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半细毛羊最大产地——毕节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568字

贵州半细毛羊最大产地——毕节

毕节是贵州半细毛羊的主要培育地。半细毛羊是上世纪80年代毕节市牧科所参与培育出的首个绵羊品种,也是迄今在贵州育成的唯一绵羊品种。现主要分布在毕节市的威宁、赫章、七星关、大方及六盘水市的盘县和水城。贵州半细毛羊是以贵州本地藏系山谷型粗毛羊为基础,引用考力代羊、罗姆尼羊、前苏联美利奴羊和新疆羊经过30年的杂交培育而成的地方优良品种,经历了1954~1973年的杂交改良、1974~1980年的横交固定、1981~1984年的选育提高三个阶段。1993年,贵州半细毛羊被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毕节是贵州半细毛羊的最大产地,贵州半细毛羊95%的存栏都在毕节市,而且贵州半细毛羊占全省绵羊存栏总数的62%。

1949年,全省贵州本地藏系山谷型粗毛羊存栏14.3万只,其中威宁自治县7.8万只。由于其生产性能低,195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农业厅在威宁建立种羊场,引入考力代羊205只和新疆羊10只,开展贵州本地藏系山谷型粗毛羊的改良试点。1958年,引入新疆羊300只;1959年,进口前苏联美利奴羊二百余只,扩大改良面,1972年,全省杂种羊达到10万只。1973年,确定了半细毛羊的育种方向,成立了“贵州省绵羊育种协作组”,正式开展育种工作。

1974年,以威宁种羊场、大方马干山牧垦场、盘县坡上牧场为中心,其他牧场为骨干的30个育种基点,获得同质细毛杂种羊五千余只。为加粗羊毛纤维直径和长度,改善肉用体型,1974年从青海引入英系,1978年从内蒙引入澳系和新系的罗姆尼羊,对同质细毛杂种母羊,用考力代羊和罗姆尼羊公羊进行复杂杂交,得到考细杂、罗细杂或罗考细杂组合的后代。最后,鉴选出新疆羊与本地藏系山谷型粗毛羊为适宜杂交组合,用其杂交二代母羊与考力代公羊进行杂交,形成考细杂羊,以含3/4考血的组合为适宜,且获得遗传性较稳定,符合贵州半细毛羊育种目标的横交羊四千余只。1981年转入系统选育阶段,1985年进入繁育推广阶段。1989年,毕节地区存栏贵州半细毛羊36.4万只,为历史最高纪录。

贵州半细毛羊全身被毛白色,公母羊无角,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颈短,背平直,肋骨开张,后肢略高,体躯丰满呈圆桶形。套毛从头部到两腿连线,前肢至腕关节,后肢至飞节。羊毛密度稀疏,呈开放型毛被,油汗适中,具有明显的大波状弯曲。皮肤较薄,呈粉红色,有弹性。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56~60公斤、38~43公斤,成年羊剪毛量3.5~5.5公斤,毛长9~13厘米,羊毛细度50~58支纱,每胎产羔1~2只。

毕节具有高海拔、高寒、高湿气候特点。贵州半细毛羊是在海拔1500~2300米之间选育而成,并继承了考力代羊抗逆性和适应性好的优良特性。所以,贵州半细毛羊抗病力强,性情温顺,耐粗放,易管理,对牧草选择不严。

为了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要,毕节市牧科所借助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和省地有关贵州半细毛羊的培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项目,以提高贵州半细毛羊生产性能。毕节市牧科所在贵州半细毛羊的选育和杂交改良中,不仅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先后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省农业丰收三等奖,其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项目研究的先进水平。

2007年,贵州拉开了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的序幕,2010年省政府又启动了“千万只肉羊工程”,贵州半细毛羊赢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贵州半细毛羊肉质细致,口感香嫩,膻味较轻,颇受消费者喜爱,本地市场羊肉餐馆、粉面馆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同时,由于贵州半细毛羊羊毛细度好、保暖舒适,是当地老百姓用于织羊毛被、羊毛衫的首选原料,供不应求,市场收购价高达二百多元1公斤。目前,毕节市正在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深度改良探索和开发利用研究,将会有力推动贵州半细毛羊的快速发展。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