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奢香与古驿道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3796字

奢香与古驿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透过深邃的历史时空,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纵横驰骋、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正带领水西群众披荆斩棘、削崖凿石,为创造乌蒙文明和维护民族团结殚精竭虑、不辞辛劳的忙碌身影,她就是“百世垂功绩”的明朝初期贵州水西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

奢香,彝名舍赫,生于公元1358年,系四川蔺州宣抚使、彝族恒部扯勒君长奢氏之女。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奢香嫁与彝族默部贵州水西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奢香自幼聪明能干、好学善思,婚后成为霭翠的贤内助,经常辅佐丈夫处理宣慰司的许多政事。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霭翠病逝,由于子尚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毅然克忍居孀抚孤之痛,代袭贵州宣慰使职。

奢香辅佐丈夫贵州宣慰使霭翠期间,时值明王朝消灭故元梁王政权、统一云南之机。明洪武十四年九月(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人从湖南、广西兵分两路,南征云南。奢香劝告霭翠审时度势,以国家统一为重,坚持不卷入使西南分裂割据的漩涡,积极帮助明军在水西境内安营扎寨,主动贡马、献粮、通道,支持明军经贵州进伐云南。奢香还凭借水西与西南彝族各部的宗族姻亲关系,亲自出访乌撒、芒部等地,向诸土酋宣以大义,晓以利害,进行劝说开导,从而使割据势力失去支持,明军得以顺利进入云南,结束了云南割据势力的统治,使明王朝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统一,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传,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王朝派驻贵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挥使马烨,对奢香一向傲气忌恨不满,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头领为突破口,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达到邀功朝廷、专横贵州的目的。马烨蓄意制造事端借机污蔑奢香并将其抓到贵阳,“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企图以此激怒奢香,扩大事态,趁机出兵消灭水西各部。此事在黔西北、滇东北彝区传开,彝族头领无不震惊和愤怒,奢香所属四十八部彝族头领带兵“咸集香军门”示威,“愿尽死力助香反”,一场影响云贵川安定的战争一触即发。奢香慧眼识破马烨预谋逼反、借机剿杀的阴谋诡计,始终抱定以国家安定统一为重、维护彝汉民族团结的宗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使马烨的阴谋未能得逞。

为彻底消除冲突祸根,揭露马烨阴谋,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奢香卷裙走马金陵,面对朱元璋,自陈家世和守土之功,直言辩诬,痛斥马烨预谋逼反、制造事端、祸国殃民的罪状。朱元璋深谙贵州政局稳定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影响,从“然何惜罪一人,以安一方也”的策略出发,遂召回马烨,定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治罪。治罪马烨后,朱元璋问奢香:“何以报答?”奢香回答:“愿世世戢诸罗,令不敢为乱。”朱元璋认为,让部属和百姓不出乱子,是奢香应尽之职,不足为报。奢香再次作答:“贵州东北有间道可通四川,梗塞未治,愿刊山通险,世给驿使往来。”听到这个承诺,朱元璋高兴地同意了。奢香的所为,客观上起到了反对分裂、消灭战乱、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

奢香回贵州后,履行诺言,亲率水西各部,组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始修桥铺路,“遂开偏桥、水东,西达乌蒙、乌撒;及自偏桥北达容山、草堂诸境之道。立龙场等九驿于其境内,岁供马及廪积。自是,道大通而西南日益辟。”(引自《大定府志》卷之四十七,旧事志三,水西安氏本末第四上,第593页)。

在水西境内设立的九个驿站分别为龙场驿、六广驿、谷里驿、水西驿、奢香驿、金鸡驿、阁雅驿、归化驿、毕节驿,全程二百余公里,自今修文经黔西、大方至毕节,其走向与今天的贵毕公路基本一致。

奢香主持开辟的驿道,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四川、湖南边境的交通要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夜郎自大”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民族的交流,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太祖朱元璋曾赞叹:“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年仅38岁的奢香不幸病逝,朱元璋闻讯后,派使臣到水西参加奢香彝礼,并加谥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其子安的“贡马谢恩。于是,的始袭职。”

奢香摄政期间,还多方结识中原内地的才人学士,聘迎汉儒到贵州兴办宣慰司学,传播汉文化;招来能工巧匠,传授先进的耕织技术,开垦农田,发展生产;倡导彝汉融和,安居乐业,使水西地区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经济发展,文明日昌。

奢香以其政治智慧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维护团结,反对叛乱;自强自立,开发贵州;发展经济,促进交流;培育人才,弘扬文化……其表现和贡献,凝聚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她的高尚德行和丰功伟绩,给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夫巾帼之大者,卓卓而有异香”。奢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民族的开放和进步发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精神,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赞。

毕节之最(修订版)