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八碗席”
一个地方的珍馐美味并非自然天成,而是得益于人类的点化,其上应天时,下得地利,中取人和。在黔西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极大的地域差异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彩的美食。大方县的饮食文化汇集了川滇黔及其他地方的优点,注重色香味及形式美,形成了饮誉黔西北的饮食文化,而流传至今的大方“八碗席”,则荟萃和浓缩了黔西北饮食文化的精髓。
历史上,大方曾经是黔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水西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千百年来,水西彝族土司政权以大方为中心,世长其土,繁衍生息,创造并积淀了极其辉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夺目的瑰宝。植根于这片肥沃土壤的大方饮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时光淬炼,并不断汲取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树一帜,饮誉黔西北以及周边的地区,其中,观之行云流水、品之风味独特的大方“八碗席”,是大方饮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主菜中的“宫保肉丁”“绣球蹄筋”等菜肴被《中国食谱》等收录。2004年5月,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国际精品菜肴暨美食文化展览会上,代表毕节地区参展的“贵州大方八碗席”荣获组委会颁发的团体金奖。2012年6月,大方县人民政府将“八碗席”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在大方,被主人家请吃“八大碗”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大方“八大碗”从形式上讲也称为“流水席”。所谓流水,就是主菜不是全部一起上桌,而是循序渐进,上一道吃一道,如同行云流水。与其他地方筵席相比较,大方筵席的特点有:一是保持菜肴的新鲜热乎,有利于食客健康;二是保证每道菜肴让在座的客人都能吃到;三是花样翻新,无论“盘”“碗”“碟”“盬”所盛菜肴,均在菜式的色香味上各有侧重,爽心悦目,味道各异;四是吃完一道撤一道,往往是光盘行动,浪费极少。
大方筵席从内容上看,又称“四盘八碗”或“八盘八碗”。盘一般指干菜,或炒或熘或煎或烩;“碗”一般是汤菜,或蒸或煮或烫或冰。不管是四盘四碗还是八盘八碗,都是就主菜而言,下酒菜、佐饭汤以及点心、瓜果等并不包括在其中。为了区别各种菜肴的功能,一般称下酒菜中的凉菜为“座盘”,主菜中的炒菜为“行盘”,汤菜为“大碗”,佐菜汤为“汤钵”或“鹽子”(吃火锅专用的一种以木炭加热的砂陶器皿),瓜果点心泡菜为“碟”。事实上,一般讲究的席面,有八个座盘、八个行盘、八个大碗,盬子里面至少有八种菜品;佐饭的还有四个简菜,即四碟泡菜之类,另加瓜子、小吃、水果、点心(又称札包,即礼品)各一碟,一共32道。与四盘四碗席相比,份量不会超出许多,八盘八碗更注重菜肴的变化和味道的调配,更主要的是体现主人家的慷慨大方和热情好客。
大方筵席对菜品的要求有相当的讲究,但并非定式,一般都是根据季节而变化。座盘是四个,一般要求两荤两素,如果是八个,则要求四荤四素。荤菜主要是鸡鸭鱼肉、海鲜之类,素菜主要指菜蔬粉条皮蛋之类。一般荤菜有糖醋排骨、酥糖羊尾、烧烤鸭鹅、盐水大虾等,一般素菜有椒盐慈菇、酸辣蕨粉、凉拌三丝、青椒皮蛋等。主菜中主要是对大碗的讲究,一般八大碗,其中有二海味,二蛋禽,二鱼肉,二甜羹。一般第一个大碗是整桌筵席的定位菜,如果是海参,那就是海参席,如果是鱼翅,即鱼翅席,以此类推。对主菜的另一个讲究,或者也可以是对全桌筵席的要求,一般除猪肉之外,同一原料不能作为两道菜的主料;即使猪肉也要尽量从刀功、火候、烹制、调味等方面加以变化,不同原料的同一烹饪方法,也不适宜同型再现。大方筵席的精髓之处,还主要在于汤的煨制和菜肴的调味。既然是八碗席,对汤的需求相对较多,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堂筵席的品质,因此,大方筵席一般对原汤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通常都采用本地的土鸡熬汤,其公鸡、母鸡的比例为3∶1。如果鸡太瘦,还需加入猪大骨一起文火熬制,沸后去浮沫,待鸡缩骨后全部捞出,加血旺、鸡茸、葱须等彻底去除汤里的浮油和沉渣,熬成清汤待用。到上菜时,才根据每个大碗的特点,重新调味。菜肴的调味顺序,一般是先浓后淡,比如宫保鸡丁之类香辣味重的菜肴作为第一个行盘,刺激味觉,增进食欲,叫开胃菜。随着筵席的进展,各种味道都感受到之后,味蕾疲软,此时调味要求趋于清淡平和,到了佐饭汤已不过开水一杯,但客人仍觉鲜美异常,意犹未尽。
大方筵席一般10人为一桌,每人一筷一碗,一匙一盏,一碟醋辣椒蘸水。这些器皿在客人入席前,业已摆好,摆好的餐桌还包括座盘和瓜子、香烟、糖果、餐巾纸等物。先落座的客人可以嗑瓜子、抽烟、聊天候客。待酒水一上,表示可以开席,客人就可以饮酒吃菜了。少顷,主菜就循序渐进,依次而上。大碗行盘轮流交错,汤菜炒菜相互替换,中途上一个小吃,直到盬子上桌,才表示可以吃饭了。当然,如果酒兴正酣的客人也可以继续饮酒尽兴,一醉方休。
大方筵席是大方饮食文化的一个经典之作,也是大方旅游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仅可以满足食客的口福眼福,还可以让你领略到乌蒙山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醇厚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