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海雀村
说赫章县河镇民族乡海雀村为毕节试验区的“第一村”,一点都不为过。当年新华社的一篇情况反映,使海雀村的贫困状况让中央领导非常关切。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建设发展,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示范一方”,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绿化委员会1995年3月授予)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中央组织部2011年7月1日授予)。2014年7月,已故老支书文朝荣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如今,海雀村已经蝶变为毕节试验区一个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
赫章县河镇民族乡海雀村,是一个以苗族、彝族同胞为主的民族村寨,境内山高坡陡,平均海拔2300米;土地零星破碎,贫瘠瘦薄,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90%,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寨。1985年5月29日,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到海雀村实地采访,对当地群众“缺粮断炊”的贫困状况十分震惊。1985年5月31日,刘子富写下了标题为《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来电告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情况反映,刊载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期上。这篇报道是这样描述当时海雀村的贫困状况的:“5月29日,记者到这个县的恒底区四方乡苗、彝族杂居的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记者走进苗族人家,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记者在海雀村民组一连走了9家,没发现一家有食油、有米饭的,吃的多是玉米面糊糊、荞面糊糊、干板菜拌四季豆种子。这9户人家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屋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着火塘过夜。”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看了之后,于1985年6月2日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贵州省委根据批示精神,立即对情况进行核实,组织9个工作组到全省9个地(州、市),实地查看群众缺粮和受灾情况。1985年7月,胡锦涛同志到任贵州省委书记后,立即到赫章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并特别专程去了海雀村所在地的河镇民族乡进行深入走访调研。
为了探索一条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贫困地区如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在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与贵州省委一班人谋划建立毕节试验区。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自毕节试验区成立29年来,海雀村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艰苦创业,拼搏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用辛勤的劳动书写了全村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8年的33元增至2013年的546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1988年的不足107公斤增加到2013年的318公斤,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5%上升到2013年的70.4%;符合政策生育率达100%。群众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社会公益事业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丰硕成绩,海雀村已经初步告别贫困,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海雀村的变化折射出了毕节试验区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海雀村只是毕节试验区千千万万个村寨发展的缩影之一。“试验区来往前奔,同心同向又同行。洞天花海美如画,科学发展万年春。”这是海雀村群众发自内心的歌唱。像海雀村一样,毕节试验区的村村寨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更加幸福美丽,一定会全面建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