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乌斯满江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3813字

乌斯满江

一、从小乐手到演奏家

乌斯满江

1932年,乌斯满江出生于新疆伊宁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的父亲是以赶大车为生的脚夫,也是优秀的民间艺人。幼年的时候,乌斯满江经常听父亲弹唱维吾尔族古老的乐曲和民歌,耳濡目染,他也学会了不少乐曲和歌曲,并成了一名出色的小乐手,能演奏都塔尔、弹拨尔。

伊宁地处祖国西陲,维吾尔族人民称它“古丽斯坦”,意为“花城”。伊宁城里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汉、回、锡伯、蒙古、柯尔克孜、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等十多个民族的人民,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在这里群芳竞艳。乌斯满江正是在这歌舞之乡受到了各民族音乐艺术的熏陶,逐渐成长起来的。乌斯满江后来回顾说:“是民族民间的乳汁,给了我音乐的才能和智慧。”

1946年,乌斯满江刚刚14岁,便参加了当时新疆三区革命民主政府主持的伊犁文工团,成为一名演奏员。当时,维吾尔族作曲家肉孜·弹拨尔、演奏家于三江·加米和歌唱家阿布都瓦力都在这个团,乌斯满江孜孜不倦地向他们学习。在老一辈的热心教导和扶植下,乌斯满江迅速成长起来,在音乐艺术的诸多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收获:音乐知识大为丰富,熟悉了大量民族民间乐曲;会弹热瓦甫、弹拨尔、冬不拉,以及演奏手鼓等多种民族乐器,尤其精于弹奏热瓦甫。

新疆和平解放,乌斯满江参加了电影放映队的工作,接触到许多电影音乐。优美多姿的电影音乐,不仅使乌斯满江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之外,增进了其他方面的音乐素养;而且每每触动他的心灵,使他渐渐萌生了作曲的愿望。

1952年9月,中央民族歌舞团在北京成立。此时,刚满20岁的乌斯满江已经是一位优秀的热瓦甫演奏员,因而调入了这个团,担任演奏员。为适应工作的需要,乌斯满江首先突破了语言关,同时学会了简谱、五线谱以及专业音乐工作者所需要的其他音乐知识。在短短的几年里,他不仅学会了流利的汉语,而且认识了许多汉字,为阅读各种音乐书籍和谱写汉文歌曲打下了基础,方便了演出、交流。

就这样,乌斯满江从边城的小乐手,成长为国家顶级文艺团体的演奏家。

二、热瓦甫奏响《天山的春天》

乌斯满江能够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尤以热瓦甫演奏最为擅长。他不仅继承传统,但从不墨守成规,对热瓦甫的形制和演奏技法上都进行了改革、发展和创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热瓦甫(也作“热瓦普”)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早在一千多年前,它的雏形就出现在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上。然而,在旧社会,它被看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乞讨乐器。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热瓦甫登上了艺术的舞台,而适应新时代、新局面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在一位苏联演奏家的启发下,乌斯满江决心改进、发展它。

传统的热瓦甫用丝弦,音箱蒙羊皮或驴皮、马皮,手指执拨弹弦,演奏技法有单弹、双弹等。为了增强热瓦甫的表现力以及与其他乐器的配合,乌斯满江首先对其形制进行了改革。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增强乐器本身的音量,他把原来的丝弦改成了钢弦;为了改变热瓦甫的音色,使它能与其他民族乐器的音色统一,他率先使用了共鸣箱蒙蟒皮的热瓦甫。

古老的维吾尔族民间乐器热瓦甫

在演奏方法上,乌斯满江不拘泥于传统的演奏方法,也不受高难度演奏技巧的限制,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创造。他甚至选用蒙古族三弦“轮”的弹奏法,来替代单一的“拨”法。凡是有利于作品和器乐表现力的,他都愿意去借鉴、尝试。由此,他的演奏获得超越前人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初,他与人合作的热瓦甫独奏曲《天山的春天》,不仅乐曲本身有许多独创,而且在热瓦甫的演奏方法上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受到了各族观众的欢迎。直到现在,这首乐曲仍被许多专业文艺团体选作自己的保留节目。

经过乌斯满江的不懈努力,热瓦甫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焕发了青春,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作为民族乐器演奏员,乌斯满江经常随团到祖国各地巡回演出,并先后访问过朝鲜、缅甸、尼泊尔、印度、苏联、巴基斯坦等国家。他富有民族风格的娴熟的演奏技巧,给国内外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从不懈怠的作曲家

乌斯满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还是一位有着丰富作品的作曲家。在3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各种歌曲、器乐曲、歌剧音乐、电影音乐、话剧配音达300首,而且其中不乏经典名曲。这使他立于优秀作曲家的行列而毫不逊色。

进入中央歌舞团之后,在不断提高热瓦甫演奏技巧的同时,乌斯满江的音乐创作也逐步开展起来。尽管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甚至是刚刚学会简谱,但乌斯满江有着充分的民族民间音乐与歌曲储备,加上不畏困难的进取精神和敏锐的音乐灵感,因而很快就有作品问世。

1952年,乌斯满江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首歌曲《女拖拉机手》(也译作《拖拉机手姑娘》)。这首维吾尔族风格的女高音歌曲,经当时著名的维吾尔族歌唱家阿依木尼莎演唱,很快轰动了整个北京舞台,并且一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他还率先谱写了一首《民族团结之歌》,歌曲演唱之后,很快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有一段时间,它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作民族节目的前奏曲。

20世纪50~60代是乌斯满江音乐创作的高峰期,他不仅创作本民族风格的歌曲,还创作了兄弟民族如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和锡伯等民族的歌曲;不仅谱写维吾尔文歌词,还谱写汉文歌词。这一时期的歌曲,代表性的有《我的祖国》《歌唱敬爱的党》《白金子》《歌唱北京》《向解放军致敬》《骏马奔驰保边疆》《前进吧,祖国》《祖国,我为你歌唱》《弹起我的冬不拉》《亚非拉人民为解放》等。

独唱曲《弹起我的冬不拉》是一首哈萨克族民歌风格的歌曲,创作于1962年。歌曲歌唱了草原的大丰收,歌唱了各族人民的新生活和民族大团结。歌曲为主、副歌式的二部曲式,主歌部分旋律以典型的哈萨克族民歌音调开始,副歌采用主歌的音调素材,在节奏上做了新的处理,全部用衬字“唻唻唻……”充分抒发了欢畅自豪的情感。

《弹起我的冬不拉》曲谱

作为出色的民族乐器演奏家,乌斯满江自然钟情于民族器乐曲的创作,写出许多出色的民族器乐作品。如维吾尔族风格的器乐曲《天山的春天》(又名《天山之春》)、《田间》《美丽的果园》《伊犁河畔》《给母亲的歌》,哈萨克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收割》,塔吉克族器乐曲《帕米尔脚下的欢乐》等。其中,1961年创作的热瓦甫独奏曲《天山的春天》,是乌斯满江创作、演奏的经典作品,影响广远。

除了歌曲、器乐曲等小型作品外,乌斯满江也创作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作品,如电影《歌唱北京》《天山骏马图》的音乐(与俞礼纯合作),歌剧《阿依古丽》的音乐(与石夫合作)。歌剧《阿依古丽》是一部八场大型歌剧,1964年底开始创作,1965年完成,1966年元旦由中央歌舞剧团在北京首演,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但不久就被打入“冷宫”,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重新上演。《阿依古丽》全剧音乐在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的同时,也将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穿插其中,在探索“洋为中用”的歌剧发展道路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乌斯满江几乎平均每一个月就有一首作品问世。如此多产,缘于他的勤奋不懈,更缘于对音乐艺术,尤其是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在内蒙古参加“四清”工作时,乌斯满江在一次劳动中不幸负伤。“文革”开始后的1969年,他被当作“老、弱、病、残”遣散回乡,回到伊犁养病。在将近10年的养病期间,仍坚持音乐创作,并辅导了伊犁市区和郊区的十几个群众业余文艺组织。

在那段日子里,乌斯满江坐着小驴车下乡,热情地为各族乡亲们弹唱,并收集、学习民间音乐。其间,他又创作了《祖国,我为你歌唱》《歌唱北京》《歌唱吧,我的都塔尔》《美丽的伊犁果园》等歌曲,表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

粉碎“四人帮”后,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乌斯满江于1979年回到北京,重返中央民族歌舞团,参加演出及创作。此后,他更以满腔的热情,创作了一批独奏曲、合奏曲和独唱歌曲,献给各族人民,如歌曲《月儿明》《美丽的伊宁》《雪莲赞》等。他创作的弹拨乐独奏《献给母亲的歌》参加全国器乐作品比赛,获得了二等奖。

《天山的春天——乌斯满江器乐曲选》书影

乌斯满江为人真诚坦率、谦虚谨慎,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他经常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参加演出,为增进我国各族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198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天山的春天——乌斯满江器乐曲选》。歌唱家蒋大为在该书前言中写道:“乌斯满江是少数民族音乐艺术领域的一位成绩卓著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便开始熟悉他的名字,许多人不仅听过他热情奔放的演奏,而且还传唱过他写的一些歌曲。因此,可以说他在演奏上的成就和他表现在音乐创作上的才能是齐名的。”

1990年6月5日,乌斯满江因病在北京去世,年仅58岁。

1991年6月6日,为纪念乌斯满江逝世一周年,国家民委、中国音协、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等13家单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举办了乌斯满江创作乐音乐会。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