专业水准。有一次,总政歌舞团的舞蹈队排练新疆舞《冰山婚礼》,特别邀请克里木加盟,并饰演主要角色。当时,有些刚进歌舞团的年轻演员背地里说:“让一个唱歌的人来跳舞,简直是瞎胡闹。”可等到排练时大家才发现,克里木对舞蹈风格的把握极其准确。那洋溢着浓郁新疆风情的舞姿,对各种动作的独特演绎,让许多从小就开始练舞蹈的专业演员都自愧不如。大家这才知道,克里木的舞蹈和他的演唱一样出色。

三、深入基层,献唱边防

20世纪60年代,克里木随中央慰问团,从新疆翻越喀喇昆仑山到西藏阿里地区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演出。此后,他几乎每年都要赴各地慰问演出,无论是边防哨所,还是偏僻山村,哪里有官兵和百姓,哪里就有他的歌声。

1979年,克里木赴前线慰问演出。当时,一位年仅19岁的战士双眼缠着绷带,呼吸已变得十分微弱。当克里木得知这位战士最喜欢听的就是自己谱曲的《塔里木河,故乡的河》时,他立即抱起战士,含着热泪唱了这首歌。

20世纪80年代初,克里木带着自己创作的歌曲《我爱西藏,我爱新疆》赴西藏演出。当时,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气喘头晕,唱完一首歌后脸色就已经变得发紫,舞步也摇晃起来。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为大家唱了七八首歌。1990年,克里木再次进藏慰问演出。一下飞机,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就上前拥抱他,并激动地说:“老同志,您又来了,欢迎。”克里木答道:“这里有我的老战友、老观众,我当然要来啦。”

有一次,克里木到西北边陲演出,不料在路上出了事故,左肋粉碎性骨折。医生告诉他至少要治疗4个月才能出院,可一个月后,他就软磨硬泡出了院。出院后,克里木索性打掉石膏,一连在几个地方演出了70多场。演出时,谁也没发现他痛苦的表情,可每次下场后,他的身体就像散了架一样,晚上靠止痛片和安眠药才能减轻疼痛入睡。

演出任务完成后,克里木到医院拍X光片,大家惊讶地发现,几处接好的骨缝都变了形。有人说:“您演出也要顾及自己的身体呀。”克里木却说:“和日夜保卫祖国边防的战士比,我这点伤算得了什么。”

还有一次,克里木一大早就接到喀喇昆仑山某边防通讯站指导员打来的长途电话。在电话里,指导员对克里木说:“今天是党的生日,我们在党的生日里讲党课。现在战士们都戴着耳机,请您在电话里教唱《颂歌献给亲爱的党》。”这首歌是克里木几年前创作的,听了指导员的请求,他马上对着电话一字一句地教战士们唱了起来。

1998年,在总政歌舞团成立45周年联欢晚会上,克里木演唱了由自己作词谱曲的新歌《我们手挽手走向新世纪》。之后,克里木回新疆探望89岁的老父亲。回去没几天,他就在电视上看到了南方正遭遇特大洪水的画面。得知这个消息,克里木心急如焚:“特别是从电视上看到有那么多战士、干部和将军奋战在抗洪第一线,有那么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我就喉咙发痒。”于是,第二天他就从新疆飞回北京,参加了赴灾区演出的慰问团。

后来,克里木到湖南一个偏僻的山村演出。演出的第三天,大家为克里木送上了一张放大的演出照片,照片下面写了一行字“克里木我爱你!”这份朴实的感情让克里木久久难忘,这幅照片至今还挂在他的家里。

四、用歌声启迪心灵

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克里木的名声变得越来越响亮。一些单位纷纷出重金请他前去演唱。面对金钱的诱惑,克里木不为所动,从不参加任何“走穴”演出。他说:“艺术不是商品,演员不是商人。有人拿艺术卖钱,讨价还价,这实在是个悲剧。艺术是人民的,应该归属人民。”

克里木还常说:“歌唱演员应该与时代同步。一支好歌能唤起人们的斗志,鼓舞人们忘我地去工作、去战斗;一支坏歌会腐蚀人们的灵魂,瓦解人们的斗志。”正因为如此,他一直演唱健康向上的歌曲,用歌声启迪观众的心灵。

有一年,克里木回新疆探亲,自治区领导来探望他,并邀请他为少管所和劳改农场演出。于是,克里木组织了一个“家庭慰问团”,在一个星期里走遍了当地的少管所和劳改农场进行演出。年近80岁的父亲表演唢呐独奏,妻子表演拿手的新疆舞蹈,二弟表演幽默小品,三弟自编自演《我爱我的新疆美》,四弟独唱《阿克帕尔当上了汽车兵》,最小的弟弟弹吉他唱通俗歌曲,妹妹独舞《新疆打鼓舞》,克里木则进行将近40分钟的压轴表演。每次演出结束后,克里木还不忘鞭策被劳教的青年,希望他们能改邪归正。

看了克里木一家的演出,听了克里木感人肺腑的劝说,不少青年都痛哭流涕,纷纷表示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后来,这些人大多数都有所转变,有的减了刑,有的被提前释放。多年后,他们仍不忘当年克里木对他们的关怀。

后来,有位妇女听说克里木非常关心失足青年,专程带着女儿登门拜访,向克里木诉说了家庭的不幸和女儿的遭遇。克里木二话没说,把这位妇女的女儿收下做了义女,苦口婆心地亲自开导,还为她购置了生活必需品,并教她唱歌跳舞。最终,女孩在克里木的感召下痛改前非,她的母亲逢人便说克里木是孩子的再生父母。

几十年来,克里木始终活跃在舞台上,用热情而极富感染力的歌声打动着国内外的观众。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我们最喜爱的歌手”,而外国评论家则称他为“东方歌神”。

2009年,年近70岁的克里木拓展了自己的艺术领域,进军影视,参与了2010年民族风情贺岁喜剧《约尔特奏鸣曲》(原名《不亦乐乎之寻宝记》)的拍摄,在剧中饰演一位维吾尔族村长——德高望重的传统文化守护者“克里木大叔”。对于首次出演影视作品,克里木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还没老,还能做一些贡献,我想剧中的‘克里木大叔’是我从艺60年来遇到的最恰当的影视角色。”

有人说:“克里木是一团火,他走到哪里,就燃烧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场合演出,只要他一出场,舞台上下就热闹起来。”如今,克里木依旧带着旺盛的激情,燃烧着自己的艺术生命,燃烧着如火的艺术青春。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