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程砚秋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6675字

程砚秋

一、少时学戏不懈怠

程砚秋

1904年1月1日,程砚秋出生在北京德胜门内大街翔凤胡同的一个满族家庭,在兄弟四人中排行最末。他是满洲正黄旗人,煦斋相国的五世孙,父亲荣寿还世袭了旗营将军的职位,可以说是贵族子弟出身,家境较为优越。

程砚秋不到1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好在家底宽厚,他的大哥、二哥又都在禁卫军当差,生活过得还算安逸。那时,母亲常带着程砚秋和三哥到戏园子听谭鑫培、路三宝、汪笑侬等京剧名角唱戏,一听就是好几天。每次回到家里,程砚秋都会爬上房顶有模有样地学他们唱戏,京剧天赋逐渐显露。

然而,没过几年,随着家底逐渐吃空,先前无忧无虑的日子便一去不复返。为节省开支,程砚秋的母亲只好带着一家人搬离翔凤胡同,一连换了好几次住处,最终在南城的天桥附近落脚,住进了大杂院一间又黑又小的破瓦房里。当时,程砚秋的大哥、二哥已经从禁卫军退役,整天游手好闲,只有母亲靠做女红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程砚秋和罗瘿公合影

程砚秋6岁时,邻居一位唱花脸的京剧演员见他模样俊俏,便介绍他到荣蝶仙门下当学徒,立下了长达9年的契约。从此,程砚秋以“程菊侬”的艺名步入梨园,开始了自己的京剧表演生涯。

在荣蝶仙的教授下,程砚秋开始学习武旦,每天撕腿、下腰、练虎跳,十分辛苦。荣蝶仙教戏十分严厉,稍有不满,就会拳打脚踢。练习“跷功”时,他让程砚秋脚上每天都绑着木跷,一刻也不得摘下。这种教戏方式虽然过于严苛,却帮助程砚秋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后来,荣蝶仙见程砚秋扮相秀丽,改学花旦更有前途,便推荐他跟陈桐云学戏,学唱了《打樱桃》《打杠子》《铁弓缘》《虹霓关》等花旦戏。不久,因嗓音清亮,程砚秋又跟陈啸云学习了《彩楼配》《宇宙锋》《祭塔》《玉堂春》等青衣戏。程砚秋学戏十分用心,很快就悟出了其中的门道,唱起戏来有板有眼,赢得了师傅们的称赞。

1915年,11岁的程砚秋开始登台演出,初演于东安市场内的丹桂茶园,与赵桐珊、刘鸿升、孙菊仙等合演《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在演出中,程砚秋嗓音好、扮相俊、台风正,大家都夸他像极了以唱青衣著称的“陈石头”陈德,很多名角都爱请他配戏。当时,在京城政、教界颇有名气的罗瘿公看了程砚秋的戏,也赞不绝口,认为他已经可以与梅兰芳媲美,并赋诗道:“除却梅郎无此才,城东车马为君来。笑余计日忙何事,看罢秋花又看梅。”

1917年,程砚秋跟着荣蝶仙到浙慈会馆演出,由于过度劳累,嗓子出现了“倒仓”,如果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很有可能会毁掉嗓子,再也无法唱戏。然而,荣蝶仙却为了上海戏院的丰厚薪酬,仍强迫程砚秋赴沪演出。在这个紧要关头,罗瘿公出面筹款,将程砚秋赎出了师门。

二、习艺创腔,“声满十方”

不久,程砚秋带着家人搬到了罗瘿公为他们在北芦草园租下的住所,开始安心调养嗓子。其间,罗瘿公亲自为他讲解诗词歌赋,教他书法,还带他看戏、看电影。后来,等程砚秋的嗓子有所好转,罗瘿公又让他跟着众多名角继续学习,并为他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四大名旦”合影,前排为程砚秋,后排左起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

在罗瘿公的安排下,程砚秋每天上午都会跟阎岚秋学武旦,然后吊嗓子;下午同乔蕙兰学昆曲身段,并和江南笛师谢昆泉、张云卿习曲;晚上则到王瑶卿家中学戏。后来,罗瘿公还取“艳于秋者厥为菊”之意,把程砚秋的艺名由“菊侬”改成了“艳秋”。

1919年,程砚秋在罗瘿公的引荐下拜梅兰芳为师。通过为梅兰芳配演《上元夫人》《天河配》《打金枝》等剧目,他深得“梅派”精髓,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表演技艺,为日后独创“程派”艺术奠定了基础。

随后,程砚秋根据自己多年学戏、唱戏的经验,在罗瘿公和众多名师的指点下另辟蹊径,逐渐摸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独特唱腔,使演唱婉转深沉、独具韵味。对于自己新开辟的唱腔,程砚秋是这样理解的:“新腔者,四腔之外,加以小腔……其音狭而奇,如童子音,又谓之鬼音。虽为新腔,实存古调,非尽变旧法也,然是天赋非人力所能强者。”

后来,程砚秋开始搭班演出,先后在梅兰芳的“喜群社”和高庆奎的“庆兴社”演出《贵妃醉酒》《御杯亭》《四郎探母》《打渔杀家》《游园惊梦》等戏,大受欢迎。罗瘿公称他当时的演出是“智慧日增,声满十方”。

1922年,程砚秋在罗瘿公的帮助下组建了“和声社”,并请来荣蝶仙担任社长。随后,他以一出由罗瘿公改编的《龙马姻缘》轰动了京城。

《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书影

不久,程砚秋搭余叔岩的班赴上海演出,几天后,余叔岩遇到意外中途返京,他便开始自己挂头牌,不但演出《玉堂春》等传统剧目,还唱了罗瘿公编写、王瑶卿导演的《梨花记》等新戏,在上海一炮而红。程砚秋的表演带着一股浓郁的书卷之气,有人曾评价说:“梅兰芳柔媚似妇人,尚小云倜傥似贵公子,艳秋则恂恂如书生。”他之所以能形成这种独特的表演风格,与早先在罗瘿公指点下广泛涉猎文学、培育文化修养息息相关。

1923年4月,程砚秋在梅兰芳和夫人的极力促成下,与京城名旦果湘林的二女儿果素瑛结为连理。结婚当天,京城的众多旦行名角纷纷前来贺喜,报纸刊文称:“自有伶人办喜事以来,真正巨观之名旦大会也。”

之后,程砚秋根据自身表演特点,重排了《武家坡》《贺后骂殿》《汾河湾》等老戏,并在扮相、服饰等方面做了改进。此外,罗瘿公还根据程砚秋的唱腔,为他编写了《红拂传》《花舫缘》《花筵赚》《鸳鸯冢》《风流棒》等新戏,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三、创立“程派”表演艺术

1923年9月,程砚秋应邀带着“和声社”的成员,第二次踏上了赴沪演出之旅。为此,上海戏院早早就挂上了“艳色天下重,秋声海上来”的对联。其间,程砚秋上演了罗瘿公为自己编写的多部新戏,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连走廊都站满了人。此时的他已经在梨园界站稳了脚跟,名声大噪。

1924年初,程砚秋带领“和声社”赴东北演出,表演了罗瘿公编写、王瑶卿导演的《孔雀屏》《赚文娟》《金锁记》《玉狮坠》《青霜剑》等新戏。同年8月,程砚秋将“和声社”改组为“鸣盛社”,由岳父果湘林担任社长。8月20日,“鸣盛社”在三庆园以一出《汾河湾》打响,享誉京城。

程砚秋在《锁麟囊》里的扮相

9月23日,罗瘿公因长期疲劳过度,在东交民巷的一家外国医院离开了人世,给程砚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罗瘿公去世后,原来冲着他的面子对程砚秋多加照拂的朋友,都渐渐冷淡起来,有人背地里甚至还幸灾乐祸地说:“罗瘿公一死,程砚秋就完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程砚秋并没有气馁。在停演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另起炉灶,创编新戏。罗瘿公去世前曾托付挚友金仲荪接替自己,继续为程砚秋写戏,于是,金仲荪为程砚秋编写了剧本《碧玉簪》。1924年12月,程砚秋首演《碧玉簪》,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令人刮目相看。

1925年,为减轻果湘林的负担,程砚秋将“鸣盛社”改为“鸣和社”,并让梁华亭接任社长,自己则在挂头牌的同时兼任艺术指导。从此,程砚秋集创作、导演、演出于一身,步入了京剧表演事业的黄金时期。

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了一次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活动。经过观众投票,程砚秋以一出《红拂传》,和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荣膺“五大名旦”。后来,徐碧云过早离开舞台,余下四人因此被称为“四大名旦”。四年后,长城唱片公司邀请四人灌制了唱片《四五花洞》,被誉为“四大名旦”合作的精品。

1930年,李煜瀛联手程砚秋创办了中华戏曲音乐院,李煜瀛任院长,程砚秋任副院长,并分管北平分院的事务。随后,在程砚秋等人的筹办下,中华戏曲音乐院又附设了北平戏曲专科学校,由焦菊隐、金仲荪先后担任校长。学校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为弘扬戏曲艺术作出了贡献。

程砚秋在家中整理艺术经验

1925~1930年,程砚秋先后赴上海、武汉、东北、南京等地演出了《聂隐娘》《文姬归汉》《沈云英》《斟情记》《朱痕记》《梅妃》《柳迎春》《陈丽卿》等剧目,并为鄂北工赈会和山西赈灾会进行了义演。他的表演因“独特风格的剧目,高亢低回的唱腔,极富乐感的念白,以及千变万化的做工、表情和身段”,被大家誉为“程派”表演艺术。

四、苦心孤诣终有获

1931年1月和8月,程砚秋先后在“中和园”(后称“中和戏院”)首演了金仲荪编写的以现实题材为主的《荒山泪》和《春闺梦》,将“程派”艺术推向了高峰。

当时正值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时期,这两部反映百姓疾苦、抨击社会丑恶的剧一经上演,便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程砚秋在《荒山泪》中喊出的那句“我不如拼一死向天乞请,愿国家从此后永久和平”,更道出了穷苦百姓的共同心声,让人为之动容。

多年后,程砚秋曾在《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一文中,回忆了自己演出《荒山泪》和《春闺梦》的经历。他说:“……后来交往渐广,朋友中不乏具有革命思想的人,我渐渐受了感染,从消极中生长出一线希望,从而开始向兄弟戏剧艺术学习,编演一些社会问题的戏剧,发泄个人胸中的不平和愤懑,这样才演出了《荒山泪》《春闺梦》等剧。”

1931年底,程砚秋在《北平新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检阅我自己》的文章,详细回顾并分析了自己之前编演的剧目,他说:“从《斟情记》和《朱痕记》到《荒山泪》和《春闺梦》,犹之乎从平阳路上突然转入于壁立千丈的山峰。”此后,程砚秋坚持“戏曲是人生最真确的反映”这一理念,立志用京剧艺术反映时代和人民的心声。

1932年元旦,程砚秋以“砚田勤耕为秋收”自喻,正式宣布将艺名由“艳秋”改为“砚秋”,决心从此不再以“艳”悦人。

半个月后,程砚秋登上火车,远赴欧洲游学考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访问了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观摩了各国的戏剧艺术,结识了不少著名的艺术家。在法国考察期间,程砚秋还参加了在尼斯举行的“国际新教育会议”,做了题为《中国戏曲与和平运动》的演讲,并现场演唱了《荒山泪》中的部分唱段。

1933年4月,程砚秋回到祖国。同年8月,他将考察见闻和感受写成《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并由世界编译馆北平分馆出版发行。这份报告书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程砚秋概述了考察活动的经过;在第二部分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此次欧洲之行的感想,把我国戏曲与欧洲戏剧做了比较,并提出19条改良我国戏曲的建议。

程砚秋改良戏曲的19条建议非常全面,首先,他指出:“国家应以戏曲、音乐为一般教育手段。”之后,他又提出戏曲表演应该有乐谱,舞台化装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演员表演应注重表情规律化、发音科学化,剧场的设备、灯光、音乐应得到良好的运用。此外,他还谈到了导演的重要性,以及戏曲界的社会组织等问题,并建议戏剧界人士应多与各国艺术家交换中西戏曲音乐艺术意见。这些建议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受到戏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五、不断创新,新意迭出

1934年10月,程砚秋在“中和园”再度演出了《春闺梦》。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他通过吸收西方戏剧的表现手段,在这部戏中增加了灯光和布景,并在伴奏乐器中加入口琴、双二胡和小提琴,令人耳目一新。

后来,有人曾撰文对程砚秋新排演的《春闺梦》做了如下评价:“此剧意义伟大,各场穿插别具匠心,不落寻常窠臼。衬以灯光变化,布景新奇,于新旧过渡中之舞台上,力求现代化,开创旧剧之新纪元。”

1935年,程砚秋改编并演出了反映民族危机的历史剧《亡蜀鉴》,表达了自己“绝不卖国求荣,宁死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怀。至此,他已经成功演出了包括《鸳鸯冢》《青霜剑》《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在内的多部悲剧,塑造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悲剧形象,为自己赢得了声誉。

1937年4月,程砚秋将“鸣和社”改组为“秋声社”,由吴富琴担任社长。不久后的一天,他在家中读清朝学者焦循写的《剧说》时,被其中一则引自《只麈谭》的故事深深吸引。《只麈谭》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富家小姐,如何在富贵无常的人世中,因当年的仗义助人而得报恩和救助的感人故事。于是,程砚秋决定转变表演风格,请剧作家翁偶虹根据这则故事为自己编写一部喜剧。

为了编好这部喜剧,翁偶虹和程砚秋付出了大量心血。在创作唱词时,翁偶虹费尽心思,他说:“为了写好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我试用‘烘云托月法’‘背面敷粉法’‘帷灯匣剑法’‘草蛇灰线法’,期望取得舞台上的效果。”当时,翁偶虹每写出一段唱词,程砚秋都会立即编唱新腔,对唱词反复推敲。就这样,两人用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整个剧本的创作,并将它命名为《锁麟囊》。

1940年4月,程砚秋赴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锁麟囊》,大获成功。这部剧“集程腔之大成,囊括了除反二黄、南梆子之外几乎所有的京剧声腔、板式”,有的唱腔还吸收了西洋歌曲的旋律,充满新意。之后,程砚秋一连演出了24场,场场爆满,有报纸评价这部戏为“秋云阅厚,韵绝尘寰”。

1941年,程砚秋演出了翁偶虹编写的《女儿心》。在这出戏中,他独创了一套剑舞,为演出增添了不少色彩。两年后,程砚秋由于不为日军演出而受到迫害,暂时告别舞台,在北平青龙桥隐居务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重返舞台,在“新新大戏院”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的首演。

1946年,程砚秋赴上海演出。不久,内战爆发,他回到北平,到青龙桥暂住。1947年,程砚秋在青龙桥创办“功德中学”,不但不收学费,还免费发放书本笔墨。然而,开学不久,城里就来了一帮流氓学生打架斗殴,欺负女学生,再加上教员不断要求加薪,学校被迫停办。

六、让“程派”艺术大放异彩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周恩来总理亲自登门探望了程砚秋。之后,程砚秋重组“秋声社”开始进行演出,并于当年3月赴布拉格参加了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程砚秋在文化部副部长周扬的支持下,先后在1949年和1950年实施了两次“全国戏曲音乐考察”计划,赴西北、西南地区调查地方戏曲。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程砚秋受邀担任副院长。1953年,他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与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等名角赴朝鲜进行了慰问演出。

1954年,程砚秋根据南方剧种编演了《英台抗婚》。这出戏在唱腔、唱词以及舞台表演和美术设计方面都做了创新,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

1956年,程砚秋为《荒山泪》拍摄了戏曲电影。为保留更多“程派”艺术精华,他和导演吴祖光在原剧的基础上改编了许多唱段,并创作了200多种水袖表演形式。影片拍摄完毕后,程砚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讲学和整理艺术经验中,先后发表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等文章。后来,这些文章都被收录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程砚秋文集》(1969)中。

1957年,程砚秋和杨宝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录了《武家坡》一剧。同年11月,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的京剧晚会上演出了《六月雪》。1958年初,文化部决定派程砚秋率团赴巴黎参加“第三届国际戏剧节”。于是,程砚秋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当中。

这一年的3月9日,程砚秋因突发心肌梗死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54岁。同年11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整理出版了《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又出版了《程砚秋舞台艺术》一书。

程砚秋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京剧表演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对京剧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人曾评价说:“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他的表演在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在表演京剧及研究戏曲艺术的同时,程砚秋也不忘提携后辈,培养了赵荣琛、新艳秋、侯玉兰、李世济等弟子。程砚秋去世后,他的弟子们担负起将“程派”艺术发扬光大的责任,演出了众多“程派”经典剧目,并将其传给了后人。

2003年,“纪念程砚秋10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大家对程砚秋的艺术道路进行了回顾,并展望了“程派”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程派”的众多经典剧目仍常演不衰,在京剧舞台上大放异彩。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